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工办2003-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

【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XX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关于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县委办、县政府办: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我办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汇报如下:

  一、2003年至2006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我办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率建设,积极开展“工业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扎实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各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对照检查学习,提出整改方案,拟写学习心得体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抓结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四年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加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加。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增加。2003年至2005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4.8、37、37.7万吨,2005年比2003年增长2.9万吨,增幅为8.3%,2003年至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7.34、7.76、8.05万公顷,2005年比2003年增长0.71万公顷,增幅为9.7%。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3年的24.7:42.0:33.3调整为2005年的23.7:46.8:29.5。农林牧渔结构由2003年66.3:0.7:29:4调整为2005年的63.1:2.2:32.5:2.2。三是牧业生产不断增长。2003年至2006年生猪出槽分别为59.48、63.97、66.1和67.3万头,2006年比2003年增长7.82万头,增长幅度为13.1%,2003年至2006年羊出栏分别为5.5、5.7、5.8和6.0万只,2006年比2003年增长0.5万只。增长幅度为9.1%,2003年至2006年出栏家禽分别为755.1、811.8、878.8、913万只,2006年比2003年同比增加157.9万只,增长幅度为20.9%。四是劳务输出发展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003年至2006年分别达到18万人、21万人、22万人和22.6万人,2006年比2003年增加4.6万人,增幅为25.6%。五是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至2005年分别为2135、2540、2813,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3052元,2006年比2003年增加917元,增长幅度为43%。


  (二)抓基地企业建设,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1.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2003至2006年建成水稻制种基地2.15万亩,优质稻基地25万亩;
建成渝黄一号优质黄籽油菜基地10万亩;
发展优质大豆基地10万亩;
高换嫁接XX蜜柚200万株,实现XX柚标准化生产1万余亩。


  2.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增加。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XX三桂食品公司、XX市雪莱纺织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昌升茧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龙头企业;
新增XX县聚奎聚星养殖基地、张鸭子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县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二是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8973万元,实现利税618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112%,132%,100%。


  (三)抓项目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效果明显
  2003年至2006年改造中低产田8.41万亩,建排灌沟180条87.32公里,其中排水沟83条31.7公里,路带沟95条53.5公里,修灌水渠2条2.12公里;
建机耕道18条24.5公里,耕作道20条15.7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
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35.8万个,安砌条石12.6万方,开挖回填土方17.9万方,铺筑块石2.4万方,浇筑混凝土1.3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0万亩;
新增机耕面积2.2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投资4839.8万元,其中用于排灌渠系建筑物建设3145.9万元;
用于机耕路、耕作道、人行便道等道路建设1593.9万元;
用于新技术示范推广100万元。


  (四)抓措施落实到位,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1.顺利完成了三期移民的对接工作。2005年至2006年在合兴镇等8个镇58个村142个组190个移民安置点成功安置了云阳县渠马镇等15个镇乡的移民595户2569人,超额完成移民安置任务369人,完成率116.8%。共调整土地2877.28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12亩,其中:田0.92亩;
建房户有255户1080人,建房总面积31728平方米;
购旧房的340户1453人,购房面积达21912平方米。


  2.完成了移民后扶项目工程。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个,共投入81万元。一是争取移民后扶基金补助40万元硬化荫平镇太宝水泥公路。解决了4个村、34户、173名移民,8500余当地村民行路难问题;
二是争取41万元移民后扶基金在礼让建成豆筋培训基地。


  (五)抓综合改革,蚕桑产业得到恢复发展
  1.完成了丝绸公司和蚕种站的改革工作。县丝绸公司、蚕茧站改革工作组从2004年4月开始入驻两单位进行改革,5月底前完成了两单位的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的清理和资产的评估及处置,7月份完成了48名托管人员的安置工作。到目前为止,200多人的安置费领取率已超过95%,遗留问题绝大部分已经解决,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2.蚕桑产业恢复发展。2003至2006年,共推广纸板方格蔟3208套,省力化蚕台1079台,建室外养蚕大棚250个,良桑嫁接2523亩,共发蚕种57217张,2006年发种18662张比2003年发种11009张增加了7653张,增幅69.5%;
共产茧152.7万公斤,2006年产茧49万公斤比2003年产茧26.4万公斤增加22.6万公斤,增幅85.6%;
2006年产值达784万元,比2003年增加533万元,增幅212.35%,是XX市增长幅度较快的养蚕区县之一。


