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eb病毒可怕吗_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

【www.zhangdahai.com--保证书】

  [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结果:(1)试验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检查等各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也以前者快于后者(P<0.05)。(2)经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3)实验组在出院3个月时,VCA-IgM就已全部转阴。对照组在出院3个月时,尚查出8例VCA-IgM阳性,阳性率为25%,出院6个月时尚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5%。结论:更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149-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E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疾病,小儿期较常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可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对于小儿的及时康复有重要意义。更昔洛韦为新一代抗病毒药,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进入细胞后,可由病毒的激酶诱导生成三磷酸化物。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终止病毒DNA链增长,发挥抗病毒作用川。我们采用更昔洛韦对我院治疗的HM患儿进行了治疗,并与病毒唑的疗效作了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发热,扁桃体、淋巴结、肝脾肿大等典型症状和体征;(2)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常淋巴细胞比例≥10%或总数高于10×1099/L;(3)血清EBV-IgM初期阳性,以后转阴,或双份血清VCA-IgM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或EA抗体一过性升高,或VCA-IgM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转阳。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基础上,将患儿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12岁,其中小于3岁1g例,3~12岁22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12岁,小于3岁17例,3~12岁2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实验组给予阿昔洛韦,每天15mg/kg,静脉滴注,每日3次,1~2周,同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每天10~15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2周,对症处理同实验组。
  
  1.3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退,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有效:热退,皮疹消退,肝、脾、淋巴结减小,异型淋巴细胞未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异型淋巴细胞>10%。
  
  1.4 观察指标:观察每例患儿各种临床症状消失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进入临床实验的患儿获得随访6个月,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并于出院3个月和6个月时复查VCA-IgM,了解VCA-IgM的转阴情况。
  
  1.5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检验水准α=0.05。计量资料结果用云x±s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统计方法为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比较:实验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检查等各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是以前者快于后者(P<0.05)。见表1。
   
  
  3 讨论
  
  1M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在我国儿童中甚为普遍,全年均可发病。主要经唾液、密切接触传播。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IM表现为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富含淋巴组织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多伴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0.10。既往认为本病是自限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病程2~4周,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较好。但临床研究证明,部分IM患儿病情严重,可以累及多个系统,引起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反复迁延预后不理想。而且,EB病毒感染还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如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白血病等密切相关。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IM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IM的治疗,除了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外,抗病毒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更昔洛韦是一种新的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是至今发现抗病毒药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作用机制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被脱氧鸟苷激酶等逐步转化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更昔洛韦,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三磷酸更昔洛韦在病毒感染细胞中的积聚而得到增强。本研究中,我们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结果表明,采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实验组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恢复时间均较使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短,综合临床疗效也是实验组优于对照组。VCA-IgM在EB感染早期出现,持续3个月左右,是急性EB病毒感染的可靠指标,我们还同时随访观察了患儿出院后的VCA-IgM水平。结果表明,试验组出院3个月时。VCA-IgM就已全部转阴。对照组在出院3个月时,尚查出8例VCA-IgM阳性,阳性率为25%,出院6个月时尚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5%,表明更昔洛韦的抗病毒效果好。

推荐访问:传染性 增多 临床 细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baozhengshu/2019/0303/21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