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毒”义探析_毒的本义

【www.zhangdahai.com--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728-01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毒”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其含义包含有病因、病机学的内容,又包含病名和中药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毒的含义,对学习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有一 定的意义。
  
  1 病因之毒
  
  1.1 传染性病因:传染性病因是六淫之外的一类特殊病因,中医典籍中称之为厉气、疫毒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称之为“苛毒”,其致病力强、来势凶猛、变化多端,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诸病源候论》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因此《吴医汇讲》说:“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提纲……”,说明疫者“毒之为害也”《温病正宗》。
  1.2 六淫化毒:六气之变,成六淫酿为毒,《素问・五常政大论》:将六淫分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六淫之气化毒才能侵犯人体而为病。《杂病源流犀浊・毒风论》说:“寻常风寒暑湿之气,人受之久,亦郁为毒,故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之名。”
  1.3 其他:中医学将一些虫、兽所伤致病因素也称为毒,如蛊毒、氏羌、虫兽毒等。另有食物毒、酒毒、金刃毒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电磁波、超声波等构成新的病因之毒。
  
  2 内生之毒
  
  2.1 七情过极化毒:当七情刺激得过于突然、持久,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范畴,就会“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造成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可郁蓄而为毒,而致疾病。“五疔者,皆由喜怒优思,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滤散,始变为疔”《中藏经》。“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素问气机原病式》。
  2.2气、血、津液运行和脏腑失常成毒:气、血、津液是组成人体生命结构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而化生“内毒”。如痰浊郁而化毒则为痰毒;癖血日久则成挤毒;阳明热盛、大便燥结,久成粪毒;肾气败坏、气化失职、尿液不能排出,蓄积日久而成尿毒等。
  
  3 病证之毒
  
  3.1 传染性疾病:一些传染性疾病多以毒名之,如毒痢、时毒、温毒、颐毒等,说明病情具有传染性,发展变化较快,应当引起重视。
  3.2 中医外科疮疡病证:疮疡中的痈、疗、疮、疖肿等,许多即径以“毒”命名,如面发毒、掌心毒、手背毒、肩风毒、委中毒、耳根毒等。其形成大都由热毒壅滞,血败肉腐所致。正如“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医宗金鉴》。
  
  4 药物之毒
  
  4.1 药即为毒:中医学典籍将所有能用以治病的药物统称为毒药。如《周礼・天官》中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提了“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由此可见,中医学典籍中有时“毒”即药,药即“毒”。故“毒”字是对诸药之总称,它与后世所指之毒药名同,而寓意有别,医者临证亦需明此理。
  4.2 偏性为毒: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结果。药物之所以能发挥治病的作用,是因为其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古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求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对这种偏性,古人也称为“毒”,如《类经》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求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故性寒以疗热,性热以疗寒,升者以举陷,降者以制逆,皆“毒”之所为。
  4.3 性烈为毒:“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这里把药分成四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药性强烈程度递减。所谓“无毒”,是指性味平和之药。这样看来,药物有毒,毒分厚薄,只有根据病情适当用“毒”,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4.4 药害为毒:中药学中常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或有无,标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有毒”及“小毒”之品一般对人体伤害不大,如半夏、杏仁蒂等。大毒之品用之不当则会出现中毒反应,如巴豆、乌头、砒霜、马钱子等,用时一定要注意炮制及药量,并中病即止。此外,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及《诸病源候论》等书中还有“药毒”一名,主要是指因药物剂量过大,或用错药物,或药质低劣,或用药配伍失度等引发的不良反应。此如徐大椿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收稿日期:2008-07-24

推荐访问:探析 中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xiaoshou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03/320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