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茶壶【关于广西钦州坭兴陶官窑器考证初探】

【www.zhangdahai.com--读后感】

  【摘要】钦州坭兴陶在清末民国时期发展繁荣,产品类形丰富多彩,包括烟斗、茶壶、花瓶、文房用品等为当时著产。其中出现有“钦州官窑”款识的特殊制品。本文试从当今存世的老坭兴实物中,查考不同类形、不同年代特征的“钦州官窑”器以及有关带有官方信息的器物,推测揭示其历史真相。
  【关键词】坭兴陶;“钦州官窑”器
  
  钦州位于北部湾之顶,中国海岸之最南端,西邻越南,背靠西南诸省,面临海外东南亚各国,是西南诸省与海外贸易的商埠,商品集散之地。清道光咸丰年间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坭兴陶之初以制作鸦片烟斗形式出现并兴起。同治光绪年间坭兴制品发展茶壶、花瓶各种日常生活器具,坭兴陶制品种类丰富,精美雅观,其不施釉彩,靠打磨抛光使之明亮如镜,有窑变之异彩。“清光绪间,钦之有宜兴已驰名各省”,(宜兴即泥兴)“同光间在鱼寮横街成一宜兴巷”(《民国志》)。今钦州中山路仍保留“宜兴巷”旧址,而位于人民南路的鱼寮西街,旧称“烟斗巷”。坭兴陶发展至民国进入鼎盛时期,钦州宜兴街商铺多达四十多家,经查考大量存世老泥兴,得各种不同商铺号款五十多个。以民国十九年《三仙醉提梁壶》铭文为证:“民十九余商于古安州,地以红泥陶器为著产,凡商旅此间者无不争相购之以作纪念。每年畅销之盛足为我国陶业臂助。特置一具以资观摩焉陆泽万志”。当今存世老泥兴发现有“钦州官窑”器,引起业界许多猜想,究竟“钦州官窑”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官窑”有何区别?是怎样烧造的呢?
  一、“钦州官窑”历史及特征
  关于坭兴陶“钦州官窑”器,史籍未见明载,现存于广西区博物馆的一樽白泥陶瓶,瓶底钤有“钦州官窑”方印篆字阳文,“官窑”二字较清晰,“钦州”字迹模糊,经专家鉴定为钦州坭兴珍品。
  有关“钦州官窑”器史料,依据1990年台北市广东钦廉同乡会铜鱼文教发展基金会印行的《钦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李象辰任钦州直牧,热心教育文化、培植人才……曾由官家开高级坭兴习艺所,该所生产出来的坭兴叫钦州官窑产品,在其产品的底部钤有‘钦州官窑’小方印”。目前在民间可知传世坭兴陶“钦州官窑”器有十多件,可考年代是光绪至宣统三年(辛亥)即1911年,可考依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象辰创制“钦州官窑”器并沿用到宣统三年物证。确定“钦州官窑”器的烧造时间为九年,一共经历八任州官。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钦州直隶州置钦县,“钦州官窑”器没落。“钦州官窑”器外观特征:1、底部钤“钦州官窑”小方印;2、光素无图文;3、有图文年号款识。
  有代表性的“钦州官窑”器:1、《龙头咀提梁壶》,腹直径14cm,底边9.5cm,高8.8cm,盖宽5cm,朱泥色。壶身扁圆形,盖面雕一卧狮。壶肩提梁双系作狮头造型。壶咀为龙头,仰首张口,其须角麟片写实传神,壶腹上下有两道云纹花边,通身无年号款识,底钤“钦州官窑”篆字阳文方印,印宽1.1cm,高1.3cm,器表面光滑如镜。2、《绞泥钟形壶》,高12cm,底边宽13cm,窑变乌紫,间黑白花纹,仿古钟型,通身光素无款识,底钤“钦州官窑”篆字阳文方印,印宽1.2cm,高1.3cm,器表光滑如镜,朴素古雅。3、《松鹤钟形壶》,高13cm,底宽14cm,盖宽4.5cm,猪肝色,仿古钟型,正面线刻填白单鹤松枝图。底钤“钦州官窑”篆字阳文小方印,印宽1.3cm,高1.4cm。器表光滑如镜,古拙高雅。4、《圆形笔洗》,高6cm,直径15cm,圆口直身,紫泥色,器身线刻填白“佛手”图,底部钤“钦州官窑”篆字阳文小方印,印宽1.3cm,高1.4cm,器表面光滑如镜。包浆莹润。5、《辛亥提梁壶》高14cm,泥红色,直桶造型,器腹正面刻隶书字“破睡宜封不夜侯”,背面刻年款“时在辛亥季春之初作于古安州”名号款“主人”篆章,器表光滑,朴素大方。6、《兽耳方瓶》高32cm,瓶体四方形,上窄下宽收足,口沿收边,瓶上方左右对称有兽耳,类狮头,器正面线刻填白牡丹瘦石图,置刻年款“宣统三年小重阳后四日”行书,背面刻填白金文:“先年故公作宝,既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左下方置款:“一舟时客天涯作于钦州官廨”。底钤二方印:“钦州官窑”、“仁义斋监”。整器未经打磨,为出窑原色,类古铜。7、《白泥窑变天球瓶》高19.5cm、底宽12cm、球身直径17cm、口径7.5cm,窑变浅绿色,通身光素无图文,底钤“钦州官窑”小方印,器表包浆莹润,高贵典雅。