  (六)抓政策扶持,扶贫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1.扶贫工作。2003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4650万元,群众投劳120万余个,在51个特困村共新建、改建、扩建村级公路540公里,新修桥梁5座,改造农村低产田1000余亩,整治山平塘62口,改造窝棚户房屋117户8200余平方米,新修人畜饮水池120口14000立方米,卫生井660眼,新建5座村小面积6350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2512人,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民近10000人次,四年共减少贫困人口9000余人。


  2.救灾工作。完善并严格了汛期值班制度,狠抓灾情统计制度等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严格救灾款分配程序,严格专帐管理,将建房补助款直接审批到户,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


    二、2006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重宣传,做好舆论导向。一是成立了调研组,深入镇乡、村、组及农户家中宣传调研新农村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盼,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准备了原始资料。抽调业务骨干和部分镇乡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服务团,分片到镇乡场镇宣传新农村政策。组织了市县级有关专家和农办、农牧、文广新、卫生等10余个县属相关部门2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了新农村“三下乡”服务活动。在《今日XX》和XX有线电视台开设专栏,宣传领导讲话、中央文件和各镇乡、各部门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2.强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以理论学习培训为手段,以县委党校为依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新农村建设村干部培训班2期,共有120余名村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有经费、有记载。培训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家畜家禽饲养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增强了农民发展经济的本领。


    3.订制度,增强保障能力。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全县33位县级领导分别定点联系、指导一个示范村、推进村或镇(乡)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建立了县级部门、企业帮扶制度,挑选了37个县级部门和33个实力较强的重点企业结对帮扶市级示范村、推进村和镇(乡)试点村;
建立了责任分解制度,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千百工程”建设县级部门责任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了30多个县级部门的相关职责;
建立了信息月报季报制度,各镇乡于每月30日前将本镇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措施、经验、问题及打算等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帮扶部门每季度将帮扶情况及帮扶成效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
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编印了《新农村工作动态》和《新农村工作参阅》两种新农村建设刊物,定期向县级领导、镇乡及相关部门、企业反馈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交流推广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目前共编制《新农村工作动态》27期,《新农村工作参阅》2期。


    4.严规划,确保前瞻性和长远性。一是组建了规划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按照《XX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在相关部门抽调了30名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对推进各村规划编制进行指导和把关。二是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规划编制。涉及的每一个村均通过召开院坝会、党员座谈会、社员代表会等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规划编制内容。三是注重节约和通俗。按照符合实际、节约开支、群众易懂的原则,除了两个示范村的规划、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以外,其余村的规划均由各村和涉及的镇乡组织人员编写。四是严格按要求开展评审。由县、镇、村有关人员组成规划评审小组,对每个村的规划进行评审。各村的规划已通过县级评审,并上报市里备案。


  5.抓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一是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梁山镇八角村已硬化7条总长为3.81公里的入院便民道,完成规划长度的64%,其余的便民道正在修建过程中;
硬化4公里的组干道,投资7.6万元完成了村小学的改建工作;
投资8.5万元改造村办公室,投资15万元改造村卫生室、小商品及农资超市;
172口沼气池规划落实到组到户,现已建成沼气池40口;
共拆除11户违规建房,对4户危房进行了排危,对6户旧房完成了立面改造,还有38户农民的房屋正在立面改造中;
投资15万元,改造了1000米的景观沟,在景观沟旁分别投资近7万元和5万元,打造一条人行道绿化带和三个休闲凉亭;
康居点场地已平整,晒谷广场正在修建中。屏锦镇万年村完成了该村部分村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400米的地沟、人行道建设工程,安装路灯79盏,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
已有首批39户农户报名在万年村第7居民点修建新房,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945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一池三改)已完成56户,还有100余户正在积极的建设当中;
万年村4组、8组次干道公路建设已完成资金筹集,并于9月初开始动工建设;
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五保家园已竣工,阵地建设200平方米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占地18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的平场工作。二是推进村建设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推进村共硬化、新修农村公路51公里,推广农机135台,新建、整治水利设施84处,修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个,修建村五保家园16个,新修人行便道100余公里,新修集中供水点14个,解决自来水4044户,旧房改造1396户,“一池三改”3120户,改建院坝面积166490平方米,整治排污沟渠18360米,垃圾堆放处理点27处,农民技能培训6613人次。


