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国内综述【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理论综述】

【www.zhangdahai.com--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美国爆“次贷危机”和欧盟国家的“债务危机”相继爆发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我国的经济增长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约639万人。2009年我国登记失业率较2008年增长0.1%。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强的环境下,如何保证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就显得尤其重要。
   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农村近两亿剩余劳动力也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消化的。王一江(2008)指出中小企业决定一国经济活力和实力,进而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这是很多国家在发展中反复验证的一个规律。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中小企业创造了这些国家60%一70%的就业和55%以上的国民财富。这些数字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数字相差不大,说明中小企业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通过理清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理论,可以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1)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是这样定义中小企业的:“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本身发展上的相对性。所谓的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然而,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动态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天的大企业明天可能分解为中小企业,今天的中小企业今后也可能成长为大企业。②空间上的相对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企业规模划分的标准不一致,有的使用定量标准,有的使用定性标准,或者两者组合使用。另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即使是使用同一标准,具体的取值范围也可能不同。③时间上的相对性。中小企业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过去被称为大企业的,现在可能叫中小企业;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也可能不同。
   (2)劳动力就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我国对就业的定义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国内研究文献的综述
   国内文献。李庚寅,黄宁辉(2001)指出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①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理论界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有关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论”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理论,只能算政府对待中小企业态度上的转变,代表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化。李庚寅(1993)提出了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元结构”理论。他指出改革开放后,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大工业的“二元结构”之间,因乡镇企业的崛起而形成“三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了转移成本,并减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积累,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过渡到“一元结构”实现工业化。
   通过对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和就业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大部分文献着重于定性分析,论述中小企业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即使涉及到定量分析也大都是简单的统计分析,从描述中小企业数量在整个企业群体中比例的角度阐述其重要性,而这种描述分析是较为浅显的和片面的,多以工业中小企业为主,并没有细致地计算我国全部中小企业的数量并描述其分布特征。深入地从数量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对就业和经济的文章很少,这或许受限于数据的获得,大多数的研究以分析工业中小企业的就业特征为主,而实证研究的文献中,系统地论述中小企业与经济环境、经济变量关系的文章和专著愈加缺乏。
   (三)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理论依据
   (1)有机构成理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资产相对分散,工资成本也往往比较低,相同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就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其变动不遵从于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规律。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转移和吸收大工业和农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剩余出来的劳动力,使资本、就业和消费达到平衡,避免出现严重的失业和生产过剩现象。
   (2)分工理论。发端于亚当.斯密,并经过杨小凯的进一步发展。分工是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结构多样化。分工理论通过改变制度供给,促进分工的演进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从而提高社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工演进的过程不仅促进了经济总量与经济福利的增加,还会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加强经济协作程度,强化生产专业化程度。正如涂尔干(1933)指出,分工不仅使专业化和依存度提高,而且使个性化和个体差异度增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分工演进过程,分工程度越高,每个人生产的品种越少差异度越高,专业化经济水平也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分工演进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机制具体如下:分工演进通过解决市场容量与市场需求的扩张,使经济扩张,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在这里,供给及需求是分工的两个侧面。生产功能及消费功能在人身上的合一特性使人在选择一项专业化生产后,为了消费必须和另一专业化生产者进行交换;分工的产生是一个创新过程,它总是不停地试图创造别人对它供给的需求,通过多种试错,能满足潜在需求的分工及供给会存活下来。只要分工不止,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新的需求就会被创造出来,变动中专业化的供给也会有足够需求与之适应,同时也会产生对其它供给的承认.供给是有效的,需求是有效的,市场需求规模便不断扩大。分工通过以下途径吸纳劳动力就业:①专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迂回生产手段与工具,对这些中间产品生产的需要促进劳动力就业;②个人专业化水平增进,投入某一产品的生产时间越多,个人不再有更多时间生产其它产品,于是多样化消费需要的存在会使原来自给自足的一些产品让别人生产,如家庭烹饪改由餐饮业服务提供:③分工的产品创新也会使劳动力能在新产品生产中就业;④分工的其它方面创新及专业化生产,也使既有品种的产品生产有扩大了的需求,促进生产及就业,例如,通过开拓新市场,中国的塑料凉鞋在非洲国家市场畅销,带动了就业;⑤分工的专业化生产使个人的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等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既能为创新打下知识基础,又使人能适应逐步提高的生产技术要求。总之,虽然,分工一方面会因为某个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而析离出劳动力,但另一方面新需求的诞生,新产业的形成,生产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却可以使分工在个别生产上析出劳动力的同时在多样化的生产中吸纳劳动力,形成一个分工既析出、又吸纳劳动力的动态扩张过程。在这个吸纳机制中,由于创新是一个不仅包括技术提高、科技发现应用的概念,它还包括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工艺创新,所以产业结构提高与生产结构多样化在各个技术水平上可以并存,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是不难找到就业机会的。
   通过总结关于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各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一般都占总就业人数的65%-80%左右。所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把发展中小企业看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
  参考文献:
  [1]陈耀.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否承载就业之重困. 瞪望新闻周刊,2004-07-05;
  [2]方巧云.中小企业对社会充分就业的贡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372-373;
  [3]胡鞍钢.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J].新闻周刊,2002,(38);
  [4]康涛,张晓晖.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22(5):18-22;

推荐访问:吸纳 劳动力 综述 中小企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uango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22/291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