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农村文化思考

【www.zhangdahai.com--个人述职报告】

论文提要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虽然农村文化建设有所改善,但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经济发展,还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要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两办文件,把农村文化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建立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去年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广大基层干部要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振奋了基层农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之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这些年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基层文化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工作还远远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当下,阻碍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现象有三: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支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央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英明决策,然而,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负责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都急于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抓看得见、摸得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对能创造社会效益的文化工作缺少认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和心理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追求短期目标效益的倾向,致使有些农村经济上富裕了,却出现了精神上的贫困,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搞封建迷信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沿海地区富起来的农村甚至出现嫖娼、吸毒等丑恶行为,刺激犯罪率上升,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文化活动开展。近几年,国家在许多文件上一再强调,文化事业经费要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地方财政对基层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一直过低,文化事业经费恰恰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化为空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文化工作者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目前,大多数基层文化站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经费困难问题,设备陈旧、站舍简陋,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站显得格外萧条和冷落。长此以往,政府作为主导的地位体现不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缺失,广大农民群众对先进的思想、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就犹如隔山望海。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社会文化思潮包括各种外来文化形态接踵而来,文化冲突此起彼伏,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解,致使农村文化生态严重失衡和倾斜。

    3、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部分人员思想不稳,素质较差,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问题是困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专业人才问题面临着比文化设施滞后还更为严重的现实。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文化站队伍受到极大冲击,一部分老人员相继离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几十年来,一批热爱农村文化的基层工作者投身于农村文化事业,在艰苦条件下辛勤工作,对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辅导、组织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这部分人员数量毕竟较少,相当一部分文化站缺编少人,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大多得不到根本改善,甚至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几年拿不到工资,人员思想不稳。由于这些同志长期在基层奔波,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学习、深造机会,影响了素质的提高,有的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使人力本来就不足的这支队伍的工作能量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工作水平低下效率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欠账太多,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任务更重,意义也更为深远。为了贯彻落实科学 观,按照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大气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在对《意见》的深入学习中,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把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办、国办《意见》的出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它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关注民生的英明决策。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他将便于各级党委、政府在作“十一五”规划时,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纳入规划。过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虽然制定了种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这些举措都是文化部门自己在实施,是没有被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的部门行为。《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这样具有长远性、战略性、权威性的文件下发以后,肯定能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建设真正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推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发展。

    2、深入探索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明确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意见》指出“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意见精神,探索农村文化投入的科学机制,建立起国家与集体、社会、农民个体相结合的投资体系。改进政府投入方式,对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可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制”三种模式,搞活机制,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和进行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从而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3、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文化队伍是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功能的保证,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决定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不但要强调增加国家对农村文化财力、物力的投入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更要强调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否则,财力再强、设施再好,也难使农村文化有更大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农村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规范的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本世纪初两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将原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农村文化站,普遍改由乡镇政府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效率低下的弊端,因此,建议恢复或建立以县为主的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并实行问责机制,让其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采取专业与业余并重方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各种人才,特别需要培养一批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管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基层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创造的优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意发展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把农民中热爱文化、具有一定艺术专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积极作用,团结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村文化的建设,建立一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

    4、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广大农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见》要求“坚持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服务,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意识,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内容上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对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走出“重城镇、轻乡村”的非均衡状态,从总体来看,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事业的和谐。有资料表明,有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多年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缺少起码的关注和认识,农村公共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应该改变这种状态,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二,开展活动要讲究成本合算。在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讲究成本合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文化设施的软硬件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组织文化活动中不因地制宜,好大喜功,动辄大把大把地花钱,组织一些看似规模宏大的活动,结局是既消耗了财力,又花费了气力组织观众,但农民群众究竟得到多少实际受益却不得而知。因此,贯彻两办《意见》,要坚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讲究成本合算,根据群众业余自愿、形式多样、便捷长效的需求,大力发展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农村特色文化。其三,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公益性的主导行业,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当前,我们基层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状态,文化服务的理念、服务范围、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都还没有多大改变,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一个事物的发展存在和前景要看其反作用于人们的力量,看人们依赖它的力量有多大。基层文化站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就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发挥自身优势,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东西,才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才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推荐访问:欠发达 思考 农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gerenshuzhibaogao/2021/0227/147630.html

  • 相关内容
  • 02-27 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 02-27 论新课程评价中质评价与量评价整合

    摘要: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教育评价方法中的两种基本评价范式,两者共同构成教育评价方法的体系基础。针对

  • 02-27 人口调整工作计划

    年,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精神,以及区委一

  • 02-27 人口管理工作计划

    2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江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 02-27 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分析论文

    摘要:从1933年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开始实行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数十个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对农业进行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