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德育的有效性有哪些

【www.zhangdahai.com--晚会主持词】

  摘要: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支持系统乏力和效力欠佳的困境。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关键词:高校德育 德育效力
  
   高校德育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思想意识、品质、情感等方面也在不断变化,并呈多元化趋势,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德育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德育的效果不如人意,与高校德育的重要性极不相称。高校德育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校德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客观原因。改革开放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同时,我国的利益关系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最重要的,也许是个性的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学会了区分自己,视自己为分离的个体。我们刻意凸显个人意识,强调独立的意志、个人需求和个人愿望。”1与个性多样化相联的则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则使人们对道德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二是道德原因。客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依附性到自主性、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包括道德的世俗化和道德的多元化。
   第三是教育原因。一般说来,教育是有助于大学生德性的生成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越来越专业化。与此相联系,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专业化;但是,不管这些专门的教育可能有多么重要,它们也不是全部的教育。
   第四是学生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是较突出的。有些大学生关注个人的、功利的需要,轻视乃至忽视社会的、精神的需要。他们取向于个人而不是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功利与道义、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处于疏离甚至冲突状态。
   二、提高高校德育效力的对策
   摆脱高校德育困境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内化道德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并提高这种影响的程度,使大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讲究实效,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
   第一,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这是提高高校德育效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讲实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与作风,高校的领导、德育工作者与一切员工,都必须像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觉悟,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抓紧研究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我国正处于迅速变化的历史时期,各种陈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死灰复燃,各种消极的道德观念也会随之产生,错误的道德理论更会努力寻找其生存的土壤并扩大其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对它们予以揭露、澄清,在实际生活中对之加以抵制。
   第二,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规范、主动形成某种道德品质的心理倾向。由于它对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具有全面的动力作用,因此,高校德育首先应当激活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激活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一是要让大学生懂得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邪恶的,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道德准则。二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个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各个方面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发展和完成的。三是要让大学生了解个人不是孤立地生存的,相互之间是互相依赖的,这种互相依赖使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者认同某种社会规范体系,这种要求或者规范即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道德。
   第三,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高校德育的目的旨在大学生内在心灵的健全发展,旨在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体生长,而这只有通过多种有效的德育方式才能达到。为此,一要完善课堂道德教育。课堂道德教育不仅要涵盖从道德的最低层次要求到最高层次要求的全部内容,而且要体现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等尊重和同时满足,使大学生意识到道德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二要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当代社会是一个道德观念多元的社会。组织大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讨论或者辩论,使各种道德观念交锋、碰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并非牢固甚至有些脆弱的道德堤防。三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道德是人们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及其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地内化社会的意义系统,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自己的道德经验,养成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晓昀.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视野中的公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8
  [2]杜红芳.以学生为本 创新高校德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柴素芳,邵彩玲.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4一10一19.
  [4]汪容有,陈武限.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注释:
  [1]张晓昀.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视野中的公民教育 329页

推荐访问:德育 高校 困境 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wanhuizhuchici/2019/0322/2904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