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评价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www.zhangdahai.com--教师述职报告】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522-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口腔科诊疗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为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我们从 2006年4月~2007年5月对口腔科门诊诊疗器械、就诊环境、医务人员、就诊患者涉及环节进行目标监测并分析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特点
  
  1.1 在口腔门诊中,感染来源不确定:感染来源为到口腔科就诊时带有感染性疾病的或感染性疾病前驱期患者或带有致病菌的健康带菌者。而就诊传染患者往往隐瞒病情,医生很难通过问诊了解所有病史,不可能就诊前对就诊者都进行传染病致病菌检测,也不可能将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及携带者与其他患者区别对待,且同一患者,复诊次数多,增加了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2 传播途径复杂: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由患者、医护人员、就诊环境、医疗设备4方面共同构成。
  1.2.1 患者传播: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大多数是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医师的手及治疗器械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受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1.2.2 医护人员传播:医护人员被传染致病或手污染,尤其个别医护人员专科素质欠缺,无菌观念不强,消毒灭菌意识淡薄。自身防护意识缺乏,不遵守口腔消毒隔离制度,许多医护人员普遍认为口腔本身即是一带菌区域,且再生能力强,一般不会导致感染。在诊治患者之间不认真洗手,就诊过程手触摸非治疗区而被污染。
  1.2.3 就诊环境传播:牙科门诊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空气传播细菌污染。如使用超声沽治器或手机,在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唾液形成的少量液体仍能形成大量气溶胶体和飞溅物,这些空气传播的物质可以从手术部位传播至少0.46 m的距离。诊室门、桌把手、洗手龙头、地面、医疗废物等都是易污染物而成为被忽视的传播途径。
  1.2.4 医疗设备传播:门诊口腔科涉及的诊疗器械设备繁杂,涡轮手机易导致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切割碎屑、血液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并可经接头处进入综合治疗台水气路系统,并可以在综合治疗台的管道侧壁形成一层微生物膜。牙科手机与各种器械如各种拔牙器械、车针转头等可被患者口腔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可以在手机内部死角处定居并形成菌落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口腔治疗中的其他设备如光固化机、洁牙机头和柄等。根管测量仪、托盘、综合治疗椅拉手、灯把、三用水枪的手柄都是传播交叉感染的途径。
  口腔治疗小器械种类繁多且较精细,如车针、扩挫针等,不易清洗、消毒。同时口腔器械使用频率高、周转快,这些都给消毒灭菌带来了一定难度。
  
  2 医院感染的管理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落实:口腔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于各项诊疗与护理工作中。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有关文件,制定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在职教育,抓好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最新进展讲座,使院内感染控制适应口腔专科业务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检查贯彻落实,使医护人员明确自己在感染控制方面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对诊室环境布局、洗手制度、口腔器械的灭菌要求及方法、医疗废弃物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等有了进一步了解。
  2.2 加强普遍性预防隔离原则:实施“标准预防”。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估计可能接触具有潜在感染危险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管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液或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医务人员都应有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医务人员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
  2.1.1 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感染控制方法:为减少环境中的气雾污染,在治疗前应该让患者含漱口液。治疗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1次,60分/次,每周 1 次用 75 %乙醇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各诊室间的拖把、抹布固定使用。
  2.1.2 加强诊疗环境布局,区域划分明确,完善口腔感染工作流程:口腔医疗环境可分为 3个区:治疗区,消毒区,医疗废物区。治疗区在综合治疗台附近应严格进行卫生处理,常规用中效消毒剂消毒。手机托,三用枪,照射灯手柄及开关,痰盂等,在治疗每个患者后常规消毒;使用橡皮障,它是隔绝患者口腔唾液与医生接触的最好方法[1]。地面应在每天工作结束后清扫。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时清理。
  2.1.3 各种治疗设备与器械的感染控制方法:(1)水路处理往往被忽视,为防止水路的污染,在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冲洗水路30秒;每天早晨至少用流动水冲洗三用枪及软管 1~5分钟;使用防回吸手机。(2)各种治疗设备如用枪,照射灯手柄及开关等使用前用一次性薄膜覆盖,使用后去掉,再用中效消毒剂进行消毒。(3)加强口腔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是关键,也是工作中的难点。口腔器械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有效处理,尤其是中空器械及小器械。口腔科应配备高压预真空消毒机、注油养护、封包、灭菌全套设备 ,大力提倡口腔器械全封闭、清洗、消毒新概念。污染器械均应先进行初消毒(含氯消毒液或 2%戊二醛浸泡消毒)、自来水冲洗后再用多酶超声清洗按操作流程进行打包 、封袋 ,并详细标记消毒灭菌时间和有效期[2]。车针等小器械均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处理要配置足够数量的使用器械,确保器械使用后的清洁、养护及消毒灭菌效果和使用器械能够正常周转,真正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
  2.1.4 注意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及手的消毒: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结核菌学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防止在诊疗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使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入耐刺的容器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生尽可能详细问诊了解所有病史,尽可能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必要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其他健康状况,必要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禁止在工作间饮食、吸烟或用手触摸眼、口、鼻;医生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保护性眼罩及污染器械的正确处理。在口腔临床,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尽量减少手上表面微生物数量,减少交叉感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规范的六步洗手法。为保障医患双方安全,每一位患者更换一次手套。
  2.3 四手操作:医生严禁接触非治疗区,由护士传递各种器械和材料,密切配合口腔治疗操作,四手操作极大地减低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减少了环境污染。
  2.4 保护易感人群:口腔就诊中有系统性疾病的老人、儿童、孕产妇、身体抵抗力低下者、口腔医护人员易被感染,应加强预防保护措施。
  
  3 加强医院的监测工作
  
  控制交叉感染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对空气,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一次性物品等进行细菌培养。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定期向科室通报,使各科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协助解决,避免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和因感染发生医疗赔偿纠纷的事件。
  
  参考文献:
  [1] 韩淑凤,韩淑青,祝洪珍.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模式[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8(9):56.
  [2] 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82.
  收稿日期:2008-05-05

推荐访问:门诊 口腔 感染 医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jiaoshishuzhibaogao/2019/0302/149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