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下动脉 腹壁下动脉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www.zhangdahai.com--演说演讲稿】

  摘要:目的:为与腹壁下动脉有关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2例(64侧)标本中解剖观测腹壁下动脉的位置、形态结构、分支及营养范围。结果:腹壁下动脉主干长度为(8.42±1.04)cm,起点外径为(2.21±0.18)mm,入腹直肌肌门处外径为(1.59±0.38)mm起点距腹股沟管深环(0.94±0.53)cm,距浅环(3.61±0.84)cm,距体表(1.54±0.32)cm血供面积单侧平均为21.2cm×7.4cm。结论:腹壁下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在临床操作中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毗邻关系;血供;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R32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898―02
  
  临床中有关腹壁下动脉的应用极为广泛,与其相关的报道不在少数,但尚缺乏有关腹壁下动脉的详细资料,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有关临床应用将腹壁下动脉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灌注红色乳胶的完整成人标本30例(60侧),从腹壁下动脉起点处灌注墨汁的新鲜成人标本2例(4侧)。
  
  1.2 方法
  在灌注红色乳胶的标本上解剖观测腹壁下动脉的层次位置、来源、行程、分支分布及体表投影等。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腹壁下动脉的外径大小、主干长度(起点至主要分支点的距离);在灌注墨汁的标本中,观察并计算腹壁下动脉的分布面积。数据用-±s表示。
  
  2 结果
  
  2.1 腹壁下动脉的起点、行程、外径
  腹壁下动脉先在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腹膜外脂肪内上行,然后穿腹横筋膜,在耻骨联合上方(6.62±1.25)cm处进入腹直肌鞘内,在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鞘之间上行至脐的上方。在30例(60侧)标本中有53侧(左28侧、右25侧)腹壁下动脉在腹股沟韧带后上方起于髂外动脉,占88%;7侧(左2侧、右5侧)起于股动脉,占12%;起点距髂外动脉起点(10.12±0.73)cm,距腹股沟管深环(0.94±0.53)cm,距浅环(3.61±0.84)cm;起点外径(2.21±0.18)mm,入腹直肌肌门处外径(1.59±0.38)mm。与腹壁下动脉伴行的静脉通常有2条(56侧,93%),其余为1条(4侧.7%),其注入髂外静脉(股静脉)处外径为(1.4±0.32)mm单支静脉最小1.98mm,最大3.77mm。
  
  2.2 腹壁下动脉的分支与吻合
  腹壁下动脉的主干长度(起点至第一支主要分支的距离)为(8.42±1.04)cm。腹壁下动脉的分支有4种类型;①肌皮支(60侧,100%):为腹壁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沿腹壁下动脉行程发出,通常在腹直肌肌门附近发出第一支肌皮动脉,往上再发2~4支.其终末支在脐上方与腹壁上动脉有丰富的吻合;肌皮穿支从腹直肌鞘前鞘穿出,垂直排列成两排,分别距离前正中线(2.41±0.87)cm、(5.12±0.30)cm肌皮支除对腹直肌有丰富血供营养外,尚对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及腹部皮肤有分支营养。②提睾肌动脉或子宫圆韧带动脉(60侧,100%):在其起始点附近发出,进入腹股沟管。③耻骨支(34侧,57%):在起始点内上方发出,分布于耻骨,并与闭孔动脉发出的耻骨支吻合。①腹膜支(60侧,100%):为细小分支,营养脐外侧襞周围腹膜。腹壁下动脉在脐周围的分支管径较粗大,在腹前壁下部与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相吻合,在外侧与肋间动脉相吻合。
  
  2.3 腹壁下动脉的位置深浅及体表投影
  腹壁下动脉在起点附近的表面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腹外斜肌肌腱膜)、腹横筋膜,动脉距体表(1.54±0.32)cm;在脐周围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鞘、腹直肌,距体表(2.11±0.53)cm。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大致可分2种类型:①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连线,占42侧(70%)。②腹股沟韧带内2/5、外3/5交点与脐下上1/3、下2/3交点连线,占18侧(30%)。
  
  2.4 腹壁下动脉的血供面积
  灌注墨汁的标本(4侧)显示,腹壁下动脉的血供面积上达脐与剑突间连线的下1/3,下达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上2/3,内至前正中线,外至腹股沟韧带中点垂直线,在此区域内有明显染色,其单侧面积最大为23.7cm×8.1cm,最小16.6cm×6.9cm,平均21.2cm×7.4cm。在所有标本中,腹前外侧壁的外侧、腹上部和腹下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染色,但染色较浅。
  
  3 讨论
  
  腹壁下动脉是髂外动脉(股动脉)的分支,其起点的内侧为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外口,外侧为腹股沟管内口,浅面隔腹横筋膜与腹股沟管内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相毗邻,主干动脉穿腹横筋膜进入腹直肌鞘内,发支营养腹前壁肌和皮肤,与其相关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
  
  3.1 腹股沟区手术应用要点
  腹股沟区是腹部的薄弱区域,在此区易形成直疝和斜疝,据以上结果,在直疝修补术中,术区与腹股沟管外口(浅环)的距离不宜大于3.5cm在斜疝修补术中.修补内环的术区向内不宜大于1cm,避免盲目修补而造成腹壁下动脉的损伤。
  
  3.2 腹壁下动脉与皮瓣的应用
  皮瓣存活的基本条件是有良好的血液循环,认识血管形态分布规律是选择和设计皮瓣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腹壁下动脉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皮瓣面积大,可根据受区需要灵活设计。②皮下有丰富的脂肪和血管吻合网,可结合邻近腹壁上动脉,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邻近受区,供区在皮瓣转移后受影响不大。③皮瓣蒂长,主干长度为(8.42±1.04)cm,动脉外径粗,起点外径(2.21±0.18)mm,入腹直肌肌门处外径(1.59±0.38)mm;血供丰富,转移后易于存活。因此,腹壁下穿支瓣最常被用作游离皮瓣进行乳房的重建,脐旁穿支瓣是临床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穿皮瓣。据以上结果,为提高皮瓣转移后的存活率,单侧皮瓣面积最大不宜大于20cm×7cm,应尽量在脐上的下1/3和脐下的上2/3之间取瓣,首选在脐周围。也可根据受区需要制成较大的胸脐皮瓣,但腹下部和腹前外侧壁的外侧血供有限,取瓣应慎重。
  
  3.3 体表投影的应用
  腹穿是临床常用操作之一,据以上结果,为了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穿刺点应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与脐连线的外上方为宜。腹部手术切口也应注意避开腹壁下动脉进行,如为剖宫产术横切口,其位置不宜过高,以防损伤此动脉出现大出血。近年来,经腹壁下动脉插管给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可用于宫颈癌、尿道膀胱肿瘤、下肢肿瘤的化疗,也可用于盆腔结缔组织炎的抗菌治疗,术中寻找腹壁下动脉宜先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连线上做切口,如此线上未发现该动脉需扩大手术视野时,应往外侧扩大}切口的深度不宜超过2cm,导管的外径应小于(2.21±0.18)mm。在弓状线以下无腹直肌鞘后鞘,腹壁下动脉隔腹横筋膜和壁腹膜与腹腔脏器紧密相邻,术中应十分谨慎,勿损伤腹腔脏器。

推荐访问:腹壁 动脉 解剖 临床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yanshuoyanjianggao/2019/0324/333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