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时代篇

【www.zhangdahai.com--会议主持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从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天人合一”开始,就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孔子的《礼记?中庸》篇就从哲理的层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致中和”的和谐思想;
《礼记?礼运》篇则从社会层面规划出和谐的理想蓝图——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近代的“维新运动”领军人物康有为,公开提出要建立大同社会;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以“天下为公”作为他建设和谐大同社会的口号。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历来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式佛教的禅宗,主张通过禅修或禅悟达到人境交融的和谐境界,使人的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社会生活更祥和。把禅学应用在经营管理上,也造就了一批出奇制胜的禅商和具有禅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世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大潮下,我们应该极力保存这种具有推广价值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和谐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腉DP连年高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经济快速发展拉开了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距离,社会各种矛盾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积累。尤其是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之间就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如果把握得好,经济社会就会繁荣稳定;
如果处理失当,经济将会停滞甚至倒退,社会就会动荡不安。我国从整体上正处于这一敏感时期,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来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比稳定社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六字方针,这是正确的。社会不稳定,经济难以发展,政权也会丢失。以往,保持稳定的手段多采用在事件末端“堵”的办法,化解矛盾的工作往往不到位。而一旦矛盾积累过多,就会出现大爆发,造成更大的不稳定。而和谐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观,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疏”为主,化本清源,理顺各种制度上、政策上、管理上的关系,化解矛盾,消除病根,建立长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有机的、良性的、持续的、健康的社会稳定。


  如果站在哲学的高度讲,稳定只是一个表面层次。稳定可以是暴力维持下的稳定,可以是压抑人的需求下的稳定。而和谐则必须是协调好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的和谐,是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是一个高级层次。所以我们不能为稳定而稳定,稳定不是目的,和谐发展才是社会稳定的归宿。


  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人类追求的精神价值所在
  和谐社会不仅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精神价值层面的和谐,这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


  首先,和谐社会必然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这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公平、正义意味着机会均等、利益协调、潜力发挥,人们除了要求分配公平外,更强调机会公平、地位公平、制度公平和法律公平。


  其次,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诚信、关爱、互助、幸福的社会,这正是我们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社会发展都必然受其深层的核心文化理念和核心道德价值的支撑和引导,道德的缺失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矛盾冲突的加剧,幸福感的减退。


  再次,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和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正是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下开放社会的价值体现。和谐社会的活力在于“和而不同”,需要有包容的胸怀,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自由,给人以平等机会和均等权利,在和谐中迸发出激情与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推荐访问:全会 十六届 六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huiyizhuchici/2021/0222/13831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