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64例超声声像图分析|腹部超声提示:胆囊息肉样病变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关键词】B型超声;胆固醇息肉�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41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39-02
  
  本文对64例胆囊内胆固醇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了分析,发现胆固醇息肉在发生部位、回声及胆囊壁的改变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并对胆固醇息肉的发生年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声像图表现、B超对胆固醇息肉样病变鉴别及选择治疗方案等做了具有临床意义的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均为我院2008-2009年外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0~65岁。37例有不同程度的右、中上腹隐痛,或伴消化不良等;27例无明显自觉症状,因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1.2仪器与方法:ALOKASSD-650实时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患者于检查前1天晚8时起禁食,次日上午空腹,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仔细检查胆囊,重点观察息肉大小、数目、部位及胆囊壁局部变化。�
  2.结果�
  全组PLG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21岁~60岁,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
  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和(或)消化不良为主,占85%,可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症状。�
  病理分类:以胆固醇息肉最多,占51.6%,炎性增生次之,为20.3%,其他依次为腺瘤性息肉10例,腺肌增生症4例,其他4例。多发性息肉占70.3%,单发性占29.7%。�
  诊断符合率:B超诊断率为93.7%。�
  声像图表现:全组所有病例胆囊大小无异常,壁毛糙,3~7mm不等,胆囊壁上可见1个或数个圆形或类圆形稍强回声结节突入腔内,大小4~10mm不等;本组8~10mm为14例,4~7mm为47例,息肉一般不伴声影,部分胆固醇性息肉可伴彗星尾征,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多发为主,本组有45例,占70.3%,主要病变位于体部,基底部较窄,大多有长短不等的蒂;合并结石3例。�
  3.讨论�
  3.1引起胆囊胆固醇沉着因素:①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胆汁过饱和状态),并积存于胆囊黏膜固有层的巨噬细胞内,逐渐形成了向黏膜表面突出的黄色小结节。引起胆汁过饱和的因素甚多,如禁食、睡眠、饥饿、各种导致雌激素增加的情况、降脂药物安妥明的应用等均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而使其呈过饱和状态,胆固醇结晶即可形成。②胆囊慢性炎症与息肉样变关系密切。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增厚、毛糙,肌肉纤维萎缩,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排空障碍,从而使胆汁淤滞,腔内的结晶易黏着于毛糙的胆囊黏膜面,因而胆固醇息肉多见于胆囊体部,又常为多发性。也提示在胆囊壁增厚及毛糙的患者中应仔细沿壁寻找已形成的结晶回声,以便临床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在消炎溶晶利胆的治疗中能够溶解及排除。�
  3.2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
  3.2.1胆固醇性息肉:多呈米粒样、乳头状和桑椹状,常见多发,体积小,回声强,多数可见长短不等的蒂,或基底较窄,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囊内可合并有结石。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则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相似。一般无生长表现,在随诊病程中具备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3.2.2腺肌、黏膜增生性息肉:多呈帽状或三角状、无蒂,回声稍强,胆囊壁增厚粗糙或局部增厚,脂餐试验出现胆囊收缩亢进现象。胆囊局限性腺肌样增生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超声显示出增厚的胆囊壁内的小囊样结构,可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显示为强光斑,其后方有彗星尾征。�
  3.2.3腺瘤:呈乳头状或圆形,回声中等或稍强,基底较宽,平均体积较胆固醇息肉大,胆囊的腺瘤是真性肿瘤,尤其是乳头状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3.2.4炎性息肉:多呈球形、乳头状或带蒂,生长较快,回声稍强无声影,囊壁粗糙无增厚多伴有结石形成,临床症状明显或病情反复发作。�
  3.2.5胆囊腺癌小结节型是胆囊癌的早期表现。除好发部位及基底较宽与胆固醇息肉有所差异外,在早期阶段声像图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单凭首次超声检查对13mm首先考虑癌的可能,若结节表面不平整或见浸润表现,鉴于癌瘤恶性度高,生长较快,必须及早手术;b.真息肉及腺瘤多为良性,生长较慢,但亦有恶变倾向,尤其单发、直径>13mm、患者年龄50岁以上、合并胆囊结石者,也以择期手术为佳。�
  据国内外报道,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LG的诊断率明显升高,对有症状的胆囊息肉的B超诊断率为92.5%,CT的诊断率为77.8%,而口服造影的诊断率仅为42.8%。B超的诊断率最高,且由于其经济、简单而无创伤,B超对本病的诊断是值得信赖和推广的。CT及MRI等虽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和B超可以相互补充,但由于其代价较高在基层不易推广。各种类型的造影,由于其诊断率有限,且对人有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已较少应用。总的来说,迄今为止,PLG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尽管影像学诊断已有相当高的诊断率,但局限于仅仅是形态学诊断,与恶性程度极高的胆囊癌不易区分从而漏诊率较高,因而对本病的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惠兰.B型超声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及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临床价值,2005,06月07日.�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69.�
  [3]周连锁,石景森,郝秀原,卢云,刘刚,韩文胜.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0(3).�
  [4]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推荐访问:声像 超声 病变 胆囊息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19/0316/169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