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20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

【www.zhangdahai.com--理工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两者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对20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29∶1,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皮损好发于躯干及面颈部;其中88例患者有自觉症状,瘙痒最常见。本组病理诊断棘层肥厚型98例,占48.04%;脂溢性角化病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6.83%。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病理类型以棘层肥厚型为最常见。该病大多根据皮损的特点即可诊断,部分疑难病例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 R75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6-0475-03
  
  脂溢性角化病,又名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是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表皮内肿瘤。我们对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2004至2006年间20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影响其诊断的因素及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提供帮助。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4例患者为我院皮肤科2004至2006年间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病例,另有23例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误诊病例,其中男125例,女102例。
  1.2 病理诊断
  由两名皮肤病理医师进行,诊断意见一致者进入本研究。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1-4],按照目前较公认的病理类型对脂溢性角化病进行分类。(1)棘层肥厚型:表现为棘层肥厚明显,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轻;(2)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明显;(3)腺样型(又称网状型):表现为基底样细胞呈双行排列,组成分支状和相互角化过度交织的网索;(4)菌落型(又称巢状型):表现为增厚的表皮内上皮细胞漩涡状聚集或成巢;(5)刺激型(又称激惹型):表现为真皮浅层可见大量的苔藓样炎症细胞浸润,表皮中常见鳞状上皮漩涡;(6)黑棘皮瘤(又称色素型):类似于普通型脂溢性角化病,但皮损内含大量黑色素。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04例患者中男115例,女89例,男女比例为1.29∶1。0~9岁之间发病者9例,10~29岁12例,30~39岁21例,40~49岁34例,50~59岁38例,60~69岁53例,70~79岁24例,80岁以上 1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2.43岁,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0~69岁,4例病史记载出生时即有。患者平均就诊年龄为59.62岁,平均病程为6.76年。
  2.2 发病部位
  204例患者中皮损发生于躯干部位81例,占39.71%;面颈部64例,占31.37%;四肢42例,占20.59%;会阴部17例,占8.33%。
  2.3 临床症状
  204例患者中116例无临床症状,占56.86%;46例诉皮损局部瘙痒,28例自觉近期皮损突然增大,7例诉皮损疼痛,5例自觉皮损瘙痒并增大,2例自觉皮损局部疼痛并增大。
  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棘层肥厚型(图1)105例,占51.47%;角化过度型(图2)44例,占21.57%;刺激型(图3)12例,占5.88%;腺样型(图4)6例,占2.94%;菌落型(图5)3例,占1.47%;黑棘皮瘤(图6)属少见型,本研究中有4例。各型之间并无截然分界,一些病例常兼有两型的病理特征,认为是过度型或称合并型,以角化过度型合并棘层肥厚型较多,本研究中见20例(9.80%);棘层肥厚型合并腺样型7例,占3.43%;其他合并型3例。
  2.5 诊断符合情况
  227例患者中临床和病理均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有129例,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仅56.83%。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但病理检查排除者23例;临床漏诊为其他疾病但病理检查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的有75例。23例误诊病例中角化过度明显的慢性皮炎6例,日光性角化病6例,其余为鲍温样丘疹病、皮内痣、复合痣、基底细胞癌等。
  75例漏诊病例中临床诊断为色素痣41例(占54.67%),寻常疣9例,皮角3例,鲍温样丘疹病、日光性角化病、扁平苔藓各2例,还有误诊为毛源性肿瘤、软纤维瘤、皮脂腺痣、扁平疣、皮肤纤维瘤、汗孔角化症等。
  75例漏诊病例中病理类型为棘层肥厚型45例,占漏诊病例的60.0%;角化过度型13例,占17.3%;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混合型8例,占10.7%。
  
  3 讨论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表皮内良性肿瘤,曾经认为该病与皮肤老化有关,故又称老年疣。近年来一些研究[5-6]发现,该病与日光照射、年龄及HPV感染也有一定关系,但确切病因不明。本研究发现,脂溢性角化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2.43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70岁。4例病史中记载自幼发生,但就诊时都已经超过40岁,无法证明出生时即患,但30岁以内发病的21例中最小就诊年龄仅21岁。由此可见,虽然高龄是脂溢性角化病的易患因素,但该病并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脂溢性角化病呈略微隆起的棕色、褐色或黑色丘疹,大多依靠临床表现诊断,但诊断准确率不是很高。高天文等[7]研究发现,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69.44%。本研究中诊断准确率也只有56.83%。分析临床误诊和漏诊病例发现,23例误诊病例中6例日光性角化病有5例发生于面部,会阴部有2例为鲍温样丘疹病,故对于这些特殊部位而临床又不典型的病变应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例临床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但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皮损表现多次自行溃破出血,故对于有自行溃破、明显增大等恶变表现的皮损应尽快行病理检查加以鉴别,以免耽误病情。
  临床漏诊的75例脂溢性角化病中,色素痣占一半以上,而其中病理表现以棘层肥厚为主,无角化过度或仅是轻度角化,而色素相对较多。可见脂溢性角化病无明显的角化过度时与色素痣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病史也影响诊断,对一些比较年轻的患者,诊断倾向于色素痣。误诊为寻常疣的病例病理表现为明显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其他误诊病例和色素痣一样,以棘层肥厚为主。这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很典型,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皮损病理检查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972-973.�
  [2]陈锡唐,刘季和,邱丙森.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337-338.�
  [3]Bolognia J L,Joseph J,Ronald R.Seborrheic keratosis [M]// Dermatology.Louis:Mosby Inc,2003:1697-1701.�
  [4]Weedon D.Seborrheic keratosis [M]//Weedon D.Skin Pathology.Edinburgh:Churchill Libingstone,1997:639-640.�
  [5]Yeatman J M,kilkenny M,Marks R.The prevalence of seborrheic keratosi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dose exposure to sunlight play a part in their frequency?[J].Br J Dermatol,1997,137(3):411-414.�
  [6]Gill D,Dorevitch A,Marks R.The prevalence of seborrheic keratoses in people aged 15 to 30 years:is the term senile keratosis redundant? [J].Arch Dermatol,2000,136(6):759-762.�
  [7]高天文,李春英,黄慧.脂溢性角化病23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54-156.�
  [收稿日期] 2009-09-15

推荐访问:角化 病理 临床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ligonglunwen/2019/0328/4060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