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前急救发展与建设|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www.zhangdahai.com--企业管理范文】

  [摘要] 目的:从了解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过程,阐述影响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提出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方法和建议。方法:笔者以一个基层院前急救工作者的角度谈其切身感受。结果: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快速发展,小部分城市院前急救仍然滞留。结论: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管理(EMSS),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净化和规范院前急救市场,造福百姓。
  [关键词] 院前急救;切身感受;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107-0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院前急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院前急救工作已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院前急救工作另人瞩目,在完善城市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参加抢险救灾、开展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院前急救的发展与建设还存在着不足,本人从回顾院前急救的发展历史和影响院前急救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影响发展因素的方法和对策来谈院前急救的发展与建设,仅供院前管理者参考。
  
  1院前急救的发展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急诊医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而急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纵观我国大陆的院前急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第一阶段:50年代~70年代末
  我国院前急救机构始建于50年代,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组织形式,仅以单纯运输为主。绝大多数急救站处于低资源和组织功能不健全状况,当时没有专用急救电话或呼号,一旦有人需要急救,只能采用市民普通电话号码。
  1.2第二阶段:80年代初~1986年
  1980年召开解放后第一次全国城市急救工作会议,随后卫生部首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引起各省市政府、卫生部门及其行政部门的重视。首先扩大和整顿了各医院急诊室,增添了急救设备和医院急救车数量,并开始筹建城市EMSS。1982年北京开始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立项建立北京急救中心。
  1.3第三阶段:1987年~90年代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医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也预示了EMSS[1]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是政府行为,而且成为我国医学界的共识和自觉行为。1988年重庆市急救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急救事业进入现代化阶段。之后上海、广州、西安、沈阳、天津、杭州等大城市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院前急救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全国统一号码为“120”,使院前急救工作的范围与效率明显提高,也标志着我国院前急救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5年卫生部发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
  
  2院前急救模式的建立和影响发展的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疗体系逐渐形成,我国各地急救中心(站)的建立和迅速发展,全国自1970年以后在一些大的医疗机构开始建立ICU[1],近1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但由于中国目前摊子大、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特点,出现了各种不同于国外的急救中心模式。尤其是“非典”过后,急救中心作为公卫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了财政投入,使各地急救中心在抢救仪器、车辆、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上大为改观,但也相应暴露出很多阻碍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笔者以一个基层院前急救工作者的角度谈几点自身的感受。
  首先,国家规定,地市级以上城市的急救中心原则要求单独建制,现已有许多急救中心正在从医院中剥离出来,这就客观上不同程度的使院前、院内部分脱节,影响了这个绿色通道的畅通,也使急救医护人员失去了培训基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业务发展,日久,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名“万金油”式的医生。
  其次,院前急救现场可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很多现场不但环境恶劣而且非常危险,加之大多数地区因患者经济承受力所限没有配备担架员,所以,我们的医务人员付出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极大的风险。以上两点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无法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院前急救队伍。
  再次,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冲击下,院前急救市场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因素。在本位主义、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各种120、999、XXXX120、XXXX999等急救中心应运而生,院前急救市场陷入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的状况,尽管国家有关部委三令五申,但收效甚微。就笔者所在四平市区而言,就有市中心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市铁路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两家民营医院,爱龄奇医院、神农医院等七家医院至少30台救护车,从事院前急救业务,各家各显神通,不择手段,争夺患者,不但浪费了急救资源,而且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和卫生系统的形象,四平地区的现状也是全国院前急救市场的一个缩影。
  
  3就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首先,应参照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完整的EMSS体系,即急救中心必须是独立型的一支医疗队伍,不能依托与某个医院。独立建立后要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急救网络建设,缩短急救半径,并与整个城区医院联网,合理分流病人。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技术必须全面发展,待遇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激发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的热情,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院前急救队伍。
  其次,院前急救是国家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是某些小团体的摇钱树。政府应加大净化院前急救市场的力度,建立以120为龙头的院前急救网络[2],切实保护患者及家属的正当权益,避免急救资源浪费。对整个医疗区域应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组织,对参与急救工作的各单位进行联动式的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这样更能发挥院前急救系统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维系好绿色通道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1.
  [2]武秀昆.回车率及其有关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8,28(9):843.
  (收稿日期:2007-10-17)

推荐访问:急救 我国 建设 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uanlifanwen/2019/0415/7760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