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络――气|气窜经络怎么办

【www.zhangdahai.com--安全生产公文】

  (内蒙古海拉尔铁路防疫站,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摘 要:气是中医理论最重要概念之一。运行气血是经络的一个主要功能,界定气的涵义有助于探析经络。《内经》言气来源于天地精气,是通过化生反应,用于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据此推断气就是用于细胞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
  关键词:探索经络;气;能量代谢;生理功能;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09-03��
  
  经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运行气血。血,古今同义,易于理解。气的概念是什么?古往今来,各家论述皆不相同,争议颇多,没有统一认识。若要明析经络功能,必然要界定这一概念。中医著作如汗牛充栋,但总以《内经》为基础。本篇意在探讨《内经》中气的实质所在。�
  
  1 气与古典哲学�
  
  古典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肉眼难以相及的精微物质,气组成了世界天地万物。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由于其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组成成分的不同又被冠以不同名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人为自然生灵,亦为天地形气交感的产物;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不同气有其共同的属性,即运动,或动静、聚散,或氤氲、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运动是有序的,即法于阴阳五行、合于术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认为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互根,“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为阴阳二极,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即气有克制与反克制作用。《素间•五运行大论》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五行之气有生克乘侮,“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清者升,浊者降;盈者出,虚者入。升降反作,气太过不及都会破坏运动的和谐有序,导致变故发生,疾病流行。气在中国古典哲学里也是一个极重要概念,古人用气来阐释事物的存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2 哲学涵义与医学涵义�
  
  古代医家认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见《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的气亦受阴阳五行运行规律的制约。把哲学观点应用到医学领域,把哲学理论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揉合在一起,阐释生命运行的规律是中医理论特色。所以《内经》中把哲学内容和医学内容区分开来是难以做到的。如“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见《灵枢•营卫生会》),即卫气入于阴才能安然入睡,卫气不能入阴而失眠是用哲学术语解释特定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则完全属于哲学观点。�
  哲学术语需要抽象宽泛,阐述事物的普遍联系。医学术语需要精确形象,使我们能准确掌握事物的实质,二者是有区别的。所以当我们理解《内经》内容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句,甚至是同一语句的多层含义详加辨别。�
  
  3 气的医学内涵实质探析�
  
  古人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没有气就没有生命。从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到遣方用药,气论都是精髓和首要谈及内容。所以《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下面我们辨析几个相关问题。�
  3.1 气涵义的来源�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是一种运气方法,此语表明《内经》成书以前很远的年代,上古之人就知道通过修练感知真气的存在。马王堆《帛书》中有“导引图”,模画了各种姿势的练功法。此图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乙种本联在一块绢帛上,说明导引行气与经脉有密切关系。这些说明古人对气或真气的最初认识是通过气感感知的。《帛书》上只有灸法,可见当时连针刺都尚未普及,对脏腑功能的了解也极有限。把哲学理论引入医学理论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气的哲学涵义和医学涵义从起始就不一致。这就使得我们统一起来理解有点牵强,不统一起来又难区分其界限。但《内经》毕竟是一部医学著作,是建立在对大量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古人对气涵义的运用还是比较严谨和贴切的,因此我们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厘定。�
  3.2 气与真气、经气、卫气、营气、宗气等的辨析�
  《内经》中在阐述各种气的特定属性时往往冠以不同称谓,如真气、卫气、营气、肝气、正气、邪气、阳气、阴气等等,这些概念各有其涵义,如肝气是指器官的功能、营气指水谷精微、阳气是一种生理现象,显然是不同的概念。单独称之为气的有个别语句,如:“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见《灵枢•决气》)。上句里的气明显套用了天气的原意,下句中的气是抽象的哲学涵义。书中绝大部分气论如“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有胜复”,“气生形,精化气”等。这种气专指行于经络中的气,不是指气的共有属性,而是描述某一特定生命活动的医学术语,这正是本篇所要探究的。�
  
  众多相关概念中,有几个与气易混淆,须加以辨别:①真气。“真气者,经气也”(见《素问•离合真邪论》),即真气就是经气,而经气,应该与气同一个概念;②卫气。《素问•痹论》言:“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此句清楚地言明卫气是行于经脉外,腠理之中,和气不是一个概念。不少学者依据“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见《医门法律•明营卫之法》),认为卫气也可行于经脉,故是气的一个部分,笔者反对这种观点;③营气。《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气是从饮食吸收来的营养物质,是可以行于经脉的,但营气变成气要有质变即化生过程,因此同气也是两个概念;④宗气。《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可见宗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有动力作用,助心行血;一部分注入经脉。�
  3.3 气的作用�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可见气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调经论》言:“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灵枢•卫气》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医把人体的主要功能统归于以五脏为中心的几个系统之中,而五脏“受气”才能行使功能,如脾胃(中焦)通过“受气”而泌糟粕,蒸津液。可见气是为五脏发挥功能服务的,不单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亦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即膀胱要经过化气才能产生排出尿液。“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见《素问•太阴阳明论》),因为脾病,四肢得不到营养物质,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就会丧失功能。所以气主要是为全身各器官组织行使功能服务的。�
  再则,脏腑功能的失调、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源于气血不和。“气失其和则为邪气”邪气会导致疾病发生。所谓气不和指气有太多或气有不及。“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气有余则“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不足则“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气有余则生热长疖,不足则上下官窍皆不通畅。调理气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只有气机通畅才能气和,气和才能归于权衡,循行有度,府精神明,邪不能害。�
  3.4 气的来源�
  气归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天地精气不能接继,则无气以生,为关格脉象。《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上古真人通过呼吸精气修炼真气,通过把精变成气来治病,真气来源于空气。《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五脏所藏精来自于天之精气。地之精气为饮食化生来的水谷精微,即营气,所以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卫气》言:“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内经》中说的很清楚,精来自天地精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我们知道空气中的精气是氧气,饮食中的精气是能量或营养物质。�
  3.5 化气�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句话是说形体器官的生成需要饮食营养和气,气来源于精,而精产生气需要一个化生的过程。也就是说需要一个物质间的反应过程,这个反应是产热的,所以是化学反应。“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火即是热,很明显这是个能量代谢过程,而且这个能量代谢是适度的,是少火,只有少火才能气壮,过强过多都会成壮火,不但于生气不利,还能耗气。所以朱丹溪有言:“气有余便是火”。这个“代谢产热”要为机体所需才行,超过机体所需或不为生理功能所用就是邪气、是内热、是病理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气是用以维持细胞生理功能的能量代谢。古代医家对何为气、气的作用、产生机制研究得很透彻,在二、三千年前的科技水平下,能将抽象理论阐释得如此清晰准确,足以体现古人的聪明才智,也为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涌涛)

推荐访问:经络 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anquanshengchangongwen/2019/0317/199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