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三焦辨治用药探讨_吴鞠通三焦治则

【www.zhangdahai.com--实习报告】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9-0069-03   摘要:本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治法及用药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温邪在上焦治法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传入中焦阳明,热盛津伤,燥结腑实,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湿温弥漫三焦,力畅中焦,上下兼之;温邪传入下焦,宜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介类沉降之物潜阳镇惊。其辨证施治及选方用药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吴鞠通 三焦辨治 用药探讨
  
  清・吴鞠通,“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而成羽翼长沙之《温病条辨》。创三焦辨治之纲,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为温病的辨证施治开创了一大法门。其书被誉为“温病的津梁”,“温病的传世之作”,后世温病学家无不推崇备至。本文仅从辨治用药方面作一探讨,望贤达志士更上一层,俾吴氏之说大发光辉。
  
  1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初起,邪犯手太阴肺,形成上焦风热证,其病机特点是风热犯病,肺气失宣,敷布失常。宜用疏风清热,轻清宣肺之品治疗。这类药物质地轻,其性升浮,能直达上焦病所,祛除上焦风热。故吴氏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羽者,鸟翅膀之长毛也,其质轻而浮,举者上托,上升也,有趋上之势。即治疗上焦温病要用象羽毛那样轻清趋上的方法和药物,否则就不能直达上焦。
  1.1 法用辛凉宣透,趋上达表;药用体轻质清,花、叶、皮、汁;性味辛凉甘润,微苦微寒,多入太阴肺经 吴氏治疗上焦温病,以辛凉宣透法为主,如辛凉甘微苦、辛凉甘微寒,辛凉芳香宣络等。制方用药多质地轻清上浮之品,性味辛凉甘润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因“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以桑菊饮、银翘散、五汁饮、鲜扁豆花、丝瓜皮、梨汁、细生地等轻清之品,很少用子类沉降下行及味厚腻滞之类。于篇首即驳吴又可用草果槟榔,子之坚者,直走中下,劫灼阴液。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用景岳玉女煎去其温而腻浊之熟地及直趋下焦之牛膝,易以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细生地发血中之表。
  首方银翘散,乃“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并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勿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
  新加香薷饮即是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加味而成。原方用香薷一斤,厚朴半斤,白扁豆半斤。吴氏改香薷为二钱,厚朴二钱,以鲜扁豆花易白扁豆,加银花二钱、连翘二钱。并说:“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鲜扁豆花为最……。厚朴苦温,能泄食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1.2 辛凉透邪兼甘寒生津,反对滥用苦寒化燥,引邪深入,治上犯中下 “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吴氏治疗上焦温病,除用辛凉宣透之品外,亦多用麦冬、沙参、细生地、石膏、知母等甘寒清热生津,反对滥用苦寒化燥。他在上焦15条热在营中用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温毒咽痛喉肿之大头瘟,初起一二日,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1.3 用药剂量轻,煎煮时间短 吴氏在上焦用药均较轻巧,且多以散煎汤,取汁兑服。一者,上焦用药轻清,不宜重用,即“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则上焦温病初起,正气强胜而邪气轻微,稍借药力邪即能外达,乃“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如银翘散、桑菊饮即是。在银翘散方后注:“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2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居中州,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其生理病理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澡;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在生理上二者必须保持升降相顺,燥湿相济。若其升降功能失调,则百病变化而生。所以,对于中焦病证的治疗,应谨守病机,以恢复脾胃功能为主,使之保持动态平衡。故吴氏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即治疗中焦病证的方法应该象秤杆那样,使其达到相对平衡,不偏不倚,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不能使之平衡,中焦就不能平安无恙。所以用药既不能失之太薄,亦不可过于厚重,以中正平和为佳。
  2.1 阳明温病,热盛津伤,燥结腑实,宜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温邪传入阳明,多从燥化,因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所以,温邪传入阳明胃最易形成热盛津伤的阳明经证和腑实内结之腑症。对于经腑两症的治疗,均应祛邪固护津液为主。因温邪最易伤津耗气,“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阳明经证以邪热内炽,阴液耗伤为主,治宜寒凉清气,甘寒生津,气阴两伤者,益气生津,药用石膏、知母、细生地等甘寒微苦清热养阴,代表方如白虎汤、减味竹叶石膏汤、增液汤。反对用苦寒化燥伤津,他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下,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者”。并说:“于应用芩连汤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
  热邪内结之腑实证,吴氏除用仲景大、小、调胃承气,并减轻苦温之枳朴用量急下存阴外,更辨证创立新加黄龙等五个承气汤。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邪气复实者,用新加黄龙汤滋阴益气,泄热下结;肺气不降,痰涎雍滞,里实而又喘促不宁者,用宣白承气汤宣肺化痰,泄热攻下;火腑不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而小便赤通者,导赤承气汤通大肠大秘,泄小肠之热;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者,用牛黄承气汤清心开窍,通下腑实;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下后数日,热不退而邪气复实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等通下而不伤阴耗正诸方,足见吴氏辨证之精审,立法制方法度之严谨。他还强调治中不犯上下和不可误下及下之过度,以邪去而津气不伤为当。他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阳明温病,下后静脉,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干,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其下之无微不慎,真可谓“金针度人”。
  2.2 暑温、湿温弥漫三焦,力畅中焦,上下兼之 “湿温之在中焦,太阴居多”。邪入太阴则从湿化,因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暑湿、湿温为病,重点在中焦脾土。但湿热薰蒸,往往涉及三焦。如湿热之邪上升而致其势弥漫,则肺气闭而不宣;蕴于中则清浊混淆,胶结难解,流于下则水道不畅,湿热交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温则热愈炽”。故暑温、温湿之邪在中焦,吴氏用宣气、畅中、渗湿之合法,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晓。方如三仁汤、杏仁滑石汤、一至五加减正气散,其中以五个加减正气散畅中最具代表性。宣气用杏仁、桔梗等,以宣气机之不宣;畅中选藿香梗、白蔻、法半夏等辛、平温而不燥烈,既可行气化湿畅中,又无苦寒腻滞碍湿这弊,充分体现出“治中焦如衡”。渗湿选苓皮、通草等甘淡渗湿而无伤阴助热之弊。
  
