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能活多久

【www.zhangdahai.com--护士节征文稿】

   【摘要】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于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是机体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某些内分泌活性物质的产生和灭活等方面出现的紊乱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临床报道中药静脉点滴、保留灌肠以及辨证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分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我科三法合用,取得了较单法应用更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三法合用
  �
   1 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病情逐步发展而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蕴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引发本病[1]。正虚邪实贯穿于慢性肾衰的始终,正虚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虚损,以脾肾两虚为主,邪实则有外邪、水湿、湿热、瘀血、风动、蕴痰寒化、热化等诸多变化。其病机特点是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血络瘀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此病机特征决定了慢性肾衰病势缠绵,难以速愈[2]。�
  2 临床用药�
  2.1 保留灌肠 附子15~30 g,茯苓20 g,大黄30~60 g,公英20 g,煅牡蛎50 g,煎液至600~800 ml,日1次保留灌肠。�
  2.2 中药静脉点滴�
  2.2.1 正气虚衰、湿困、机体抵抗力下降者,黄芪注射液30 ml,日1次静脉点滴,可益气养元,健脾利湿,扩张肾脏血管及全身末梢血管,还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防止溃疡发生,减少蛋白定量。�
  2.2.2 气血瘀滞、肝阳上亢者,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点滴,可活血化瘀、降血压、改善食欲、使尿量增多、改善血尿素氮指标。�
  2.3 慢性肾衰的具体治疗分为3期�
  2.3.1 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 健脾补肾是关键:所谓早期是指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临床上无明显慢性肾衰时湿浊毒邪留滞的症状,仅表现为腰部酸痛、乏力倦怠、夜尿频多、恶寒肢冷等症状。此时正气虚损,但邪气不盛,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恢复邪气自然消失。辩证使用脾肾双补法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20 g、白术10 g、当归10 g、何首乌15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女贞子15 g、山茱萸15 g、羊藿叶15 g、仙茅15 g、枸杞子10 g、丹参15 g、山楂15 g、益母草30 g、山药20 g。�
  2.3.2 慢性肾衰的中期治疗重视补泻兼施,常用扶正化浊活血汤,中期是指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肾功能不全衰竭期,此期体内毒素潴留增多,临床以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者居多,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腹胀呕恶、舌淡暗、苔厚、脉沉滑。治疗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法以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方用扶正化浊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20 g、白术15 g、丹参15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羊藿叶15 g、黄连15 g、大黄7 g、草果仁15 g、半夏5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甘草10 g、茯苓15 g。�
  2.3.3 慢性肾衰的晚期是指尿毒症期,治疗重在泻浊解毒,顾护胃气,这一时期患者并发症多,症状严重,往往涉及多脏腑,湿热、浊毒、瘀血等标邪日盛,故当务之急是祛邪,采用化浊泻热活血解毒法。药物组成:黄芪15 g、当归10 g、丹参15 g、黄芩10 g、黄连15 g、草果仁15 g、半夏15 g、藿香15 g、苍术10 g、苏叶10 g、陈皮10 g、生姜15 g、茵陈15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甘草10 g、枳壳15 g、葛根20 g、生地20 g、丹皮15 g、双花10 g、连翘20 g、柴胡20 g。�
  治疗期间配合饮食疗法及纠正酸中毒、利尿、降压、纠正心功能等西医处理方法。�
  3 临床判定标准及疗效�
  以改善自觉症状和血肌酐、血尿素氮、酸中毒的纠正作为疗效判断标准[3]。治疗45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素氮下降50%以上、血肌酐下降2 mg%以上、CO2结合力上升19 ml容积%以上,酸中毒纠正、贫血改善)24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尿素氮下降10%以上、血肌酐下降0.25 mg%以上、CO2结合力上升10 ml容积%以上,酸中毒改善)9例,无效12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3.3%。�
  4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脏腑虚损,邪毒瘀滞,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4]。以脾肾虚损为主,湿浊毒邪停滞为标,在整个病程中掌握好正虚邪实的转化是其辨证要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之意,助气血生化之源;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半夏、大黄、陈皮,在减慢或稳定肾功能的前提下,使血红蛋白有所提高;菟丝子、熟地等补肾益精养血;大黄、黄连、草果仁、半夏,以清热解毒化浊;桃仁、三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能巩固西药利尿剂的效果,具有消肿而不伤肾的特点[5]。灌肠药中,大黄、公英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降压利尿、促进肠蠕动,导泻后血尿素氮下降,附子、茯苓温肾利水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浆流量。中药口服、静脉点滴、灌肠,能有效降低尿素氮(BUN)、血肌酐(Cr)含量,改善肾脏供血,保护和恢复肾小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肾损害,增强肾脏代偿能力,从而起到了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程的作用[6]。三法合用,取得了1+1+1>3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胡熙明.中国中医药秘方大全:432-440.�
  [2] 高峻钰. 中医杂志,1995,(9):562.�
  [3] 张晓涤,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0):607.�
  [4] 魏晓娜,等.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91.�
  [5] 郑杨, 等.中医药信息,2005,(6):56-57.�
  [6] 孙秀琴. 中医杂志,2002,43(11):846.
  

推荐访问:衰竭 中医药 肾功能 治疗慢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hushijiezhengwengao/2019/0416/798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