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技术

【www.zhangdahai.com--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综述了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药对成分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概况,同时指出了随时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分析技术在中药药对的研究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药药对;分析技术�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9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71-02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合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1]�。其通过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与制约,如相须、相使、相畏等以增进药物的作用与疗效,扩大药物的治疗范围,奠定了方剂构成的基础。药对经配伍组合,其增效或减毒等效果均由药对整体化学成分予以体现,只有了解药对中两药配伍后发生的化学变化,才能阐明药对的配伍机理,才有利于对复方的剖析和理解,并准确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因此,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是中药药对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揭示药对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及联用技术等现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药对的研究中,本文谨对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典液相柱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分离分析技术,系指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可分离极性的、离子化的、不挥发的、相对分子量大的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2]�。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为中药药对化学成分分析的重要手段。�
  吴茱萸、当归配伍,出自《金匮要略》温经汤。訾慧��[3]�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所观察的吴茱萸与当归的9个配伍比例中,与当归单煎液比较,随着吴茱萸比例的增加,阿魏酸含量逐渐增高,表明吴茱萸与当归配伍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溶出,显示了两药配伍使用的优势与合理性。同时,以阿魏酸含量变化分析得出的吴茱萸与当归以6:4配伍的最佳配伍比例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符合。闫雪生��[4]�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前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后其中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的含量与马钱子单独提取相比均明显下降,其中士的宁下降达40.87%,马钱子碱下降达40.69%。可证实甘草与马钱子配伍后,可降低马钱子毒性成分,起到降低毒性和解毒作用。�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2]�。气相色谱因以气体作为流动相,传质速度快,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所需试样量少等特点,只要在气相色谱仪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气化而不分解的物质,都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对部分热不稳定物质,或难以气化的物质,通过化学衍生化的方法,仍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近年来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药对的化学成分分析。�
  徐艳春��[5]�等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黄连配伍肉桂前后桂皮醛的含量,结果表明黄连与肉桂配伍后,肉桂中桂皮醛的含量明显下降,通过不同比例的配伍比较,桂皮醛含量下降程度与内桂与黄连比例有关。李树帜��[6]�等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三棱、芒硝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者配伍后,三棱挥发油的主要组分溶出量明显降低,并有2个组分消失,为“三棱畏芒硝”之说提供依据。�
  
  3.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
  
  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等特点,在一次分析中能够提供大量分子的结构信息,具有较强的定性功能,但质谱法制备样品时分离纯化程序复杂,耗时长。色谱法的优势在于分离混合物,但色谱方法难以得到结构信息,对无紫外吸收化合物的检测和未知化合物的定性还要依赖其他手段。将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组成了新的仪器,获得了两种仪器单独使用时所不具备的功能,为中药药对的成分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技术。目前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Wang Y��[7]�等采用电喷雾质谱法研究附子配伍的原则,利用电喷雾质谱法分析和比较生附子及其不同组合中药药对煎煮液中二萜类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测定附子及其他中药煎煮液的pH值并应用串联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考察酸性对药材中乌头碱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是影响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的重要因素,强酸条件下水解受抑制,附子煎煮液毒性增加。张旭��[8]�等采用电喷雾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十八反”之人参与藜芦配伍过程中人参皂苷和藜芦生物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人参活性成分人参皂苷含量明显下降,而藜芦毒性成分藜芦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验证了人参反藜芦之说。李晓如��[9]�等采用GC-MS法对中药药对川芎-赤芍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药对川芎-赤芍的挥发性成分在数量上几乎是两个单味药的加和,但含量上有所变化,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单味药中没有的新成分。�
  
  4.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是一种测定物质分子吸收光谱的方法,利用由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吸收光从而鉴别化合物或分子结构,具有分析速度快,多种成分同时分析,无污染分析,样品不需特别的预处理,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无损伤分析,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等特点��[10]�。红外谱图中的峰位、峰形和峰强代表着体系中所含相应化学成分中各个基团的谱峰叠加,其混合物组成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整体光谱图的变化��[11]�。应用于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可以体现中药整体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利于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和综合考虑中药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有可能产生的新作用。�
  林文硕��[12]�等通过对麻黄、桂枝及麻黄桂枝药对汤剂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在麻黄加枝药对汤剂中保留了麻黄、桂枝单味药物的某些成分,而某些存在于麻黄、桂枝中的化学成分并未在麻黄桂枝药对的红外光谱中出现,同时在麻黄桂枝药对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表明麻黄桂枝药对所包含的药物成分并非是单味麻黄、桂枝汤剂所含药物成分的简单相加。武彦文��[13]�等通过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通过比较黄连、吴茱萸单味药材及不同比例的黄连吴茱萸药对红外光谱谱峰强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黄连的贡献率大于吴茱萸。�
  
  5.其它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无污染、非破坏性以及实时分析等优点,已在医药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4]�。尤其在药物分析方面,近红外光谱体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也应用于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分析中。李燕燕��[15]�等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药对葛根丹参提取液中主成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葛根素、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3个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和核磁共振精确的结构分析能力,为中等大小分子的各种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16]�。由于LC-NMR一体化联用技术能一次性完成从样品的分离纯化到峰的检测、结构测定和定量分析,提供大量分子结构和混合物组成的信息,提高了研究效率和灵活性,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快速发展,在对体内药物分析及对新分离的天然活性药物进行结构鉴定方面已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中药药对体内化学成分分析提供了新型技术。�
  
  6.展望�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从复方组成最小组成单位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研究本质地阐明复方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解释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可以相信,各种新型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对中药药对的的现代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传统的中药方剂一定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30-3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訾慧,朱会,张振秋.吴茱萸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9-10.�
  [4]闫雪生,朱建伟,江波,等.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前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HPLC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09,5(10):18-19.�
  [5]徐艳春,魏璐雪,王亚丽.气相色谱法测定黄连配伍肉桂前后桂皮醛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2,22(1):11-14.�
  [6]李树帜,唐自明,肖庆慈.三棱、芒硝配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15-16.�
  [7]Wang Y,Liu ZQ,Song FR,et al.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Principles About Aconite Roots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Acta Pharm Sin,2003,38(6):451-454.�
  [8]张旭,宋凤瑞,王隶书,等.人参与藜芦配伍化学成分变化的HPLC-ESI-MS与ESI-MS研究.化学学报,2007,35(9):829-833.�
  [9]李晓如,梁逸曾,杨辉,等.中药药对的化学成分研究-川芎-赤芍挥发油的GC/MS分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3):443-448.�
  [10]刘岩,刘顺航,王俊全,等.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及其与色谱指纹图谱对比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6):1093-1097.�
  [11]Wu Yanwen,Sun Suqin,Zhou Qun,et al.J.Pharmaceutieal Biomedieal Anyalysis,2008,46:98.�
  [12]林文硕,郭绍忠,黄浩.麻黄与桂枝混合汤剂的红外光谱.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7):1847-1850.�
  [13]武彦文,孙素琴,肖小河.黄连一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7):1797-1800.�
  [14]高荣强,范世福.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析仪器,2002,(3):9-12.�
  [15]李燕燕,边宝林,杨健.近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药对葛根丹参提取液中主要成分.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7):2194-2195.�
  [16]Lindon JC,Nicholson JK,Wilson ID.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upled HPLC-NMR spectroscopy.Adv Chromatogr,1996(36):315-382.�

推荐访问:化学成分 中药 概况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wenhuajianshe/2019/0316/175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