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_艾滋病防控策略

【www.zhangdahai.com--班子述职报告】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256-02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流行性乙型脑炎(coidemic encephalitis B,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由于该病最早在日本流行,故又称日本脑炎(apanese encephalitis)。乙脑病毒经蚊叮人传给人,是一种虫媒传播疾病,在我国其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o),与其它传染病相比,乙脑的发病数虽不高,但患病后果特别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给国家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达25%,神经系统后遗症40%~60%,100%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本文将简述乙脑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目前的主要防控策略。
  
  1 乙脑的流行现状
  
  乙脑主要在亚洲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国家流行,分布在北纬8~50度、东经65~135度地域。中国自1922年以来每年均有乙脑疑似病例发生,1938~1940年用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证实有乙脑病毒感染病例,1940年从北京1例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分离乙脑病毒成功。20世纪50年代后,经对中国30多个城市开展人群乙脑病毒感染水平调查,发现有较高的隐性感染率,说明中国乙脑流行广泛。中国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曾发生乙脑流行,1957年发病达3万多例,后2次流行病例多达15万和17万,发病率20/10万,病死率25%。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全国乙脑报告发病率均>10/10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量使用乙脑灭活疫苗以来,病例逐年减少,控制了全国性的大流行。1951~1990年及1991~2005年全国乙脑平均发病率分别见图1及图2。
  
  2 乙脑的防控策略
  
  尽管疫苗使用以来,乙脑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每年仍有1~2万左右病例。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流行也时有发生。1999年夏季,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报告乙脑流行,波及12个区(县)的近百个乡(镇),发病数100例,病死率高达22%。2000年乙脑流行季节,四川、贵州、河南报告的乙脑病例数明显增加,这4个省的总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6 360例和178例,分别占全国发病数和死亡数的一半以上。加之乙脑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发病后预后差,因此,对乙脑的预防控制工作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可掉以轻心的工作,卫生部(“十五”疾病控制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减少乙脑发病”的目标。笔者认为,乙脑的预防控制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控制好乙脑流行的3个环节:诚如其他传染病一样,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乙脑流行的3个重要环节,要想控制乙脑的发病率,首当其冲的是要控制好这3个环节。
  2.1.1 控制乙脑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病毒血症的时期很短,且血中的病毒载量也很低,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并不大。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猪(仔猪),因为猪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时间长,血中的病毒滴度也很高。因此,应加强对猪的管理,对猪圈附近的蚊虫孳生地要定期进行药物处理,尤其应把小猪圈作为处理的重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未经过夏季的幼猪实行人工免疫(5月份),可使90%的猪在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媒介蚊虫的带毒率明显降低,可有效控制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降低人群乙脑发病率。
  2.1.2 切断传播途径: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是蚊虫,现已从26种蚊虫中分离出乙脑病毒,最为常见的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因此积极组织灭蚊活动是乙脑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林区、农业区及水草繁茂地区,并以从事野外工作的职业人群为主。目前主要采取包括3个方面的综合灭蚊措施:(1)环境控制: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长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宣传,如稻田湿润灌溉,改善环境,消灭蚊媒孳生地,以达到降低乙脑发病率的目的。(2)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我国蚊虫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建卫等的研究表明,昆明三带喙库蚊对敌百虫、敌敌畏、杀螟硫磷具有抗性,对DDT和溴氰菊酯具有中等抗性,对马拉硫磷和二氯苯醚菊酯敏感。(3)生物控制:生物控制即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产生或不产生代谢物的天敌,以控制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病原体(如细菌等)、寄生物(如线虫等)和捕食物(如中剑水蚤等),稻田放养鱼类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2.1.3 保护易感人群:在乙脑疫苗的研制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上世纪70年代乙脑疫苗开始使用以来,乙脑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是保护他们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乙脑灭活疫苗包括鼠脑灭活疫苗和仓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等。鼠脑灭活疫苗:乙脑组织灭活苗虽然安全可靠,但成本高,存在大量无关抗原成分,该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强烈,已被仓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所代替。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将乙脑病毒强毒株SAl4株病毒通过地鼠肾单层细胞长期培养传代,通过噬斑筛选并继续多次挑选对小鼠脑内无致病力。通过小鼠脑传代不返祖的稳定弱毒SAl4-14-2株。该减毒活疫苗在我国自批准生产以来累计接种人数超过2亿,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目前采取的乙脑疫苗免疫程序为问:(1)乙脑灭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2针,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加强免疫1针。(2)乙脑减毒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1针,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加强免疫1针。
  
  2.2 加强乙脑的监测工作:疾病监测对于疾病流行态势、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流行情况预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到乙脑而言,其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例监测:发现疑似乙脑病例时。卫生人员按要求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疫情。如发生乙脑爆发或流行时,应以电话等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CDC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至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CDC。接到报告后48h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乙脑病例开展个案调查,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个案调查表。采集病例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在蚊虫叮咬季节,县级CDC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对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急性病毒性脑炎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同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记录搜索情况。(2)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对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的监测可以反映人群对乙脑的易感性,也是对人群接种乙脑疫苗的重要依据。接种疫苗后人群的抗体反应是评估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标。检测时间最好在乙脑流行季节前2-3个月。(3)传媒及动物宿主监测: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的强度(是指其出现时间早晚和密度大小、以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乙脑的流行强度。三带喙库蚊出现早晚、密度大小、带毒率高低与流行强度成正比,因此在传媒方面应加强三带喙库蚊的强度及带毒率监测。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扩散宿主),检查猪乙脑病毒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乙脑病毒在自然界感染的强度。如果猪抗体阳性率低,说明白然界乙脑流行强度较弱,人间乙脑流行强度可能也较弱:如果猪抗体阳性率高,人间可能出现乙脑流行。
  
  2.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乙脑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任何一种疾病的预防控制,仅靠卫生和行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公众具备了防病的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避免疾病的危险因素,疾病才能真正预防。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尤其是各级CDC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有线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乙脑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传播生物媒介及高危易感人群分布特点,使群众准确掌握乙脑的严重危害、预防控制方法,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乙脑预防控制工作。

推荐访问:脑炎 防控 现状及 策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banzishuzhibaogao/2019/0302/199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