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解脱【精神解脱及其之后】

【www.zhangdahai.com--村官述职报告】

  【摘 要】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极力刻画了一个抛弃社会,义无反顾地追寻画画梦想的天才画家,在远遁尘世后精神超然,创作了一幅幅不朽之作。《刀锋》的主题与此相当,刻写了一位探求善恶本源,探索精神真谛的“朝圣者”形象。但是,后者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那就是在精神解脱之后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面对存在的选择,是追求物质还是精神超脱,精神顿悟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或许从毛姆这两部作品中得到答案。
  【关键词】《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精神解脱;现实生活
  
  人存在于世,总要面临诸多关于存在的抉择,例如社会性与个性,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等。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又把社会与物质划等号,把自然、精神、人性等观,如此,我们便会遇见这样的人生抉择――现实生活中寻求物质财富和纯朴自然中探求人性、精神的真谛。我们不时追问,人类究竟该做何种选择,必须二选其一还是有调和的余地?当我们获得精神解脱、个性解放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或许,我们可以从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两部作品中得到答案。
  精神解脱 追求真我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较早期的一部作品,讲述了艺术天才――斯特里克兰德如何实现自我的艰苦历程。英国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不惑之年已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收入,有和谐的家庭,有自己的社交圈。但是却迷上画画,像“被魔鬼附体”一样痴迷。他选择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巴黎追寻绘画梦想,行为陡然怪异,无人理解,身心交瘁,但他仍坚守初衷。经历奇遇后,斯特里克兰德远离了欧洲大陆这个文明的社会,远遁于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于此,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宁静、个性的解放,找到了能激发创作的最佳环境。他和当地一名土著女子爱塔同居,拥有一个家庭,创作了一幅幅不朽之作。在染上麻风病而双目失明之前,他在居室四壁绘画了一副表现伊甸园生活的油画,逝世前却令女子将画付之一炬。在追求真我、探索人生存在真谛的历程中,斯特里克兰德首先选择的是放弃当下社会,逃离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的模式抑制了他追寻梦想的激情,当他多次声称“我必须画画儿”的时候,内心的毅然决然便是对社会的宣战,内心深处的欲望驱使他抛弃一切去寻求孩提时代的梦想。这种渴望实现自我的力量驱使他与家庭、社会决裂,在社会伦理道德羁绊的尘网中得以解脱。此后,他以一个形体完全自由者的形象追寻梦想,探求人生的真谛。放弃了社会,他转入了自然。在塔希提岛上没有世俗社会的名利之争,没有人为设定的社会责任,没有束缚人性的条条框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关于岛上的自然环境以及斯特里克兰德的日常生活,小说中有如下描述:
  “而斯特里克兰德住的地方确实另一种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四围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是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翳凉爽的空气。这个人世乐园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1]P241
  在这般诗意的环境中过着诗意的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生存之道。在探求的道路上,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社会、放弃了物质,选择了回归自然,选择精神解脱、个性解放。“这些无法行诸口头与笔端的人世乐园是没现代文明污染和破坏的净土,这里有人类纯真的本性,有生命的节奏、韵味和潜在意义。只有在这里,人才回复自己的本真,才能得到自由。”[2]大自然才是精神的庇护所,在这里才有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解脱。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较为悲观看待人类的归宿:物质与精神、社会和自我不可调和,在这样的抉择中,毛姆选择了精神解脱和自我个性解放。很多评论者认为这种倾向性是出于毛姆的文学传统、人生遭际、学医经历、时代背景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笔者也无需赘言。
  精神顿悟 继续生活