  二、官厂
  “官厂”就是官方造办,生产“钦州官窑”器的作坊。依据存世老泥兴实物“官厂款坭兴丹凤梧桐图提梁壶”,该壶高17cm,正面填白线刻丹凤栖梧桐图。另一面刻金文: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年款:宣统元年夏六月作于钦州官厂,根据外观特征,确定该壶出自官方造办处。推测州官李象辰开设的坭兴习艺所就是“官厂”。那么“官厂”位于什么地方呢?另一件“钦州官窑”款“兽耳方瓶”的铭文置款可以判断“官厂”的确切位置。该方瓶置款“一舟时客天涯作于钦州官廨”,以上二件实物提供了明确答案,在年代上也接近,一个是宣统元年,另一个是宣统三年,“官厂”和“官廨”属于同一地方,即在钦州州置内。
  关于“官廨”见《钦州县志・廨置》:“城内文武各置,县置原州置,在城内后冈元总管府旧址。”钦州有详细纪录的第一幢州置建筑是元朝总管的总管寺家奴于延佑元年(1314年)腊月癸卯主持动工,建成于次年夏天,州置“高二丈六尺,阔六丈,深五丈六尺。”明崇祯1643年知州许启洪修建住廨于道置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州升直隶,李受彤任州牧,置仍旧制,只增建门外两旗竿。钦州临江建城清末民初时城内主要街道有两条,旧称“十字街”即连通东西城门和由南门向正北延伸的两条呈一字的主街。另外还有小巷五条,连通东西城门的主街,是现在由广州会馆后面连通至南北区政府大门的城内街,南城门原在钦州大戏院后面,南北走向主街的位置,是从大戏院后面开始往北延伸,经今南北区政府,门前再往北走,州置所在地位于今南北区政府内。有关州置官厂的“官窑”物证,还有:“双竿比玉瓶”,瓶高40cm,置款“双竿比玉,时辛亥季夏月上浣日钦江官舍作”瓶底钤“钦州官窑”小方印。
  “官舍”与“官廨”同义,即是指位于州置后的“住廨”,因此可以肯定“官厂”就设立在州置的“住廨”所在地。有关坭兴陶在州置的历史信息资料还显示:“县置左有更目署,右有监狱署……改造监犯,让犯人学谋生技艺,参加泥兴磨光。学手工竹藤编织”。这些历史信息表明,“官厂”的确存在于州置内。由于历史资料缺失关于“官厂”难以详述。
  三、店厂定制
  晚清,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钦州时局动荡,从1907年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在西南边陲地区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其中在钦州起义有二次,同盟会在钦廉不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钦州州官走马轮换频繁现象。官府财政紧张,推测钦州“官厂”造办停滞于是转向民间私人坭兴店定制,由于民间坭兴店厂制陶技艺精湛,品质优良,生产效率高,定制在一定程序上解决官方对坭兴产品需求,“定制”在今天看来仍是节省经费开支、方便快捷的好办法。为了体现官方用器的特殊性,所定制坭兴器钤盖,“钦州官窑”印款为标记。这就可以解释现今发现的“钦州官窑”款实物,外观与同时期的民窑器面貌特征十分相近的重要原因,而仁义斋和黎家园正是官方指定的定制坭兴店厂。
  1、黎家园
  钦城黎家园以制坭兴陶而闻名,相传钦州坭兴在1915年和1930年二次获国际金奖的作品,均出自黎家园,有诗为证:“赣窑加釉源流别,吴品无光品未高。闻道金山曾赛会,黎家佳制获荣褒”。(民国天涯亭“东坡诗会”咏坭兴诗)。“钦州官窑”与黎家园有很大关系,光绪年间“州牧郑�向黎家园,仁义斋处定制,光顾宜兴,在官场中,以郑为最多”。(《民国志》)黎家园位于钦城哪个地方呢?据黎家后人黎仕清师傅口述,位置在今城内街。钦州州置距离黎家园很近,官员往来订购坭兴器十分方便,钦城黎家造《庚午壶》,其刻名号款:“六桥主人刊”,纪年商号款:“庚午秋月作于钦江半云山馆,和隆兴置”。底印“钦城黎家造”。“半云山馆”指黎家园泥兴工艺作坊,城内街东临钦江而建,地势较高,有高大的城墙建筑,在今天城内街旧址上仍可见其地势居高而临下。有关六桥主人兄弟,资料据《钦州市志・人物志》载:“黎昶昭(1868-1953)字明都号六桥,仍昶春胞弟。黎昶春(1860-1942)字纯和号不老……。从光绪十五年(1889)起,兄弟合作,互相切磋……以东泥三成,西泥一成混合制成花瓶初坯,烧成出窑,显出各种颜色,磨滑擦光,便是泥兴陶……昶春工书法,善丹青,精于雕刻。所制泥兴陶,绘上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嵌上从龙贡塘采回的白泥,红白分明,栩栩如生,尽态极研。黎氏工艺作坊,设于城内十字街本家。”
