[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磁动力发电可持续

【www.zhangdahai.com--求职自荐信】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原有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博弈似乎预示着第三次权力转移的开始。然而,通过对新兴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仔细剖析后发现,这些国家均面临着增长方式落后,赶超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新兴大国竞争力的提高,还制约着其赶超进程的进展。因此,及时有效地提升赶超动力的可持续性,是新兴大国规避“崛起陷阱”的必然选择。
  
  新兴大国的崛起困境
  新兴大国崛起之路该如何延伸?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该如何看待传统崛起动力。不了解传统崛起动力哪儿出了问题,也就无法理解新兴大国对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俄印巴成为新兴大国的根本原因。近十多年来,四国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廉价资源禀赋的大量投入上。例如中国主要依托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印度同样依赖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俄罗斯和巴西则利用国际市场行情上涨扩大矿产资源出口,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各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由于新兴大国偏重依托资源禀赋发挥而轻视科技创新作用,使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低。[1]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在新兴大国呈现出不适性,预示着新兴大国可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最终造成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2] 新兴大国经济增长快而不稳的原因正在于此。虽然中俄印巴早已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对于着眼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则更重视发展短期获利的产业。这使得本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撑的技术创新产业缺乏良性成长环境,而新兴大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仍以生产传统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企业的短视与政府引导乏力,使新兴大国忽视了自身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就形成了。
  如今,新兴大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陷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维持新兴大国高速发展的动力是资源与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的收益边际随着对外贸易的脆弱性与国内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提前到来。由于新兴大国的赶超是一种速度效应型的经济运行方式,依靠的是大量投放廉价禀赋要素,但实践证明,没有哪个国家的崛起是依靠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特别是这种低端增长方式还受到国际经济行情的极大影响,使具有相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进行恶性竞争,极大地削弱了新兴大国的合作潜力。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贸易环境日益恶化,新兴大国的支柱产业又缺乏竞争优势,而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推动高速增长日益难以为继。[3]因此,新兴国家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以支撑其持续赶超的进程。
  
  创新型增长的内涵
  规避“比较优势陷阱”,就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避免贫困型增长。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展现出来的体制优势与发展潜力,在美化国际经济愿景的同时,也带来这样一个问题:新兴大国的崛起动力是否应该转型?显然,在国际自然资源价格下滑、各国贸易壁垒森严的情形下,新兴大国仅仅依靠本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模式无法形成持续性竞争力,也难以凝聚新兴大国互助共存的合力,而过早抛弃传统崛起动力往往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安全风险。因此,新兴大国作为世界上快速崛起的经济体,不能简单沿用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工业化经验,而应当选择一种利用比较优势来培育竞争优势的多元发展战略――“创新型增长”战略。
  “创新型增长”战略是指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依靠机制创新优化国际合作渠道,依靠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发展理念走向渐进性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走上创新驱动、对外交流走向互助共赢的道路。它是一种通过整合新兴大国的各种有利优势来建立战略性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综合发展战略,目的在于构建新兴大国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及时推动新兴大国之间的互助合作与战略配合,增强新兴大国的综合竞争优势,最终实现新兴大国的集体崛起。
  科技创新是核心。这要求新兴大国在进口国外高科技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国高科技型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禀赋消耗型向高科技自养型的转变。这种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高科技自养型产业,在其成长期内应受到新兴大国的严格保护,在国际科技扩散与内化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一旦在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产业及产品,新兴大国的相关企业就会增加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链,最大限度地连接国内多元化产业结构,实现由高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新兴大国大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产业或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中国信息技术、俄罗斯的航天科技、巴西的深海勘探技术、印度的软件设计等都处在世界先进地位,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创新型增长”战略的重点产业来发展。
  理念创新是导向。“创新型增长”战略立足于新兴国家的经济现状,清醒地认识到速度效益型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安全风险,采取渐进式转变增长方式,既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逐步提升高科技竞争力,较为有效地增强了新兴大国的经济韧性。在传统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形下,还能够利用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以资源禀赋与高科技两大赶超动力,最终实现经济位次的顺利升移。
  机制创新是保障。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弱的新兴大国,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结合本国产业,优化地利用资源所带来的财富,避免由于相互恶性竞争而导致内耗的风险,从而最终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越多,凝聚力与风险规避能力就越强。但目前“金砖五国”、“中俄印三国”、“发展中五国”等新兴大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存在成员重叠、机制化程度低等问题,亟待整合。因此,推动新兴大国之间合作机制的创新,是增强新兴大国集体凝聚力与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增长”战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高速增长。虽然优化产业结构是新兴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保证,但一国的禀赋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是决定经济增长快慢与是否持久的前提条件。尽管新兴大国发挥传统比较优势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弱点,但这是目前新兴大国赶超发展的主动力,也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高级化”,而将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截然分开。经济增长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关键要看科技进步在其中的贡献率大小。[4]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情况下,依靠传统优势产业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保证整体经济规模不缩小,发展方向不动摇。
  二是科技创新。一国经济的短期快速增长可以通过追加要素投放来实现,但其高效和长期增长则更多地依赖于创新能力的稳定提升,而后者离不开技术进步。毋庸置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终究会面临资源瓶颈,而经济增长质量是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增强新兴大国经济成就中的科技含量。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是沿着科技领先―装备领先―经济领先―政治优势的轨迹来发展的。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新兴大国面临着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向内生主导型增长机制转变进展缓慢等问题,仅靠资源+资本+人力的大量投入,无法获取持久的动力支撑。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兴大国必须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是新兴大国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兴大国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应加大培养对外贸易竞争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尽快消除比较优势陷阱对新兴大国的不利影响。
  三是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内生主导型增长机制的构建。摆脱对外部市场特别是发达市场的依附性和依赖性,形成内需主导的增长源泉,这是新兴大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新兴大国转变增长方式不仅面临着价格、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还需要推动制度创新来实现国际合作的规制保障。创新高新科技产业管理与运行机制是新兴大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而创新新兴大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则在增强战略互信、培养在多边外交场合中的团结协作、创造良好的争端解决氛围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由此可见,在“创新型增长”战略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高速增长是支撑,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竞争优势已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国际分工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对于急于提升产业结构的新兴大国来说,当前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某几个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新兴大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发展。在高成本投放的科技领域,则应集中力量发展最具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逐步扩展到相关领域。因此,在新兴大国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的现实下,“创新型增长”战略增强的是新兴大国的选择性竞争力。
  