  《刀锋》是毛姆七十高龄创作的一部作品,虽然与早期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主题大致相当,都是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关于物质与精神选择的话题,但是相比较而言,后者更成熟,更能融汇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因为《刀锋》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性解放和精神顿悟,还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越过“一把刀的锋刃”之后的路。
  小说主人公――拉里曾参加一战,在飞行队认识爱尔兰好友。一次,好友为了救自己中弹牺牲。这件事情对拉里影响极大,性格陡转,难以捉摸。“死者死去时的样子看上去多么死啊!”拉里陷入了人生的沉思,感到生活的迷惘,不知世界为何有不幸和恶。复员后,拉里既不进大学深造,也不愿就业谋生,而是选择抛弃未婚妻去巴黎“晃膀子”。两年之后,和未婚妻解除婚约,从此周游世界,开始了他的漫漫探求之路。在西方哲人那里他没有找到答案,小说这样写道“我读了歌德、席勒、海涅;读了荷尔德林和里尔克;但是,仍然没有找到答案。”[3]p258在基督教那里也没有找到世界善恶本源的令他信服的答案。关于怀疑上帝的善恶本源,小说中有精彩的描述:
  “如果一个至善和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为什么他又创造恶呢?神父们说,这是为了使人克服自己恶地本性,抵抗诱惑,把痛苦和忧患作为上帝用以洗刷自己的考验来接受,使自己最终配得上享受上帝的恩典。这就像派个人送封信到某地去,然后在他必经之路上造一个迷阵,使他不容易通过,又挖一条壕沟,使他要游泳过去,最后又造一道城墙使他攀缘过去。我不相信全能的上帝会没有常识……也说不出为什么你们应当信仰这样一个上帝。”[3]P260-261
  “那些神父对使我感到困惑的这些问题,不论在理智上或者在情感上,都没法替我解决。我和他们不在一个道儿上。”[3]P261之后,拉里辞别神父,继续前行。后来拉里来到印度,接触到了印度教,认识了“轮回说”――“宇宙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而是永远从成长到平衡,从平衡到衰落,从衰落到解体,从解体到成长,如是以致无穷。”[3]P268拉里认为“轮回说”既是人世间有恶地解释,同时也是恶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在印度宗教哲学的阅历增长,拉里似乎并不满足于“轮回说”,他接触到了吠陀经义,进而深入思考“真我”、“灵魂”、“绝对”和“现实”问题。在拉里看来冠冕堂皇、莫可名状的“绝对”意味着现实,印度称之为大梵天。“它不是人,不是物,不是因。它没有属性。它凌驾在久与变之上,整体与部分之上,有限与无限之上。它是永恒,因为她的完善与时间无关。它是真理和自由。”[3]P273拉里在吠陀经义中找到了玄妙的答案,但是没有真正体验与顿悟。在与西里.甘乃夏的交流中,拉里认知到了时间和变易对于尘世快了和幸福的重要性。这些种种经历之后,在森林管理员的深山小屋里,拉里精神顿悟了:
  “我觉得体内有种力量急于要扩展出来。要我离开世界,住进一个修道院,我绝对不干;相反,我要活在这世界上,爱着世界的一切……为了它里面的无限……而想到清算了今生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就再不会回到世界上来。一想到到这里,我不禁充满惶惑。我要投生,投生再投生。我愿意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命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3]P282
  拉里的精神探索之路至此终结,精神的超然顿悟让他得以满足。小说的扉页引用《奥义书》中“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所谓每个人的“得救之道”就是找到自己认可的(或能说服自己的)“存在(活下去)”的因由,拉里在顿悟后无疑渡过了自己的“刀锋”。
  在《刀锋》中,毛姆不仅的给我们鲜活地刻画了一个精神朝圣者的形象,详尽地叙述了朝圣者的精神感悟,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解脱后的生存之道。精神顿悟和解脱并不意味人的生命不再继续,如何继续生活,毛姆不赞成遁入空门,与世隔绝,做一个吃斋念佛的苦行僧。相反,他选择重返社会,继续生活。在小说中,拉里选择了离开印度,返回美国,分散已有的财产给亲友,准备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自食其力,隐身人海。在表面上看,精神顿悟后的生活与常人盲目的生活别无二致,但是关键在于生活的心态不同,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不同。后者触动了人生的真谛,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本质上不同于前者。
  结 语
  在面对物质与精神,社会和个人的抉择中,毛姆前期和后期两部作品主旨相当,崇尚精神解脱和个性解放,尊重内心和感受。但是,精神解脱并不意味着陷于精神迷宫自我满足,现实生活仍将继续,仍将面对世俗社会,当然要常怀精神解脱后的纯净的灵魂生活。这种从逃避社会,追求精神,再重回社会的人生探索模式,与印度的解脱之道不谋而合。《五灯会元》中青原惟信禅师的公案会有启发:“老僧三十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参考文献】
  [1]威・萨・毛姆著;傅惟慈译.月亮与六便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杨锐.英国作家W�S�毛姆精神探求路上的双重选择[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3]威・萨・毛姆著;周煦良译.刀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解脱 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cunguanshuzhibaogao/2019/0320/2557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