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餐桌摆饰 [不提倡“药用蔬菜”上餐桌]

【www.zhangdahai.com--汇报材料】

  案例实情:      王女士在超市买菜,看到蔬菜专柜有“药用蔬菜”供应,如板蓝根、白芍、藿香、金银花、圆叶当归、薄荷等,她虽然对中药不太了解,但知道板蓝根有抗病毒和预防感冒的作用,于是,买了一些板蓝根回家,做起了预防感冒特色菜。谁知,午饭后半小时,王女士便感觉腹部隐隐作痛,肠子咕噜噜作响,还出现了腹泻。王女士急忙去了医院,请教了中医师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脾胃虚寒的毛病,这次是吃了属于寒凉药性的板蓝根,加重了病情,才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王女士的遭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药用蔬菜”究竟该不该上餐桌?
  “药用蔬菜”原意是泛指具有某些治疗作用的蔬菜,如葱姜有散寒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轻症感冒;大蒜有杀菌作用,用于防治痢疾;芹菜有降血压作用,用于防治高血压病;等等。近年来已将“药用蔬菜”逐渐演变成“将中药材作为蔬菜食用”的意思。
  我们知道,“蔬菜”是指可以做菜食用的草本植物,是经过多年(甚至数百年、数千年)食用而被证实对人体有益无害(或副作用极小)的食物,主要是为正常人提供营养成分。药(包括中药),指药物,主要用于防治疾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意思是说凡是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也常常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我们不提倡 “药用蔬菜”上餐桌,理由有三点:
  
  1.“药用蔬菜”要“对号入座”
  蔬菜无明显的治疗作用,副作用极小,适合健康人群长期食用;而“药用蔬菜”的营养价值较低,治疗作用较明显,不适合健康人群食用,而是较适合患者食用。治疗疾病应对症下药,吃“药用蔬菜”也应强调“对号入座”。如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大黄均属苦寒药,清热解毒,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者不适宜用苦寒药,否则,易引发腹痛、腹泻。又如藿香为芳香化湿解表祛暑药,在暑湿季节食用,效果较佳;而在寒冷季节食用,就未必适宜了。
  
  2.“药用蔬菜”的安全性无法保证
  蔬菜食用是安全的,长期食用也不会产生毒副作用。食物中的山楂、大枣、山药、莲子、芡实、赤小豆、龙眼肉及葱姜蒜等原为食物,因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成为药食两用之品,其安全性是肯定的,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是,食用“药用蔬菜”就需要考虑其安全性。超市售货员对“药用蔬菜”的功效了解多少呢?能正确推荐给消费者合理食用吗?“药用蔬菜”进食量和安全性应该由谁来负责呢?我们很难想象超市会配备专门的中医药人员来指导消费者正确食用“药用蔬菜”。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擅自食用“药用蔬菜”,很可能会出现身体种种不适。
  
  3.吃“药用蔬菜”是一种猎奇心理
  为什么有人会“拿着中药当菜吃”呢?是时髦?是模仿?难道蔬菜品种真的不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经测定,蔬菜的品种有百余种,如鲜豆类20种,根茎类49种,嫩茎、叶、苔、花类79种,瓜类约10余种,茄果类14种,没有测定的品种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我国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和新特蔬菜,如彩色甜椒、水果型黄瓜、羽衣甘蓝、直立生菜、奶油生菜等。应该说,人们选择蔬菜品种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吃“药用蔬菜”,就是将古人从餐桌上送到中药铺的中药材又重新送上餐桌,从商家的角度来讲,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所采用的策略;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猎奇。为此我们不得不说,将口感差、营养低,甚至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当蔬菜食用,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之说。近年来,我国卫生部曾先后三次公布了数十种“药食同源”食物,如山药、大枣、山楂、枸杞子、赤小豆、莲子、芡实等。“药用蔬菜”中的金银花、藿香、紫苏、薄荷等均在名单之内。

推荐访问:餐桌 蔬菜 不提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ibaocailiao/2019/0426/9693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