  创新型增长的立足点
  一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制度保证。核心是创新机制建设。二是产业结构。核心是将生产要素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三是技术创新。[5]因此,新兴大国应从产业竞争力、技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影响力三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创新型增长”战略。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新兴大国具有的规模优势使之一旦掌握核心技术,就能迅速运用于生产,形成产业竞争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主要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普遍采取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极大限制了新兴大国获取国外先进科技的渠道。为了避免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改善技术劣势地位,新兴大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转化机制,通过高新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6]通过发展新技术和培育新产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由于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理应成为新兴大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首选。目前,新兴大国纷纷开启培育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计划,例如俄罗斯重点发展新能源和纳米技术;巴西优先发展新能源和深水勘探技术;印度着眼于信息产业;中国则确定航天科技、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
  第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加速作用。要想培育持续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健全有效的创新机制。新兴大国可从三种途径构建自主创新机制。一是完善官产研学一体化机制。需要增加研发投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保护创新行为与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自主技术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激励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低效产能企业,加大整合资源、金融、技术、产品等市场。三是加快规制创新。从政府层面重视技术创新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发挥政府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引导企业加大国外先进科技的引进与改造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优良的长效机制。[7]
  第三,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掌握核心科技。目前,俄罗斯军用科技发达,但是民用科技却不太发达;印度、巴西和中国的核心技术数量较少,对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力有限。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新兴大国从国际市场引进的绝非关键核心技术。此外,与强化基础研发、核心科技研发的发展模式相比,简单的模仿见效更快,对很多新兴大国企业来说更有诱惑力,这也是新兴大国核心技术难以得到突破性进展的症结所在。因此,自主研发才是新兴大国掌握有关核心科技和前沿技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淘汰的技术无法支撑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因此需要转变科技发展战略,把重点转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大国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重大项目的攻关,争取获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利用技术研发、扩散和产业化使国内企业分享技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有远大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群。
  第四,构建新兴大国科技合作平台。新兴大国在科技领域有互补优势,加强彼此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助于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获取短期技术资源。首先,应增强政治互信,拓展信息沟通渠道。其次,加快构建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新兴大国之间科技人才的交流、互派合作,鼓励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合作研究。再次,构建科技合作服务体系。应加快建立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国际科技合作人员培训机制、形成国际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机制。[8]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按照内外环境变化而适度调整发展战略和路径是任何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随着“比较优势退位”现象日益显现,[9]创新型增长模式的优势渐现,尽管这种模式的战略孵化仍伴随着诞生前的阵痛,但我们可以预见,新兴大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它们对崛起动力的探索,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重心,在激浊扬清的同时,探索和平共处的新诠释。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娟娟)
  [1] 外国投资公司生产了中国85%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82%为加工高新技术类产品,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Xing yuqing: “China’s High-tech Exports: Myth and Reality”, EAI Background Brief No. 506, 25 February 2010, p2.
  [2] 陈昊.中国对外贸易是否面临比较优势陷阱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9.
  [3] 徐元康.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J].改革, 2003,5:98.
  [4] 田春生.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3.
  [5] 王�、王高义.国际赶超战略的镜鉴与思考[J].求索,2009,5:39.
  [6] 王伟.大国产业影响力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分析[J].经济纵横,2011,3:55.
  [7] 欧阳�.新兴大国的自主创新道路――以金砖四国为例的研究[J].大国经济研究,2011,3:123.
  [8] 欧阳�、罗会华.金砖国家科技合作模式及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8:110.
  [9]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李民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8.

推荐访问:可持续 规避 大国 崛起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qiuzhizijianxin/2019/0322/2861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