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建设小康社会先进经验

【www.zhangdahai.com--社会实践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机遇。近年来,XX村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生态经济唱主角、胸中有图建家园”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建设“三农”工作的新路子,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隶属乡底圩村委会,地处底圩村委会与普盆村委会的交接处,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底八公路4.5公里,海拔1100米,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村现有65户305人,均为瑶族。全村有耕地面积198.56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八角、油桐。


  二、XX村经济发展纪实
  XX村作为底圩乡优势并不明显的一个村,却走在了我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一)形成共识造氛围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难点是“三农”,尤其是农民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前提就是必须要切实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XX村有98%的农民支持并积极参与村道公路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有97%的农户愿意以工代赈投资修建公共设施,有80%的农户愿意在新的村庄中建房。通过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切实转变了该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共识,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营造了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从XX村实施村道畅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二)规划先行勾蓝图
  XX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底圩乡普农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选派州、县、乡、村四级工作组长驻普农村指导工作,形成了体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总体目标,勾画了XX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规划建设的蓝图。目前,该村建有进村公路4.5公里,占地面积148平方米的的科技文化活动室1间,350平方米的球场1块,公厕1间,沼气池57口,改厩55户,危房改造23户,卫生间65户,改厨65户,拉通了广播电视,建成村内主干砂石路面1100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依托开发带发展
  XX村通过调优第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全乡现有茶叶500 亩、八角900亩、油桐300亩,有茶叶加工厂3个,每年生产干茶叶50000斤左右。仅茶叶一项每年可使该村实现经济收入2500元,为该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人均有粮320公斤,全村经济发展势头较为良好。


  (四)上下联动作保障
  小康示范村硬件建设完毕后,为了更好地管理本村的事务,从四个方面开展好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工作。一是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会议制度》、《资金和物资管理制度》,切实搞好小康示范村的管理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项管理任务落实到户、到人。三是建立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健全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护村联防队等组织,使其能够在党组织、村干部带领下,各自发挥职能作用。四是加大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调动村民参与管理,使各个组织互相监督,共同协作开展工作。


  三、XX村新农建设新经验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XX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引导、作好规划是前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的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根据二十字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上,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既要有总体奋斗目标,又要有阶段工作任务;
既要有时间要求,又要有方法措施。


  (二)培育农民、提高素质是关键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
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三)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支撑
  新农村建设应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底圩乡地处广南县北半线,有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走以茶叶为发展龙头,辅之以八角、甘蔗为另一发展重点。走出特色,打出品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是保证
  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繁重,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加强领导来有力保证。首先,必须强化领导。应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摆上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日程,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用在抓新农村建设上,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抓到底,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必须密切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定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和齐心协力的建设氛围。第三,必须保证投入。从底圩现有财力来看,在短期内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大量投入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广开渠道,多腿走路,多方出力,采用“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贴拿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动员社会力量筹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的办法,切实解决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先进 经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ehuishijianbaogao/2021/0223/13940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