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肝病84例临床分析|隐源性肝病怎么确诊

【www.zhangdahai.com--自传自我鉴定】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及对药源性肝病(DILD)的及时、正确诊治。方法:对我院11年间收治的84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1)合并其他肝病者易发生DILD。(2)涉及药物种类前五位依次是抗结核药、中药(中成药、中草药)、解热镇痛、抗肿瘤、抗生素。(3)潜伏期差异大。(4)临床表现不同,急性多见,约占78%。(5)停药后保肝治疗约86%预后较好。死亡率占3.57%。结论:DILD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药源性肝病;病因;回顾性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614-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新药种类不断增加,药源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DILD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占住院肝病约0.46%~1.08%[1],并在临床中很多亚临床型DILD常常因为没有黄疸等表现被忽视。为了使临床医生更合理的用药及对DILD的及时诊治。回顾我院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DILD共84例,探讨其发生率、药物种类、疾病类型、发生年龄及转归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199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和门诊部分DILD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诊断标准:具备以下前3条,加后5条中的任2条,诊断为DILD。(1)用药后出现肝损害,停药后明显改善;(2)有一定潜伏期,多在1~4周内出现症状,少数可更长,甚至在停药后;(3)能排除酒精等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肝损害;①有肝损害病理和临床症象;②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其他脏器损害的表现;③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大于6%;④血清病毒学指标排除病毒感染;⑤再次用药后又出现肝损害症状[2]。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利用我院病案室病案进行查阅和回访部分门诊患者,并记录用药史(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症状出现的时间、合并用药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血脂、凝血功能、病源学检查)、B超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DILD患者共84例,男49例(58.3%),女35例(41.7%),年龄15~82岁,平均51岁。
  2.2 合并其他肝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16例(19.05%),其中e抗原阳性6例,e抗体阳性10例,酒精性肝病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2例。
  2.3 引起DILD的各类药物及构成比:抗结核药28例(33.33%),中药(成、草)20例(23.81%),解热镇痛药9例(10.71%),抗肿瘤药8例(9.52%),抗生素6例(7.14%),心血管药4例(4.76%),消化系统药2例(2.38%),激素类1例(1.19%),其他类6例(7.14%)。其中有7例同时存在两类药物,4例同时存在三类药物。最多的为抗结核药、中药(中成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生素、心血管药,少见的有消化系统药和激素类等。
  2.4 潜状期:潜伏期因所服药物不同而差异很大。最短者为服抗结核药物(四联)4 d。
  2.5 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者24例(28.57%);有消化道症状的29例(34.52%);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有乏力者9例(10.71%);肝区有疼痛感者7例(8.33%);有发热者6例,及一些少见的表现有皮肤瘙痒4例,皮疹2例,发热伴畏寒和双下肢浮肿各1例。无任何症状,首先发现转氨酶升高或肝功能异常者21例(25%)。
  2.6 年龄与药物类型的关系:15岁1例;18~30岁9例(10.71%),服抗结核药所占比例较大;31~60岁53例(63.1%),服中药、解热镇痛药,用抗肿瘤药所占比例较大;61~82岁间21例(25%),多为中药、抗生素和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所致。
  2.7 治疗预后:停用肝损害药物,并给予维生素、保肝、降转氨酶等对症治疗。预后判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2)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2倍以下;(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4) 死亡。84例中治愈29例,好转43例,占85.71%预后较好;6例预后较差;死亡3例,2例死于肝衰竭(均合并慢性乙型肝炎),1例死于肾衰竭;3例自动出院和无法回访。
  
  3 讨论
  
  本组统计数字比例与参考文献比例基本一致[2]。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姓,预后与性别关系不大。在年龄关系中不难看出15~30岁间有些是不可避免或个体差异造成的DILD。但在31~60岁间占63.1%,这一部分患者与医药人员向患者交代使用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联合用药、用药时长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不详有关,还有很一部分人群对自己不够重视,不咨询医药人员而自己购药服用;61~82岁占25%,这可能与中成药和抗生素的迅猛发展及心血管类患者增多有着直接关系,医务人员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按成人量用药。
  DILD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尽早诊断和及时停药,多数在停药后逐渐恢复,给予一定程度药物治疗后尽可能将肝损害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程经华,蔡皓东.药源性肝病(一)[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2):101.
  [2] 程经华,蔡皓东.药源性肝病(二)[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3):178.
  收稿日期:2008-07-30

推荐访问:肝病 临床 分析 药源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chuanziwojianding/2019/0302/30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