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托前的心理准备: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www.zhangdahai.com--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每年的九月初,是托儿所、幼儿园新学期开学的时候。   于是,在托儿所、幼儿园门口,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一边哭闹,一边死死地拽着大人的手不放,说什么也不肯进去;家长也犹如上战场前的生离死别,欲走还留,甚至还偷偷地抹去一把眼泪。与此相对应的是,托儿所、幼儿园的老师倒是一脸的轻松,忙不迭地安慰那些一步三回头的家长:“没事没事,你们放心,让小孩哭几天就好了,谁第一次上学不是这样!”还见过这样的老师,待家长转身一走,便开始对孩子做“规矩”:“哭什么哭!在教室里谁也不许哭!”这下可好,有的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心理学家非常关注个人的生活事件对成长的影响。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第一次上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由于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交往,在这种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持久而又密切的感情联系。具体表现为,孩子对他的主要照料者特别“黏乎”,每当照料者不在身边,就会显得焦虑不安。1958年,美国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将其称之为“依恋”。可以说,依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从家庭走向托儿所或幼儿园,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从单纯依恋父母到开始人际交往,他要面临对陌生环境与人的适应过程。本文开头所叙述的让孩子“被动适应”的方式,会对孩子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为此,孩子入托前必须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在科学的育儿观念指导下,通过家庭、托儿所或幼儿园共同创设条件来加以实现。
  心理准备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托前,由于年幼独生子女的交往较少,一旦直接从家庭到学校,孩子的不适应感通常较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单纯由父母照料,而是有较多的照料者,孩子往往容易适应环境和环境中的他人。所以,多带孩子走走亲戚、朋友家,多让孩子到公园玩耍,对孩子早期熟悉不同的环境和克服对陌生人的害怕大有裨益。
  针对孩子入托普遍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托儿所的新生可比其他孩子晚几天开学,在这几天里,家长可带着孩子像游览儿童公园一样,到即将就学的学校四处走走,让孩子看看学校里的一切。可以在教室里与孩子一起玩玩具,翻看幼儿画册,并与新老师聊聊天。室外的大型玩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爬一爬,滚一滚,摸一摸,体验一下玩耍的乐趣。再带孩子看看其他孩子在校园里游戏、做操与上课,他们轻松愉快的神情,相信也会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家,当孩子玩得比较开心时,可以提醒孩子:托儿所、幼儿园里有更多的玩具、书和同伴,你想和他们一块玩、一块学知识吗?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孩子迫切想要上学的欲望。
  调动起孩子想要上学的欲望,至少可以让孩子觉得上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为解决孩子刚入学时出现的情绪反复奠定了基础。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孩子也是,有的胆大,有的胆小;有的爱哭闹,有的喜安静;有的害羞退缩,有的大方随意……不过,即使是胆大、随意的孩子,一旦遇上周围的同伴都又哭又闹地不想上学,也难保不会出现什么反复,更不用说大多数普通孩子了。
  所以,孩子心理准备的第二方面,是父母和教师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缓冲剂”。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上学的最初几天,允许那些在适应方面特别有困难的孩子的父母慢慢离开。比如说,入学第一天父母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在孩子尚未完全熟悉学校环境之前,可以让孩子带些自己熟悉和喜爱的玩具到学校,以满足他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感,相信过不了多久,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会慢慢地吸引孩子。另外,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就学环境,给孩子情感表露的机会,包括刚开始入学时的哭闹。老师应该明白,孩子的哭闹并不代表胆怯,更非无理取闹,而是对新环境与人产生安全感之前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

推荐访问:入托 孩子 心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xiaoshougerengongzuozongjie/2019/0425/956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