  黎家园制造的“钦州官窑”器代表作品主要有:广西区博物馆藏白泥陶瓶和白泥窑变天球瓶。
  2、仁义斋
  查考“仁义斋”号款的传世老泥兴,发现其产品质量不亚于“黎家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仁义斋与“钦州官窑”关系密切。有关“仁义斋”史料不详细,《钦县志》载:“州牧郑�常向黎家园,仁义斋二处定制……光宣间,六榕寺僧铁禅托凌志鹏向钦宜兴店定制三尺余高之大花瓶一对,凌转函托陈德周,代向仁义斋如式制造”。可知仁义斋在当时其知名品牌享有声誉。仁义斋制造的“钦州官窑”器代表作品:(1)“兽耳方瓶”。(2)“龙头咀提梁壶”。(3)“官厂款丹凤梧桐提梁壶”。(4)“双竽比玉瓶”。(5)“辛亥提梁壶”。
  四、龙窑代烧
  “钦州官窑”是否有设置窑址,又位于何处?调查州置旧址没有窑址痕迹。《钦县志》记载坭兴陶烧造:“宜兴器烧工,其窑不能自为之,一定要附缸瓦大窑……惟缸瓦窑历史多年者,尤以水东乡缸瓦窑为最,自咸同来,开设宜兴多附斯窑代烧”。资料清楚表明:“龙窑代烧”是早期钦州坭兴陶烧造的特点。坭兴陶具有独特的窑变,其必须经过1100多度高温,而且在特定条件下氧化还原才能生成。清末民国时期坭兴陶只有附专烧粗陶的大龙窑方可烧制。有关水东缸瓦窑,《钦州市志・工业志》记载:“钦州城郊缸瓦窑村,清代以来,至民国32年全村70户均以烧制粗陶器为业,不事耕农。在滨临钦江的缓坡上建有龙窑5座,陶器用松柴尾烧制”。据缸瓦窑村老艺人回忆:旧时钦城坭兴店老板们,每到烧窑时候,用船运载坭兴坯器渡江来到缸瓦窑,包租龙窑最佳火位而装烧。史料记载:“附缸瓦大窑,因烧法有两种,一种稳当办法,是用纯火,其法将宜兴器交缸窑装入新制大缸内,上加盖密,与大缸同烧,宜兴在内,不直接明火,但烧出只得原色,无变异彩;一种听彩数办法,是用明火,不免有歪有裂,烧得成数不一定,其法将宜兴器交缸窑装入新制大缸内,顶上不盖密,留各宜兴得直接火力,有变窑之异彩,听其自然,或变古铜或变得深浅蓝,或变黑白及各五彩奇异之色”。笔者生长于缸瓦陶业家庭,对龙窑十分熟悉,曾经在1997年至2003年间,在水东缸瓦窑龙窑烧制坭兴陶作品,体验龙窑烧制坭兴陶流程。至今采用龙窑搭烧坭兴陶,当地窑民师傅仍沿用旧时的“纯火法”和“明火法”(即窑变法),亦称“套肚”烧法。
  “钦州官窑”其实是“官搭民烧”。从同治光绪年至民国初年,钦州坭兴产品和水东缸瓦窑关系密不可分。在地理位置上水东缸瓦窑位于钦城东部,钦江东岸,钦州临江建城,建桥与渡江是同外界连通的关键,钦州江上的来往原来是靠舟渡,即“官府造舟以渡行人”,钦江有平南渡头,东临城东门,对岸是钦州博易场址“大路街”。在老坭兴器上常见的款识“天涯亭”,其原址就在平南渡头,宜兴街与之邻近、相通,清末及至民国时期,坭兴陶正是通过钦江为交通水道,连接水东缸瓦窑的临江缓坡龙窑,来来往往将近一个世纪。往事如烟,清末“官窑”器故事正是在这一带上演的。
  
  参考文献
  [1]《广西博物馆古陶瓶精粹》文物出版社
  [2]《钦州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版
  [3]《钦县志》,台北市广东钦廉同乡会铜鱼文教发展基金会印行,1990年版
  [4]《钦州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钦州市政协编《钦州文史资料》第6辑、第9辑
  
  作者简介:黄明海(1968―),男,广西钦州人,广西美协会员,钦州市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主要从事坭兴陶创作。

推荐访问:官窑 钦州 广西 初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hougan/2019/0316/1610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