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敏:毛泽东的革命战争论

【www.zhangdahai.com--毕业生自我鉴定】

  

  毛泽东的革命战争论是现代革命叙事的典范。共产党人的践行使其获致巨大成功:战场上的\"敌人\"被消灭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始了。共产中国夺得华夏政制的统绪,从而树立了自己的世界历史形象。不惟如是,毛之个人魅力尚远披域外,一度成为\"世界革命的导师\",环球红遍。毛泽东堪称讲革命与干革命的集大成者,迄今殊无可与比并者。二十世纪是革命与战争的峥嵘岁月,这是一个着火的世界,政治泛着血色。\"战争是政治的继续\"1,是其极端的形态,政治的性质尤其在革命战争的空前张力中纤毫毕现。三者的关联无疑在毛泽东的言行中得到最强烈的表达。本文拟对之稍作历史-政治的考察分析。

  

  政治、革命与战争:因敌友论而统一

  

  何为政治的本质?何为政治的标准?任何革命家均须于此先加措意。毛泽东以其一贯的干脆,不仅在语言上尤其在行动上表明了:政治就是划分敌人与朋友。在毛主义中,政治的概念以革命的概念为前提。毛可谓敌友论的先觉者,至少早在1925所底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直截了当地阐明此一观点。所以,毛选的第一句话即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因为非常状态不容许有任何含混。只有利用朋友甚至敌人,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实干家们无意于繁文缛节,这种赤裸裸的二元论展现了攫取权力决断的无比欲望。这是革命的目的所在。

  自从有了人类政治,划分敌友就是必要的。系统的敌友政治论之提出首在施米特,他通过在政治上划分敌友作出决断以此支撑其激进的主权国家学说,其声誉鹊起或臭名昭著大略因是。但此一观点之源流至少可追溯至马基雅维里。马氏虽从未明确提出敌友论,却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敌友的划分,况且,以之命名的权术政治早已开敌友政治论的先河。其后有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在此只有敌人。这种状态就是真正的战争状态。施米特以对自然状态即纯朴的战争状态的肯定否定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否定。

  到了马克思手中,绝对的敌友二元论出现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作为人类历史最富力量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断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阶级斗争。据卢卡奇的说法,马克思并没给阶级下确切的定义。4以至于留下口实,让雷蒙?阿隆讥之为\"模棱两可\"。5但它仍是一切马列主义论述的根基所在。马克思的独到之处在于阐述了清晰的对立或冲突:\"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所有的人被明确区分为两大敌对集团,这是人类所达到的最彻底敌友划分。马克思相信,阶级是最活跃的政治共同体,阶级斗争的发展终将导致革命,人类的最后之战终将在这两大阶级间爆发。此一信念激励了所有的共产党人,他们之所以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全在于这种类似末世论的信仰。天堂亦或乌托邦的想像如此美好,尽管必须施以血的洗礼。

  列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帝国主义\"的概念,并通过一次胜利的革命使之深入人心。阶级是一个超民族、超国家的普世性概念,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因后者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我们已无从想像四夷交侵、列强环伺的没落天朝的子民们对此有何感想,恐怕如何估计都不为过。一个四分五裂、军阀横行的传统农耕社会被拽进帝国主义时代,面对时局,无所适从。一声炮响,确实使中国的革命现象大为改观。

  毛泽东念过儒家经书,也读过亚当?斯密、穆勒、孟德斯鸠等的古典自由主义著作,还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但决定性的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江亢虎译)。正是这三本书使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7对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毛泽东这农家子早已有所认识,这在1919年的文稿如《民众的大联合》中表现出来,尽管其时尚未接触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主要促进是其阶级斗争学说,毛以之编织了自己的主义论说,这是学人周知的,毋庸赘言。虽然,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是可以调节的,如他有所谓的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斗争的说法。8然而,这与其说这是其敌友论的动摇,毋宁说是灵活运用。恰恰是这种调节强化了敌友的划分,而非相反。\"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9即此之谓。政治上的敌人是公敌,情绪性的私人感受被排除在外。并且,这里的敌人完全是生存论意义上的,隐喻或象征与之无关。10\"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11敌人,即意味着肉体上赤裸裸的杀戮的可能性。此种可能性决定了战争的在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正是战争的基本原则。12战争即政治本身,13革命就是\"战争解决问题\"。14但这绝不是说敌友的划分是永远不变的。更强大的敌人的出现导致另一次划分,更加有力的划分。毛泽东的革命进程正在于不停辨析敌友的划分。从现实性出发区分敌友关系是革命的潜在命题,非此即彼是革命无从逃脱的宿命。