  (二)打造移动信息平台,创新信息入户通道。为解决科技兴农和信息入户建设,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自7月1日启动以来,移动农网工程用户涉及县、镇(乡)、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和普通农户等共1.7万余名,发送涉农信息300余条;
在“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安装移动公用电话380余部;
新农村网站上传资料1500余篇,浏览量达到1.5万人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根据我县创新的才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作为模本开通“12582”农业信息网在西部十余个省市推行,打造“农信通”品牌。10月27日,在“12582”农业信息网开通的当天,我县作为唯一的分会场接受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等相关领导的视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浪网等10余家新闻及网络媒体集聚我县,专题报道、采访、宣传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


  1.抓规划管理,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服务形式。经过全面分析论证,精心谋划,制定出台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移动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移动农网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免费向纳入用户群的手机发送政策快讯、当前农事、市场动态、农业科技、天气预报和用工信息,并开设公共信息栏目,刊登大众信息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
二是农村公话工程。完善2个市级“千百工程”示范村和25个推进村移动通信网络,在全县农村免费建立400个移动公用电话;
三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工程。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对外发布我县新农村建设动态、具体措施及相关政策。


  2.抓组织领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为确保移动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办,由我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具体做好工程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并积极加强同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沟通,配合协作。


  3.抓调研指导,提高工程可操作性。农民是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受益者,“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需要不需要,农民赞成不赞成”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听取意见。年初,县农办、县移动公司和相关部门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部分村组干部、农户家中,开展了详细的摸底调研,就实施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步骤以及管理办法等具体问题广泛征求了村组干部和农户的意见。二是聘请市级专业调研工作组就移动信息化工程深入农民家中进行专门调研,共发放征求意见表、信息需求表等近千份,对实施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进一步明确其可行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4.抓舆论宣传,增强群众的认知度。我办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利用XX有线电视台、广播、《今日XX》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推进移动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通过下发文件、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和利用乡镇赶集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提高了农民对移动信息化工程的认知度和参与的自觉性,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氛围。


  5.抓机制创新,做到规范化实效化。在实施过程,我们十分注重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努力探索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新路子。一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建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程整体推进。三是建立一套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发布和信息服务效应反馈制度。制定了“移动农网”信息发布规则,对信息的种类、报送条数、发送范围、审批程序、字数控制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6.抓政策服务,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不增加农民的负担,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服务政策。一是确定服务对象,有序推进移动农网工程。根据掌握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需求状况,分批分类确定服务对象,开通“移动农网”业务。第一批服务对象为相关县级领导、涉农部门干部职工,乡镇政府干部职工、村“三职”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共1300余人,于7月1日前开通;
第二批服务对象为龙头企业、农村党团员、专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等共6000多人,于9月1日前开通;
第三批服务对象为其他使用移动通信平台的农村用户,于10月1日开通,目前已有万余人。对愿意接受移动农网服务的农户,免费赠送手机,目前共为农民赠送手机1000多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广农村公话。在逐步完善移动农网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在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上做了适当调整,真正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形象网站。为加大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及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和信息,聘请专业人员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新农村网站共分为农业动态、新农村、时事要闻、技术交流、专家解读、本地概况和龙头企业等板块,有效地宣传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7.抓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一是开展操作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两期200余人的操作技术培训班,对成员单位、镇乡信息员和龙头企业操作员进行信息化服务平台操作、信息采集和报送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移动农网”信息终端使用方法的指导。利用中国移动“一镇一厅”的农村营销服务网络,对用户进行培训指导,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落实各项政策,确保移民稳定致富
  1.完成了移民生产技能培训任务。制定了《2006年移民培训计划方案》,下达了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经费控制额度。分镇对新接受的云阳移民进行了水稻栽培、生猪饲养、XX柚种植与管理等种养实用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12期培训班,400余人参加了培训。


  2.完成了移民档案整理工作任务。对三峡移民档案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对档案收集、整理、装订等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接受云阳移民的移民安置镇和接受巫山县移民的安置镇的档案工作分别在6月和10月通过了验收。


  3.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完成了对三峡移民2006年6月30日前的现状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编报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拟对登记人口按600元/人.年进行直接补助到移民个人。编制了移民后期扶持2006年度项目计划3个,拟对回龙、明达、合兴镇移民安置村移民聚居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做好移民“双零目标”建设工作。根据渝委办发[2006]46号文件,以移民身份清理结果为依据,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弄清了城镇移民“零就业”,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数量及其基本情况。制定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工作方案,把任务、职责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明确步骤;
提出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与具体要求,制定了倒计时工作方案;
落实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的工作措施及优惠扶持政策。


