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milch分型

【www.zhangdahai.com--感谢信】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11-01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多,疗效差别大。自2004年11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52例,女11例。年龄2~12岁,平均6.8岁。右侧36例,左侧27例。新鲜骨折60例,陈旧骨折3例。开放骨折4例,闭合骨折59例。伸直型骨折55例,屈曲型骨折8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正中神经损伤4例 。伤后手术时间:6小时以内9例,3~7天51例,22~45天3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基础麻醉或臂丛麻醉,患肢置于体侧。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3~4 cm,于肱三头肌与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显露肱骨髁上部。再行肱骨内上髁上方约2 cm长切口,顺肱三头肌内侧缘锐性分离进入至骨折端,剥离前后侧骨膜,充分显露骨折远近端,清理血肿或骨痂。手法使骨折复位满意后,用直径2 mm克氏针先从肱骨内髁下方向骨折近端外上方钻入刚好穿出外侧骨皮质,再从外上髁下方向骨折近端内上方钻入,克氏针刚好穿出内侧骨皮质即可,检查骨折复位情况,被动活动肘关节骨折无松动,保留克氏针尾端约0.5~1 cm,并折弯后贴于骨面。冲洗伤口,置橡皮引流条1根,逐层缝合,屈肘90度位石膏后托固定,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天,9~11天切口拆线,2周弃除石膏托进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月内全部病例取出克氏针。
  
  2 结果
  
  本组随访4个月~28个月,平均18个月。63例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有2例术后1个月出现退针,其中1例出现针道感染,拔出克氏针并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前合并神经损伤1例,2年后复查未恢复,其余病例全部恢复功能。术后X线片检查复位良好,6个月内骨折全部骨性愈合,2例出现肘关节活动障碍(关节主被动活动度30~110度)。朱盛修等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44例,良16例,好3例,优良率95.2%。
  
  3 讨论
  
  目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很多,疗效差别大,但交叉克氏针仍是最经典的方法之一。由于损伤机制不同,骨折移位方向不一,采用单纯外侧切口,很难达到骨折的满意复位,且内侧闭合穿针仍有损伤尺神经的机会。本组早期病例,我们也先只试行外侧切口,骨折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后,C臂下观察内侧对位不良。我们认为,双侧小切口容易达到解剖复位,直视下穿针可以避免尺神经损伤,固定可靠,为早期行肘关节活动提供条件。
  肘关节僵硬是手术的另一重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术中损伤肱三头肌,血肿机化,石膏托固定时间过长和不按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有直接关系。本组63例,术后全部采用屈肘90度位石膏托外固定,固定期间加强握拳、翘拇,主动抬高肩、肘关节,促进血液循环。2周后弃除石膏托行肘关节主、被动伸屈活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仅有2例留守儿童,因无家长监督,不遵医嘱致肘关节活动度在30~110度。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 症是肘内翻畸形,本组无肘内翻畸形发生。很多学者对肘内翻畸形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仍无定论。目前大多数学者趋向远侧骨折断端在复位后即存在尺偏或尺 倾角的“一次性发生学说”,即术中骨折复位不良与术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直接相关,骨折远端的内旋或内翻是导致肘内翻畸形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术中满意的 复位,良好的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主要措施[1]。
  
  参考文献:
  [1] 谢德东,汪金平,杨小奇,等.闭合复位结合不同方式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4:331.
  收稿日期:2008-02-27

推荐访问:肱骨 骨折 交叉 双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ganxiexin/2019/0302/8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