  当然,在毛泽东的革命叙事中,基本的敌友是清晰的:\"三座大山\"-\"人民\"。\"人民\",这个概念与\"人类\"并无任何实质性关联。它完全是一个政治词汇,天然有着强烈的道德色彩,至少在毛的革命战争论中(因之在整个中国)是如此。它是革命形而上学的最高实在,是历史现实的终极正当性之所在。革命,仅仅是其派生物。毫无疑义,它是一切的根源,当然,这仅在抽象意义上是如此。人民的具体意义在其工具性。它永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乃是一威力无穷的武器。这不仅是宣传的需要,并且,它正是作为与\"敌人\"的对立而存在的。从政治上考量,这种张力结构的存在与持续不可或缺。人民不仅能够而且必须发起战争(至少是斗争意义上的),以便彻底消灭\"敌人\"(亦即\"三座大山\"),达到\"大同\"。

  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理想主义与敏锐的现实主义的奇异结合,基于这种绝对的敌友划分,崩溃的天朝在这一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处境中的庚续才成其为可能。在帝国主义时代,只有革命的决断才可能铸造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是毛泽东革命战争论的力量所在。然而,同样的,基于某种悖论,这种绝对的划分导致绝对的战争。这是人类的最后之战,终结一切的战争必将无比惨烈。

  

  大同的想像与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毛泽东并非第一个论述大同,与绝非最后一个。对于\"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此一命题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只须指出黑格尔就已足够。对黑格尔而言,历史的终结蕴含了战争的必要性。战争是必不可少的,文明的民族征服野蛮民族是历史的必然。15历史终结的要义全在乎此。但是,对历史终结的经典描述并不属于黑格尔,而是马克思作出的。马克思通过绝对的阶级划分,赋予无产者一种普遍的救赎力量,将无产阶级提升为\"世界革命实现全部历史的末世论目标的世界工具\"。16无产阶级作为新人,作为特选子民,通过彻底的革命创造\"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国――马克思的历史弥赛亚主义的终极目标\"。17按洛维特的说法,西方现代革命精神不过是基督教救世思想的世俗化表现,不管如何,这确实有相当的解释效力。然而,考虑到华夏文明与耶稣基督几乎全无瓜葛,那么,中土的革命精神之源流究竟何在?

  \"革命\",这一中国的传统词汇,由来已久。几千年的历史隐含着一套革命话语。18刘小枫从儒家的革命论述中抽出最重要的三种:汤武革命论、素王革命论以及心学成圣论,并将之勘定为毛泽东接受马克思革命学说的释义学背景,且径直称之为毛子,隐然以现代儒宗视之。谓儒家圣人正义论是毛泽东的精神背景则可,将毛与儒学等同则只是偏见而已。在毛泽东的早期求学时代,传统经学训练是知识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儒家基本典籍相信毛还是看过不少的,仅管他一再声明讨厌经书,但经典的潜移默化却是其无从摆脱的。况且,儒学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早已渗入日常生活之中了。所以,翻开毛泽东早期文稿,其引述前贤语汇随处可见。其论述语气,其日常修身,都有传统的影子,这也是正常不过的。儒家的大同说比革命说要早得多,也有地位得多。天下为公的想像在《礼记?礼运》篇中已表达无遗,并成为历代圣贤所致力的境界。革命正是为了大同,大同正是革命正当性的最终根源。只是,\"阶级\"之类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无迹可寻,传统精神排斥此类划分,这是与马列主义的重要相异之处。

