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测评2017

【www.zhangdahai.com--教师工作总结】

  一、机器人不能够伤害人类,也不能够因为自己的懈怠而令人类受到伤害;   二、机器人必须听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悖;   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三条被后人引为经典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来自于科幻之父阿西莫夫的名著《我,机器人》。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机器人的幻想
  按照字典上机器人的概念,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列子・汤问》上记载,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因为太逼真,周穆王怀疑是假的,偃师为了释疑,便当场拆解那一个木甲人让周穆王瞧仔细。周穆王发现,原来他真的是以木头、皮甲、胶漆等材料制作出来的,不论是肝、胆、心、肺、皮毛、齿发等,全是人工。偃师重新把这些零件拼了起来,那个木甲人又再度栩栩如生。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再例如我们都熟悉的“木牛流马”,诸葛亮用其运送军粮。
  18世纪,欧洲流行自动玩偶,最杰出的制作者要数瑞士的钟表匠道罗斯父子,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
  电影《雨果》中就出现了会画画的机器人。小男孩雨果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机械很感兴趣,父亲死后,他寄宿在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在玩具店主养女的帮助下,雨果修好了机器人,机器人作画的落款是乔治・梅里埃,这正是玩具店主的名字,原来,他就是沉寂多时的电影界先驱,机器人画的正是梅里埃所拍摄电影《月球旅行记》的经典场面。
  
  机器人的历史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后来,他又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机器人化机器。
  3月30日,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马格德堡开幕,200支球队的800多名队员在6000平方米的球场,参加此次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踢起球来,一丝不苟,有模有样。
  
   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
  照搬字典上对“机器人”的概念解释完全不能包含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的形象,不过一般说来,科幻电影对机器人的表现也不外乎两个方面: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我们利用机械模仿自己,改造自己,甚至还想创造自己,人工智能似乎成为了人类无法绕过的一道坎。科学本无界限,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未来拥有太多种可能,而电影和小说则为我们预设了无数种可能。
   《我,机器人》是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几乎所有关机器人的电影、小说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根源。全书包含九个相互关联的故事,从最原始、玩具式的机器人讲起,阐述机器人的演化过程,并预测了未来的外表与人无异、具备世界能力的机器人。最为经典的就是该书提出了被后世誉为典法的“机器人三定律”。电影《我,机器人》借用阿西莫夫的三大法则,讲了一个带有悬念的惊险故事。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很多机器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成员。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在公司内离奇自杀,警探戴尔・斯普纳根据对朗宁博士生前在3D投影机内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对自杀现场的勘查,怀疑对象锁定了朗宁博士自己研制的NS-5型机器人桑尼。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一步一步被揭露出来:机器人竟然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对“三大法则”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随时会转化成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一场制造者和被制造者之间的战争拉开序幕。
  银幕上的机器人不光是意识在不断地演进,形态上的变化也更多,使得科幻电影也更加吸引人。
  皮克斯出品的《机器人瓦力》,WALL・E和EVA非常可爱,也符合人们心目中机器人的形象。公元2700年,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却因污染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不再适于人类居住。地球人被迫乘坐飞船离开故乡,进行一次漫长无边的宇宙之旅。临行前他们委托一个公司对地球垃圾进行清理,该公司开发了名为WALL・E(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 � Earth 地球废品分装员)的机器人担当此重任。这些机器人按照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恶劣环境的侵蚀,WALL・E们接连损坏、停止运动。最后只有一个仍在进行这项似乎永无止境的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它喜欢将收集来的宝贝小心翼翼藏起,喜欢收工后看看几百年前的歌舞片,此外还有一只蟑螂朋友作伴。直到有一天,一艘来自宇宙的飞船打破了它一成不变的生活,它爱上了另一个机器人EVA。
  电影《终结者2》里的液体机器人,让人不禁感慨创作者的想象力,可以随意变形,被打散后还会自我重组。《黑客帝国》里的网络特工是机器人,但它们有人工智能,有拟人化的“形体”,这里机器人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形体”,甚至是真实世界的人体。
  
  我们试图利用机械模仿自己,改造自己,甚至还想创造自己,科学本无界限,所以在未来还有太多种可能。还是那句老话,人工智能是双刃剑,其实技术本身没有问题,但有可能会和现今的原子技术一般令人尴尬。

推荐访问:机器人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shigongzuozongjie/2019/0321/2649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