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谈起浅议促进农民增收

【www.zhangdahai.com--保证书】

  农业兴、百业兴;
农民富、国家富;
农村稳、天下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否富裕,农民是否能有效的增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期盼。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更多地关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新形势下乡镇职能如何转变
  全国免征农业税,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乡镇长期以来形成的传号令、收税费、跑田埂的工作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无论从思想观念上、工作方法上、发展思路上、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不适应。面对这些“不适应”,探索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方向和出路必须从解决“不适应”着手。做到“四个转变”:

    一是干部观念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实行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乡镇干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甘当公仆,积极服务广大农民,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二是工作重心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乡镇立足农业但不局限于农业,着力在农业之外培植新的财源,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既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在以工哺农的同时,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


    三是工作方式由简单的行政强迫命令向用市场办法引导、服务、示范转变,抓龙头、抓协会、抓大户。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乡镇干部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展工作,通过抓龙头、抓协会、抓大户来引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跃农村,致富农民,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


  四是日常管理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群众的事情让群众民主决策自主办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属于村民自治范畴,乡镇都要“指导、支持、帮助”群众通过规范的方式和程序,民主决策,自主办理,更多地通过运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管理的手段,实现有效管理。


  二、当前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增收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要积极研究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最关键的就是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自改革以来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就我乡而言:耕地**亩,农业人口**万人,人均**亩,要在这些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小康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很难搜集到适应其需要的农业信息,加之虽经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将农业信息提供给农民,但因农民自身意识低,而不予接受或被动应付,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有时纯粹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有时甚至连投资都很难收回,增收更无从谈起。


  4.城镇化进程滞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我乡长期以来,均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工业发展几乎为零,导致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制约了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无法在本辖区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的转移仅依赖于外出务工、经商,但大部份农民因家庭和个人素质原因,外出无门,从而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措施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一是在拓宽增收空间上做文章。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比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号召发展沼气建设,建成一批沼气示范县和沼气示范乡,这样一来,既使一些生活垃圾有了归宿,又使农民在日常液化石油气购买上省下了一大笔开支,又可以利用沼气池的沼液和沼渣,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实现了一招多效,形成综合互动、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布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在农产品增值上做文章。就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项目农业”,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精深加工的过程中增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在各级财政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植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鼓励地区内外的资金技术合作,鼓励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加强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三是在推广新技术上做文章。积极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搞好开发,增加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小区,树立典型,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发展。实施良种工程,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现有品种质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结合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要向农业的深度要效益。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我乡**庄、**庄、**庄和**庄等四个村街曾是远近文明的沙壤村,耕地全部是沙壤化土地,以前种植粮食,一年下来如遇年景不好时,连种地的成本都很难回收,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也是落后于我乡其它村街,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个别农户开始发展腊杆种植及腊杆粗加工业,这样一来,既使土壤的沙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又使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从原来的人均收入全乡倒数跃入全乡前列。腊杆产业已成为我乡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亮点。全乡有近20%的人口投入到这个行业中,腊杆加工户30多家,组建了腊杆协会,腊杆经纪人队伍达到350多人,形成了腊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并远销到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二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从而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比如:今年以来,围绕全市项目建设年的总体目标要求,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各项招商引资活动,项目建设的成果喜人,特别是建成的规模私营企业为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乡今年建成并开工生产的**商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两家新企业就吸纳我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00余人,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今年6月份,我乡的**有限公司就成功实施了技改项目,产品打入美国、日本市场,年创收**多万元。


  三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应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区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四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企业、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收入,还可以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培训和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及人文环境影响,又能产生优势带动效应,促进落后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与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升级与创新,加速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富民重在扶志提智,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除资金、技术、信息等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外,从农民自身来讲,最突出的是农民创业意识弱、创业能力低、就业不充分。在推进农村创业富民中,应从“治本”上下功夫,不是简单“给予”,而是综合“提升”,变“输血”为“造血”,激促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外在的帮扶,把蕴藏农民中的创业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流动就业,不仅成为一种就业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新增就业人口中,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农民,千万个就业岗位将被众多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有志之士所创造。农民有自主创业的优势。他不背任何包袱,可以自由跳入市场经济的海洋、自主地闯荡。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那里无不渗透着农民自主创业的光辉业绩,无不体现着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展示着农民辛勤劳动的富裕之路。近年来,我乡**村在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在个别农户的带动下,发展风筝加工厂**多家,形成了风筝加工产业。目前,我乡**村的风筝在全国已远近闻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如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连续几年在万亩以上,棉花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棉花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富裕了企业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为此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首先,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和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以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应注重调动广大农民投资积极性,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弥补过去的欠账,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应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精品园,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示范、生产一体化的基地,强化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拉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二是采取措施,促弱势群体增收。目前,我乡残疾人近 人、特困户约 户、 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使这部分人增收奔小康。一方面应抓好弱势群体的“三保”工作。协实落实好贫困户低保政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另一方面应抓好扶贫攻坚工作。乡村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扶时要变输血式为造血式,首先应富贫困户的脑袋,再富口袋,激发其致富斗志,转变其经营理念,帮其做好致富规划,确保弱势群体增收。


  三是巩固农业在农村工作中的基础地位,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俗语说:“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因此,领导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摆正农业和农民的位置,将政策毫无保留地贯彻下去,并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说农民增收成也在政策、败也在政策,只有基本政策得以稳定、连续地实施,才能使农民增收,反之,农民增收就徘徊不前甚至会倒退。


  总之,随着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摸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推荐访问:农民增收 谈起 乡镇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baozhengshu/2021/0223/13940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