  历史处境与个体心性使毛泽东接受了马列主义并将儒学之一部分揉入其中。战争与大同的结合更为牢固了。实际上,对四海同一的想像令毛泽东加强了战争正当性的论述。\"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19\"战争的特点是无间断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质\",20这些看似矛盾的命题为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说\"21提供了论据。\"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22自马基雅维里之后,这已成为革命家的常识。基于此种认识,毛泽东讥讽陈独秀\"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23当陈独秀还在大城市搞工人运动的时候,毛泽东早就扛着枪走在乡下,准备\"上山\"了。毕竟,\"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上山\"的结果,是战争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战争已成为每个革命者的具体生存处境。不仅\"马克思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人\",24每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如此。\"永久和平\"赋予他们无限的战斗力量。对现状的极端厌恶与对大同的渴望相生相成,砸烂一切的激情疯狂生长。从事战争的信念建立在对大同的追求上,同一的想像使战争变得富于正义性,变得无比神圣。在但丁的世界帝国论中,执行任务的是罗马人,赋予神圣性的是上帝。在这里,罗马人成了无产阶级,上帝成了人民。为了永久和平,最后的决战终将到来,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终将到来。其实它已经开始了,\"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属于最后战争的一部分。\"25最后之战必将残酷无比,但\"人类的战争灾难不可避免\"。26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创造了永远光明的新世界,\"从此以后,人类将亿万斯年看不见战争。\"27这就是大同,没有阶级,没有战争,有的只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厥自洪荒,大同叙事可谓多矣。可惜不论东海西海,圣人之制皆于理不通。无论是康德还是康有为,都难逃此劫。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大同的路\"。28路不是不存在,其实是有的,并且,\"全人类都要走这条路的\"。29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以及由之产生的人民民主专政。只有如此方能迈向共产主义。届时,就算\"共产主义学说\"本身也不存在价值了,也将消失或成为历史,那就是大同。多么诱人的\"大同\"。

  作为一种现代的革命叙事,毛泽东的革命战争论有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其功用也昭昭然。假设没有毛主义及其实行,中国在帝国主义时代由文化-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化能否保持传统帝制国家基本领土的完整尚属疑问,遑论一个强国的生成了。正是这个以正义化身自命的独大政党集结了巨大的国家资源,引领民族走向独立。然而,此种基于敌友划分的革命论因其对抗的本质属性,最终所导致的仅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党化国家和无数扰人的政治运动罢了。乌托邦依然是乌托邦,想像始终是想像。

  

  注释:

  1:\"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此一论断不过是\"兵者,国之大事\"的清晰表达,经过克劳塞维茨的论述后成为世人争相引用的格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也直接引用过,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P 479。克劳塞维茨的论述参《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7月第1版,P43-44。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前揭,P3。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3版,P27。

  4:(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P51。

  5:(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周以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P14。

  6:《共产党宣言》,前揭,P28

  7:参《毛泽东自述》(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版,P17、P31、P41、P45。

  8:《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P538。

  9:《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前揭,P48。

  10:(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P142。

  11:《将革命进行到底》,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前揭,P1372。

  1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P406。

  13:《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P479。

  14:《战争和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 P541。

  15:参(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的《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P870-877。

  16:(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第1版,P44。

  17:同上,P50。

  18:关于这套话语,刘小枫的《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第1版)与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二书中有详尽的论述。

  19:《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前揭,P174。

  20:《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P474。

  21:《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前揭,P329、

  22:(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P27。

  23:《抗日战争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前揭,P1127。

  24:(英)以赛亚?柏林:《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收入《现实感》,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P164。

  25:《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前揭,P174。

  26:《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前揭,P475。

  27:同上。

  28:《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前揭,P1471。

  29:同上,P1468。

推荐访问:革命 战争论 李俊敏 毛泽东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biyeshengziwojianding/2021/0221/1352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