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66例临床分析|小儿霉菌性肠炎

【www.zhangdahai.com--自我介绍】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313-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菌群失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导致的小儿霉菌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我院2003年2月~2007年2月,收治小儿霉菌性肠炎6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40例,女26例,1~3岁6例,4~7岁10例,10~12岁30例,12~14岁20例,本组66例中近期服用过抗生素40例,服用过抗生素加激素的12例,用过免疫抑制剂8例,不明原因6例,为1~3岁儿童。
  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次数不定,每天少则3~5次,多则10~20次,量不多,大便性质多变,一般以黄色泡沫样为主,含少量黏液,也可见豆腐渣样血便,病程10~40天,平均25天,本组均无感染中毒症状,6例因病程长合并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66例曾应用过抗生素、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但疗效不佳,甚至病程延长、症状加量。
  1.3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单纯脂肪球12例,其他为白细胞(+~++)/HP,2例有脓细胞。染色镜检54例,经2次以上大便纯培养出真菌。66例肠道正常菌群分析革兰阳性细菌低于40%,革兰阳性球菌均低于5%,革兰阴性细菌均高于30%。
  1.4 治疗:除2例有脓球大便者停用抗菌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制霉菌素10~15 U(kg・d)分3次,思密达1岁1 g/次,2岁2 g/次,3岁3 g/次,每日2次,促菌生≥1岁1片/日,>2岁2片/日,每天3次,总疗程2周,本组均治愈出院,随防3个月无1例复发。
  1.5 疗效判定:参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修订标准,迁延性腹泻病:显效:治疗5天内,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天时大便次数、性状有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天时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显效48例,占总病例数的72.7%,有效16例,占24.2%,无效2例,占0.31%。
  
  3 讨论
  
  小儿肠道正常菌群中,以双岐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代表的革兰阳性厌氧菌占绝对优势,本组66例儿童肠道菌群培养分析与此一致,以双岐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与肠黏膜上皮紧密结合,影响生物屏障,并能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及氧化还原电位,能抑制病菌的入侵,有关资料报道:双岐杆菌能明显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生长繁殖[1],真菌虽为肠道的常驻菌,但含量较少,肠道正常菌群对其有抵抗作用,一般无致病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滥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造成菌群紊乱,需氧菌数量增多,厌氧菌比例降低,可诱发真菌性肠炎。本组66例真菌性肠炎的肠道菌群分析说明了这一点。临床上一旦发现小儿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无明显中毒症状,有应用多种抗生素病史而病情无好转,应考虑此病,确诊后停用抗生素,采用制霉菌、思密达、促菌生三联疗法。
  制霉菌素对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口服不易吸收,故为真菌性肠炎的首选药物。因真菌性肠炎患儿肠道生物功能屏障差,真菌本身及其毒素对肠黏膜的侵蚀,使肠黏膜的完整受到破坏,所以此病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微生态疗法尤为重要。思密达是消化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作用,与黏膜的糖蛋白结合能增强黏膜屏障,有效的阻止病原体的攻击,帮助恢复再生上皮组织,平衡肠道菌丛,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促菌生进入肠道后,能消耗氧气,降低肠道内的氧化还原作用,促进肠道双岐杆菌等厌氧菌生长,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所以,制霉菌素、思密达、促菌生联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有很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岳玉国.肠道微生态与儿童营养、免疫和益生元[J].国外医学儿童分册,1999,25:143.
  收稿日期:2008-03-25

推荐访问:霉菌 小儿 肠炎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wojieshao/2019/0302/19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