  5.移民稳定实现零信访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移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移民来信来访,移民来信来访数量大幅度下降,没有发生移民群体性上访事件,巩固了三年来无进京到市上访的成绩,有力地维护了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得到了市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把我县移民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全市经验推广。


  (四)突出规模效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1.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质量效益显著。2005年度改造中低产田2.36万亩,建排灌沟53条38.89公里,其中排水沟17条12.74公里,路带沟34条24.03公里,灌水渠2条2.12公里;
建机耕道6条9.98公里,耕作道11条8.12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
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11.61万个,安砌条石4.24万方,开挖回填土方7.63万方,铺筑块石1.21万方浇筑混凝土0.7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7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


  2.综合效益发挥取得新成效。结合全市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狠抓优质粮食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XX农业名片;
加大实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新品种普及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项目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强化栽培、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了福优802、Ⅱ优602等超级稻和稻草覆盖秋洋芋种植,增种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通过效益估算,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360万公斤,油料22万公斤,可实现水稻亩产705公斤,项目区亩增产粮食160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950万元,农民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850万元。项目区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2005年度8月因洪涝灾害,冲毁部分排灌渠和机耕道,经请示立项,资金到位50万元,实际使用52.84万元,超计划使用5.9%,确保了水毁工程全面恢复,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3.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机耕道、排灌沟渠的科学配套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项目区机耕面达到50%,水稻机收率达到90%。2005年实行机耕12000亩,减少农民耕田费用12万元。


  4.项目资金使用合理规范。2005年,市里下达批复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计划1343万元;
水毁工程修复项目50万元;
集中使用科技推广项2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到位1397.38万元,占计划的104.05%,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430万元,县级配套80万元(足额落实),群众自筹397.38万元(其中筹款48.95万元,投劳折资348.4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94.44万元,占计划的103.84%:用于水利措施830.92万元,主要修建排灌渠系建筑物;
农业措施478.52万元,重点是修机耕路、耕作道、改良土壤、购油菜良种等方面;
科技推广40万元,侧重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
管理费25万元;
市统一支付工程监理费20万元;
集中使用科技推广20万元;
水毁工程修复项目使用52.84万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


  (五)扶贫、救灾、蚕桑业、劳动力转移、百镇工程和农田水利基建工作综合发展
  1.扶贫工作。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开展扶贫培训,认真实施扶贫项目,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开发,不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积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村共同富裕。今年,共下达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59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20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1.8万元,其他243.2万元。完成优质红薯基地建设20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500亩,良种高粱基地3000亩,新建村卫生室200平方米,新建、扩建、整治村道82.8公里。共投入资金11万元救助贫困高中生75名,贫困大学生10名。


  2.救灾工作。做好了各类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为获得上级的救灾资金等支持创造了条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做好了部门协调,救灾资金协调、资料汇总编录等各种救灾协调工作。全县争取救灾资金500万元,分配到受灾镇乡500万元。


  3.蚕桑工作。一是编制了《XX县2007—2011年蚕业发展五年规划》草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六万担优质茧县”的工作目标以及相应的区域布局调整,专业化、规模化、主体生产、复合经营等工作措施。二是加强了技术指导。邀请了全国著名蚕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蚕丝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元吉教授到我县指导茧丝绸的发展。召开了座谈会,举办了学习讲座,100多蚕农和技术员参加了听课,把林教授的讲课刻成光盘发放到各个乡镇,提高了蚕桑队伍的科技水平。


  4.劳动力转移工作。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和主导产业来抓,定措施,抓宣传,强服务。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机构。整合现有资源,以职业高中、农广校为基地建立市级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方式加快劳务输出,拓宽转移渠道。


  5.百镇工作。加强了对屏锦、袁驿两个百强镇的工作指导力度,积极主动地做好了雪莱纺织有限公司和袁驿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工作,目前两个企业得到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促进了苎麻和豆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两个镇按照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培育特色、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产业建镇、产业兴镇和产业强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城镇功能,继续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产业培育,加快了项目实施,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骨干企业。两个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袁驿镇取得了三年内百镇排名升27位的好成绩。


