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所环保集约化的森林式山水大学|山水田园

【www.zhangdahai.com--信息简报】

  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华东交通大学百余名师生每人在该校孔目湖旁栽下了一棵树。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学校全体教职工将分批植树千余棵,并号召校友、毕业班同学种植“纪念树”或“纪念林”。
  绿色崛起,生态领先。2011年10月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航程。着力于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省会南昌市决定,在昌北经济开发区打造一条路、一座山、一个湖、一个生态校园的“四个一”园林绿化景观工程。有“山水学园”之称的华东交通大学位列其中,将被打造为“一个生态校园”,学校400亩水面的孔目湖也将作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的条件之一被重点开发。
   对此,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表示,学校建在南昌、位居江西,理应自觉担当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责任和使命。学校不仅要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智力高地,也要成为绿色崛起的生态样板。
  “为了保护这片青山绿水,我们曾险些中枪”
  1971年,华东交通大学选址定于南昌北郊的马鞍山林场。许多人据此以为,该校的生态校园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林场资源。但其实并非如此,在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看来,今天“绿色交大,山水学园”的格局,是几代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形成的。
  翻开学校的老照片,孔目湖旁的山丘上杂草丛生,丝毫没有如今绿树成荫的迹象。雷晓燕说,学校建校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马鞍山林场组建不久,树木不多,再加上附近村民经常到林场就地取材、伐木割草烧火,学校的绿化工作困难重重。但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把校园绿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校内设立了几处苗圃,一边建校舍、一边抓绿化。为防止附近村民乱砍乱伐,学校还成立了护林队、护校队,加强监管工作。学校还有一位曾留学日本、对园林绿化颇有研究的老职工,为了两棵树木不因基建项目而遭砍伐,干脆在树下搭了个棚子住了进去。
  已退休多年的聂国雄老人对当年自己“保卫”孔目湖的许多细节记得依然十分清晰,历历如在目前。“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太好,到孔目湖来捞鱼、砍树,也就不足为奇了。”聂国雄说,为了防止学校的工作前功尽弃,他就在孔目湖旁搭了间茅棚,一住就是十几年。“‘文革’期间,少数村民手里还有枪。有一次,对方居然真的开枪了。好在我们运气好,子弹只是打穿了胳膊窝下的衣服。”聂国雄说,事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那之后,他们的工作压力相对轻松了许多。
  早在1996年,学校就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这一切在雷晓燕看来,正是老一辈教职工辛勤付出的结晶。现如今,经历了植树造林、管理养护、科学规划三个阶段的华东交通大学,绿地覆盖率已达70%,共有樟树、樱花树等350余个品种,栖息鸟类达100多种,学校常年树木葱郁,鸟语花香。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牵挂着母校里的那一抹绿色”
  从学校毕业近9年的张敏专程来到华东交通大学5号教学楼,用相机拍下了楼下的青翠景象。“把相片放到班级QQ群里,让同学都看一下这块绿地还在,我们一起栽下的樟树也正欣欣向荣。”
  张敏原是华东交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99级2班的学生。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作为代理班长的他就被告知,5号教学楼前的草坪是该班将要负责维护4年之久的绿化地带。从那时起,“经常到那片地去看看”,成为了他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一个习惯。2003年毕业前,张敏号召全班同学效仿1982级学长的做法,在班级绿化带上栽下了一棵香樟作为纪念。2009年考取MBA(工商管理硕士)后,张敏每次返回母校进修,都会特地到他们亲手栽下的樟树下驻足片刻。“分布在天南地北的同学在聊天时,还会时常询问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了。”张敏说,这一段植绿护绿的经历,将环保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了他们的心里。现已走上单位中层领导干部岗位的张敏,也是把节能减排工作在单位大力推行,常抓不懈。
  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在鼓励广大同学参与校园绿化义务劳动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同学们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认知和认同。通过“熄灯一小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同学利用海报大赛、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绿色植物拍卖等方式,推广节约案例,深化节约意识,让低碳环保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如今,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你们宿舍熄灯了吗?”“你去哪里?”这些话题便成为华东交通大学同学“地球一小时”当天的热议话题,走出教室宿舍、体验无电生活成为了校园潮流。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节能减排也是广大同学关注的重点所在。2010、2011年,华东交通大学连续两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均分获全国二、三奖各一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评“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一等奖的作品,研究的也是废水处理问题……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年节约经费250余万元
  “我们既要做生态环境建设的排头兵,更要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领头羊。”据雷晓燕介绍,在由千余人的大学发展到如今的2.2万名师生规模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大兴土木,而是紧紧立足校园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开展新、旧建筑的改、扩、建,在确保节能环保、满足办学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学校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校图书馆、土建学院实验室等,已逐渐不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师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没有对其推倒重建,而是围绕已有建筑加以改造、扩建,既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旧建筑的使用周期,又实现了资源节约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校于2010年建设的逸夫楼,在设计、施工中严格遵循国家节能设计规范,投入使用后,建筑节能率达到了50%。
  雷晓燕说,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验设备的持续增多,水电支出理应大幅上涨。但是,通过巧打“节约综合拳”,学校每年实际支出的水电费用却逐年下降,年节约达250余万元。
  早些年,学校利用校园山体条件,将雨水、污水分流引入学校湖泊,作为校园绿化美化及清洗道路用水,有效降低了市政用水总量。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2次聘请专业查漏水公司对地下管道进行查漏,共发现大小漏水30多处;将9406个螺旋式水龙头全部更换为球阀水龙头,减少了水龙头的“跑、冒、滴、漏”现象。此外,学校还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站,经处理的中水被广泛地用于学校绿化用水、冲地用水、景观效果用水等,年节约用水10万吨。
  “室温高于30℃空调才制冷,低于10℃才启动送暖;人在灯亮,人走灯熄……”在用电方面,华东交通大学于2006年改造了校内路灯系统,将单回路改成了时间控制、光线控制的双回路,节约了深夜的路灯照明电力。其次,学校还先后投资80万元对教室的灯管、办公室的空调安装了节能控制器,从技术上杜绝了长明灯、长空调等浪费现象,每支灯管年节约电费55.59元。此外,学校还组织专人赴外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立了节水节电稽查小组,从技术支持、管理角度等方面全面开展节能管理的创新活动。
  “舍得舍得,有‘小舍’才会有‘大得’,有‘小舍’必定有‘大得’。”雷晓燕说,以用水量为例,学校目前生均日用水量已经由2006年的350升降到了2011年的198升,而学校每年因此节约的水电费用支出就多达250余万元。除此之外,学校建设的环保集约化理念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让许多学生在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秉承着在学校环保集约的作风,学校也因为这方面工作的突出表现,先后获评了全国城市节水基础管理工作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节约型校园等荣誉称号,获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推荐访问:集约化 一所 山水 森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xinxijianbao/2019/0315/158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