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www.zhangdahai.com--证明范本】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跨越式发展的世纪,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步伐,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真正实现。通过学习江总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意义,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穆斯林同样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意义
  今年二月,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部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动,努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更好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战略任务。
  贾庆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至关重要。不久前颁布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切实加强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宗教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是党和政到-/. 府在宗教工作方面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三个离不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宗教与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适应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伊斯兰教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昌明,但宗教仍然发挥重要影响。宗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交融互动、相互作用的,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状况相适应,才能生存,并通过变革求得发展。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之相协调,是宗教本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被宗教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证明。
  1、伊斯兰教的社会和谐观
  在中国古代人们主张“以和为贵”、“息事宁人”、“阴阳以柔”的和谐思想,人们尽量避免事物双方的矛盾,从而促成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伊斯兰教同样也是以和谐为美的思想,这种和谐思想根源于人们对宇宙及身边事与物的参悟。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体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人与自然均是安拉的被造物,并且自然先于人类而诞生,但自然确是为供人享用而创造的。安拉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高贵及其它生命体所不及的优待。安拉为人类提供饮用:“我派遣滋润的风,我就从云中降下雨水,以供水你们饮料”(15:22),安拉为人类提供衣食:“他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16:5)自然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对自然必须加以善待,并非征服。人类应当遵循生命法则,在长期利益中保护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相互往来。伊斯兰教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不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约束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就像对自然生命的善待出于对安拉的敬畏一样。《古兰经》中说:“你们把牲畜赶回家或放出去吃草的时候,牲畜对于你们都有光彩。”(16:7)因此,伊斯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相互渗透,近似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人与人的和谐同属于和谐的另一因素。伊斯兰教有关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有别于中国古代的“息事宁人”,并且伊斯兰教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分为了若干种。在婚姻家庭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也有妻子的义务,《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是她们的衣服。”(2:18),这正体现了夫妻间的亲密无意和互相体贴,从而构筑起丈夫与妻子间的和谐。在母亲与子女地关系上,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不仅以血缘维系母子情深,并以信仰的最终归宿引导穆斯林去积极维护母子间的和谐。在社会中,商人之间同样要保持和谐、以诚相待、以公平为经营之首要原则,没有“无奸不商”的谬论,例有把持安拉之称的忠告,从而使得商人与商人经营者与消费者建立起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和谐。“天下穆民皆兄弟”是伊斯兰教对人与人间和谐关系的最高总结,别说是有血缘之亲,即便是陌生的路人,似乎都有种内在的默契。
  2、伊斯兰教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伊斯兰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伊斯兰教之所以逐渐由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演变为世界性的宗教,就在于伊斯兰教在不断与新传播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相互影响与渗透中得到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适应在新传播地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过程。
  穆斯林作为中华民族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她的先民踏上中华地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地及这块地孕育的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其文化载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如何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心系中华、共依共存、同担荣辱、一起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渊源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一脉相承,有着丰富的内容。
  就拿我们云南来讲,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处于分散状态的回族,除主要与汉族杂居外,还与白、彝、苗、纳西、藏、傣等兄弟民族交错而居,或与村为邻,或同村而居,互相间有着密切联系。故云南回族的语言和文化,除受汉族的强烈影响外,必然受共同居处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乱、曼赛两寨的穿傣服说傣语的“傣回”(帕西傣)、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穿藏服说藏话的“藏回”、理白族自治州穿白族服装说白族话的“白回”、“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彝回”一样,都是早期回族进入傣、藏、白、彝族地区,与当地民族长期来往、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创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团结、积极向上的人文景观,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体效应。
  三、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当前,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没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为促进社会和谐出力,为社会安定有序尽责。近段时期,日本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以及所采取的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错误行为,引起了北京、上海等地部分群众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涉日游行活动,对于广群众和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我们是充分理解的。但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一定要冷静理智,依法有序。我们要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精神动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伊斯兰教界在新时期明确提出“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把爱国和爱教统一起来;
如我们云南穆斯林素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并且确认爱国属于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翻开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到,回族只有统一祖国的功劳,绝无分裂祖国的行为。即使是民族斗争的特殊时期,云南回回民族一方面为了所对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而进行浴血奋战,另一方面又要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忘捍卫祖国的利益。在伊斯兰教道德方面,力宣传“弃恶扬善”,“公平平等”,“不奸淫、不偷盗、不说谎”等道德规范,这些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相符合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广穆斯林群众,对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团结和动员广穆斯林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实际上,以伊斯兰教道德思想教育广穆斯林群众履行道德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促进三个文明稳步发展的过程。宗教从其最终仍属受动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而言,总体上正在无可逆转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它的稳定社会的功能,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恰恰应该受到积极的开发和运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作为教职人员,我们同样要认真学习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重意义,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仰,团结奋进,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尽力。

推荐访问:伊斯兰 相适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zhengmingfanben/2021/0223/1385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