  6.农田水利基建工作。完成土石方量5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0处,新增防渗渠道20公里,加高加固堤防0.3公里,清淤渠道45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260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9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5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0.5万人,县级及群众自筹投资105万元。林业方面的天保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并取得初步进展。


  (六)强化政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启动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部门协同配合,工作稳妥推进,机构设置撤并有序开展。一是组建专门机构,建立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二是狠抓宣传动员,多次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宣讲全市、全县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政策。三是各镇乡对农业服务体系单位进行了资产情况清理。四是抓好农业技术人员的信访和稳定工作,宣传好政策,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确保稳定。五是按照有关规定对镇乡兽防站人员进行了公示和招聘考试,目前正进入录取阶段。


  2.蚕桑员解出劳动关系进展顺利。全县各镇乡有蚕桑员22名,到目前为止已领发经济补偿金并签定解出劳动关系协议的21人,还有1人未领取经济补偿金。


  3.组建了蚕桑科技推广中心。通过公开考试的形式,在原丝绸公司、蚕种站职工中招取了8名蚕桑科技推广中心人员。目前,正在进行张榜公示和政审等后继工作。


  (七)顺利其他工作
  一是迎接国家级检查、调研3起。国务院三建委监察局、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相关领导的视察工作。二是迎接了市级部门检查、调研工作。4月18日,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金烈率市人大农业综合开发视察组来XX视察;
6月份农业综合开发又迎接了XX市农业综合开发第五组的检查;
三是顺利完成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几次调研、视察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四是承办了全县农村工作会。


  三、存在的问题及2007年工作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今年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
  2.农业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占据主位,缺乏特色农业。农业科技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率低,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进展缓慢。农业产业链单一,大部农产品是作为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售,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3.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理想。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在带动农户增收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盲目性大,与市场的关联度低。


  5.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社会各界关注少。


  (二)2007年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龙头,统领农业、产业化、扶贫救灾、农业综合开发、移民、茧丝绸等各项工作。


  工作目标:计划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均增收178元,农村二、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500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见成效,推进村建设逐步启动,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25万亩,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


  工作重点: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调研,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面上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千百工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制度;
综合协调,进一步动员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2.加大对产业的培育力度。深化结构调整,增加优质、高效、专用、特色农作物比重。每个镇逐步建立1-2个主导产业,初步打造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


  3.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硬化村级公路,改造入户便道,抓好“一池三改”工作,新建村级服务中心。


  4.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代理批发商队伍。


  (二)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拓展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按照“两增六化一提高”的标准,以城西大坝为起点,沿318国道向仁贤、聚奎、屏锦、礼让、新盛等镇乡扩展;
在“一带一片”内,从金带向和林、云龙拓展,继续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二是建优质粮油基地。投资1250万元打造2.05万亩。其中屏锦镇1.25万亩和仁贤镇0.8万亩。二是做大做强制种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禽养殖基地,巩固提高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三是坚持科技开发,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引进优质高产水稻等新品种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整体竞争能力。


  (三)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
  1.大力推进基地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抓好水稻制种、优质稻、蚕桑、优质大豆、渝黄一号油菜和无公害蔬菜、甜茶、瘦肉型猪、鹅鸭等基地建设和管理,着力培育优质柚、笋竹、水禽特色产业。


  2.加强技术推广。继续狠抓种养殖业的良种推广,加快猪、羊、鸭、鹅、鸡、柚、稻等良种化进程,大力推广新荣Ⅰ系、“洋三元”、PIC优质瘦肉型猪及、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等新品种,积极发展特种养殖。


  3.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市县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现代化、集约化、龙头型的种养业。做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四)扎实做好移民工作
  认真做好移民信访及稳定工作,扎实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强对乡镇移民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确保在2007年6月30日前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民心工程
  2007年启动13个村的扶贫工程,总投资45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5万元。建微型蓄水池15口,新建、改扩建村级公路11条55公里,修建桥梁1座60延米。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50人,转移150人;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人次。救助贫困学生400人,其中大学生10人,高中生75人,中职学生315人。


  (六)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工程
  继续加大对市级中心镇、百强镇工程机遇,狠抓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级中心镇和市级百强镇的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能源矿产、商贸服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以产业兴镇、强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办企业经商,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XX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00六年十一月  日

推荐访问:农工 工作总结 意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shideshifengjianshe/2021/0222/13822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