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内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探讨]

【www.zhangdahai.com--村官述职报告】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启迪思维,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 内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0-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互吻合,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1]。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应视为无效或低效教学[1]。在临床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内科学,因其涵盖内容多,理论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记忆困难,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突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指导有效学习,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易懂、易学,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目标追求。笔者现将自己的管窥之见梳理呈现,和同道们共同探讨。
  1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在理论讲授中能充分利用学生对疾病的好奇心,精心构思,设置案例,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利用好奇之心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在讲解心肌梗死之前,观看其发病的实景表现或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发作的情景,“剧烈的胸痛,痛苦的表情,救护车刺耳的声音”,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在这种情态下学习,学生兴趣高,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往往能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案例的选材要典型、生动、具体、紧扣教材内容,目的明确,能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并且宜短不宜长,重启发诱导。
  2 板画演示,显而易见
  板画形象直观,既可以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感知表象,又可形象地揭示抽象的概念,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可使学生从单一的听觉刺激转向视觉刺激,将视、听刺激巧妙结合,从而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2]。好的板画还能给学生美的启迪,进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例如心律失常教学中,教师先画出心脏传导系统简易图及异常心电图表现,从心脏冲动传导机制启发、诱导学生归纳得到异常心电图特征。这种通过板画形式讲解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比单一描述要形象、直观,更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风湿性心瓣膜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讲解,也可先画出大、小循环简易图,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运用血液动力学原理推导出临床症状、体征,则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但板画难度大,要求教师要有画画的基本技能,同时要紧扣教学主题内容,具有启发性,根据教学的需求适时呈现,可先画后讲或边画边讲。
  3 板书归纳,诱导推理
  好的板书,层次清晰,可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提高其分析、概括能力,撬开学生智慧之扉[2]。同时配合老师解析式讲解,层层剥离,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步跟一步,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诱导推理,使学生在解析过程中推导出一般原理、结论。这种方法常可用于疾病发病机制的讲解。例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教师可用提纲式板书从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及解剖学因素开始,层层剖析,诱导学生推理,得到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的结果。整个讲解过程条理清晰,板书层次分明,简明易理解。板书归纳对老师备课要求高,需要教师联系相关理论知识,认真思考,仔细梳理,抓住知识要点,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讲解时,边板书归纳,边诱导推理,给学生一个推理想象的空间。
  4 设置疑问,解析难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2]。教师要就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启发性因素,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置疑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推理其因果关系,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主要的知识和技能。例如: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给氧机制。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纠正缺氧”,同学们常回答的内容是吸氧,往往忽视了具体给氧的方法,此时教师不用急于解释,先观看肺心病氧疗教学片,让学生从中发现两类氧疗方法的不同,“Ⅰ型采用较高浓度氧吸入,Ⅱ型采用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氧疗方法不一样”,通过质疑问难,引导思考,得出结论。但在设置疑问时要恰当适度,难度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难,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思想高度集中。
  5 媒体启发,情境演示
  将教学内容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图、文、声等具有活动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则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呼吸衰竭教学片,同学从中观看到呼吸困难表现,肺性脑病表现,脑海里抽象、模糊、不具体的内容马上变得清晰、具体,并且印象深刻,不易遗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巩固。但媒体启发一定要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往往在理论学习后采用效果较好。疾病的真实情境,动态的演示,实例操作过程都很适合媒体启发。
  6 比中见异,揭示变化
  著名教育家乌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鉴别,比中见异,可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扩大感知范围,增加思维容量,扩展思维空间,在更开阔的思维背景下更深层次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能力。针对内科疾病理论知识篇幅长,内容多,记忆不牢固,容易遗忘的特点,如将同类别的内容以比较的方法启迪思维,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抓住学习内容之间的本质差异及特征,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在疾病鉴别诊断中非常适用,通过对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内容进行比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理解、领悟,得出疾病的鉴别要点,这比老师通篇讲授所接受的知识掌握的要更深刻,更牢固。选择比较方法时,教学内容要适宜,一般同类别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7 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展示真实的病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例中,实现理论课上的“听”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的转变,同时理论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教师应在理论学习完成后,适当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尝试对疾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案例要客观真实,最好选择来源于临床的真实病例,突出实践性和启发性,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独立自主去思考。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习得知识为基础[1],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2-3]。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的过程, 教师应积极开启智慧之门,积极探索,改变课堂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9-262.
  [2]陈钧,张楚廷,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143.
  [3]宋卓,毕红霞,刘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45,189.
  (收稿日期:2011-02-23)

推荐访问:内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cunguanshuzhibaogao/2019/0418/8345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