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提升历史教学的效能】

【www.zhangdahai.com--现实表现材料】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历史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师生关系以及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而稳定的情感,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优化历史教学的效能,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历史教学;效能提升;学生发展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中的“能”属智力因素,“为”属非智力因素,这句古代名言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人们行为处事所起的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是除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具体说来,非智力因素包含五个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这五个心理因素并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完整结构,但也并非各自为政,毫不相干,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促退的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知识和智力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占70%。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否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否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否升华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这些都是牵涉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此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历史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历史教学中更不能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培养和提高。那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促进历史教学效能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呢?
  一、展教师人格魅力,营造和谐、民主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师生感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大处说要将自己不断上进的精神品质贯穿在整个教与学的工作中,让学生较为强烈的感受到老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细微处说教师在课上要亲切热情,精神饱满,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形体动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改善沉闷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获取知识、成就生命价值需要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在传统历史课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领导者、灌输者、控制者,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是被领导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关系冷漠,这样不平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而是双向信息沟通与加工的关系,是认知方式的“平衡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充满师生激情、散发着人情味的关系,是师生人格特征相互作用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培养出师生情,学生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厚爱、信任、期望和鼓励都能成为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强化机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并运用这种教育心理学原理。
  二、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之一,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人的任何活动都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它是在各种动机的影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需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缺乏这个需要,就没有学习动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动机的形成是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学生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引向完成教育目的的活动,并使其保持在一个中等强度的水平。“对于形成任何一种重要的能力,必须引起对某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只有当主体对学习的对象有一种需要的时候,才能促使其不断地为此做出努力,克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求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很好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社会。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以历史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将历史学习内化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从历史教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内心潜然的泪水,通过历史学习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产生出对历史的强烈共鸣,才能真正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而当历史成为学生对自己生命的领悟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使学生从内心里迸发出“我要学历史”的欲望和内在动力,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兴趣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渴求知识和积极从事活动的重要精神动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促进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直接动力和最重要的催化剂。兴趣同时也是动机培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要培养那些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使其对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对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得知: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不一定先有兴趣,才去进行学习,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在学生对历史没什么兴趣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再以史激趣,以趣促学。历史教学内容不乏趣味性,只要教师运用得当,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四、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独立自主的性格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和态度,也是人心理素质中的潜在动力。对人的行为、反应、态度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情绪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推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学过程转变为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地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诱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愉悦、积极、热情),并成为学习历史的原动力。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效应、成见效应、定势效应”等影响。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效历史教学的达成。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历史教学更应注意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塑造出一个个健康的灵魂”。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专门制订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也是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始终意识到对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培养。
  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的人,往往以其独特的处世态度和行动方法进行活动。性格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可塑性,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及经历不同,各人的性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聪明、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有的学生勤奋,有的懒惰;有的学生谦虚,有的骄傲;有的学生作业认真、书写规范,有的马虎、书写潦草等等。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控制作用,对其学习活动的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智力、能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性格品质,同时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因势利导,逐步克服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包括勤奋、自信、严谨、创新等在内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的性格特征,以促使他们能全面系统的学好历史,优化学习效率。
  五、培育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历史学习
  意志力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意志是按照既定目的、克服各种困难以调节内外活动的一种意向活动,它总是通过人们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它和动机互相作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起到一定的维持作用,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意志的培养来促进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优化。荀子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要从点滴做起。毅力是意志的表现形式,动机的保持需要毅力。它能约束自己以战胜诱惑和干扰,不做与目的相违背的事情,支配自己按照目的要求去从事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因此学习动机的维持需要毅力做保证,毅力的培养应该给予重视。
  在学习生活中,仅仅有智力是不行的,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克服大的困难,在学习才会取得成功。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容易促进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向知识的高峰顽强的攀登。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选好历史知识与意志品质教育的结合点,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适当突出郑和下西洋时遇到的困难,强化郑和战胜困难的经过,使学生明白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质;讲述李时珍、徐霞客等人倾毕生精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就的事迹时,让学生懂得凡要取得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可以对历史学习起到维持和调节的作用,进而促进历史学习的优化,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总之,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出现的,对智力活动具有一定影响的个性因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历史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师生关系以及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而稳定的情感,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历史课程在落实素质教育时和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也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优化历史教学的效能,才能促进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真正的成功,才能让历史教育发挥出它真正的生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效能 历史教学 提升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xianshibiaoxiancailiao/2019/0316/165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