  3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邪热深入下焦,是三焦分型论治的最后阶段,多表现为肝肾阴虚的证候;此时邪气已去八九,阴津仅存一二。他说:“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即治疗下焦温病的方法或所有药物要象秤锤那样重而向下,如果不是沉重之品就不能直达下焦病所。
  3.1 真阴欲竭,虚风将动,宜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须介类沉降之物潜阳镇惊 肾属水,藏真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温邪传入下焦,必然耗损肾液。又肝属风木,乙癸同源。真阴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见手指蠕动,甚则发痉发厥。《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吴氏治疗温病传入下焦,以大队血肉有情之品,浓浊填阴塞隙,介属潜阳镇定。药如熟地、阿胶、鸡子黄、龟板、牡蛎、乌梅等酸甘咸涩之品,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专翕大生膏。不仅所有药味浓浊,血肉有情,且用量也较上中二焦大得多。如干地黄用至六钱、八钱、乃至一两,牡蛎二两,龟板一两,专翕大生膏中熟地用至三斤。并说:“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
  3.2 存阴之先,邪尚有余,先以搜邪 “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如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并用鸡子黄血肉有情,奠安中土,上达心气,下通肾气。“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分来者”,乃“邪气深入阴分,混处气血之中”,用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搜邪,为温病阴虚挟邪热者治法之楷模。并重申“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不仅给人以法度,且示人以规矩,其论河可谓丝丝入扣。
  综观全书,即如征以园先生所说:“此集始于银翘散之清芬,终于专翕膏之浊臭,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后之贤者,亦可悟三焦大意矣”。

推荐访问:用药 探讨 吴鞠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2019/0311/98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