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及其构成

【www.zhangdahai.com--转正申请书】

·段及其构成

  [学习要求]

  理解段及其构成,学会分析,组织一个完全段,掌握提炼中心,划分层次的方法。

   从小学到中学的语言阅读教学,反反复复进行训练的要数“分段”。不要以为“分段”是谈段的问题,其实“分段”是研究篇的结构层次,并不涉及段落内部问题。至于写作训练也是以篇为主,很少指导学生组织好一段。因此,段落教学首先要弄清段 及其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段

   [知识要点]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成篇”。这位古人把语言分为字、句、章(段)、篇四级。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字、词不分,按现代汉语则应分为字、词、句、段、篇五级。那么什么是段?段就是说话或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独立”是指能单独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而“相对”是指在一席话或一篇文章之中其独立性只是相对而言。凡属这样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段 。(它不同于常说的句群、句组或语段。)至于说话或文章中承前启后作了某些省略的段和主要起关联作用的过渡段,将放在“下篇”另说。

   [例段]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在北纬4度附近的曾母暗沙(属南沙群岛);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最西端在怕米尔高原上。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当北方的黑龙江省还是冰天雪地的季节,南海诸岛已是一片威夏景象;
当乌苏里江上早晨洒满阳光的时刻,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深夜。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理课本》文字略有改动)

   [例段说明]  

   这段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概括提出本段的中心,即“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接着从疆域的位置、土地面积,一国之内气候和时间的差异几方面展示幅员辽阔,既有科学的说明,又给人以具体感受,使中心意思充实可信。收尾与开头照应,进一步明确全段的中心意思。

 

    第二节 段的构成   

   [知识要点]  

   段,从形态上分完全段和非完全段。一般地说,无论记叙、说明、议论,凡属完全段,它的构成应包括三个部分:
 

   1.起始部分:概括地提出本段内容或中心,确定全段涉及的范围或中心意思(常以论题句或中心句出现)。它的作用在于介绍全段要说中心。

 

   2.展开部分:围绕起始部分确定的中心提供实例,细节或理由,使中心意思充实可信。它的作用在于陈述或论证段的中心意思。

 

   3.终结部分: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重申中心意思而避免用语雷同。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或深化段的中心意思。

  

   [例段1]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
松树的脂液可以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
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档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
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陶铸:《松树的风格》)   

   [例段2]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斗争、生活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不少地方发现了属于猿人阶段的原始人类的化石和遗物。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在陕西出土了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闻名世界,在那里陆续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骨、使用的工具、用火的痕迹,以及大批哺乳动物的化石。大量的考古材料把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基本上记录下来了。有了人,就开始有了人类历史。祖国境内原始人群的活动,就是祖国历史的第一页。

  

  (《中国历史课本》)   

   [例段3]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
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占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语和自我批评。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想念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例段说明]   

  [例段1]是记叙性的,共4句。第1句为起始部分,强调松树自我牺牲的精神(以中心句出现)。2、3句为展开部分,先列举松树的干、枝、叶、根及脂液全部服务于人类,然后又进一步从整体上叙述松树在夏天挡住烈日给人以阴凉,在黑夜焚化自身照亮人们前进的路。这样就把松树自我牺牲的精神展示出来,使起始部分提出的中心具体可信。第4句为终结部分,概括展开部分的内容,用“粉身碎骨”归纳松树为人类的献身精神,突出全段中心意思。[例段2]是说明性的,共9句。第1句为起始部分,也是全段的中心句。第2句至第7句为展开部分,以不同地区大量的考古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劳动、斗争、生活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创造着人类的文明。第8、9两句为终结部分,第8句起过渡作用,第9句以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呼应“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个中心。[例段3]是议论性的。第1句提出观点,也是全段的中心,为起始部分。接着“我们曾经说过……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展开部分,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后为终结部分,号召全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节 把握中心与划分层次   

   [知识要点]   

  中心:无论记叙什么事,描述什么人物景象,无论解说什么事物,阐明什么事理,也无论讲点什么道理,发点什么议论,凡属要独立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都要有一个中心。所谓中心,就是指所提的主要问题或所写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说一段话,写一段文字,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明确中心,就要对所提的问题,所写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提炼,加以概括,在一段中常用论题句或中心句明确地表达出来,给人以确切清晰的印象,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

     

  层次:一个段落,在确定了中心之后还必须对这个中心加以充实、发挥、阐明、论证,要有头有尾,这就要考虑表达的层次,做到言之有序。所谓层次,就是指文中材料安排的次序。无论记叙、说明、议论,一个完全段层次的安排,一般说来应保持起始、展开、终结这样一个逻辑顺序。

     

  以上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那么从阅读的角度应该如何把握中心和划分层次呢?     

  1.把握中心      

  (1)利用中心句   

  中心句是指体现全段中心意思的句子。找出中心句就把握了全段的中心。中心句一般采用陈述句或判断句,通常出现在起始部分或终结部分,有时也出现在展开部分。第二节讲“段的构成”列举的[例段1]、[例段2]、[例段3]的第1句都是中心句,下面再举后两种情形的例子。

  

   [例段1]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杨朔:《茶花赋》)   

   [例段2]   

  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昧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矣!松树要求于人的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陶铸:《松树的风格》文字略有变动)     

  [例段3]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
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语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例段说明]   

  [例段1]的末句是中心句。起始部分说对着茶花沉吟起来。思考什么呢?展开部分作了具体表述。由此产生了新的认识:“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既是全段的中心,也是终结部分。[例段2]的中心句也在终结部分。起始部分选交待一句,接着展开,极力杼写松树的生长情况。终结部分说,“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便 是对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是全段的中心。[例段3]的中心句在展开部分:“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为这段起始部分提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展开部分就面临的形势;
逐层分析,得出这一正确主张。终结部分引申发挥,鼓舞斗志。

     

  (2)利用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在行文中表明观点或论断的句子,但又不像中心句那样能概括全段的内容。利用关键句进行提炼、加工,可迅速准确地把握中心。

    

  [例段]   

  我们读了一些记叙文。记叙文主要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写记叙文要把记叙的内容讲清楚。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的,那么,写记叙文就要回答这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如果不把这些说清楚,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不完整,眉目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所以,人们常把这些叫做记叙的要素。

  

  (语文课本:《记叙的要素》)     

  [例段说明]   

  这段没有中心句,但有关关键句,那就是“K__(人们常把这些叫做记叙的要素”。“这些”是哪些呢,不明确;
查上文可以知道“这些”是指“人”、“事”、“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此可知这段的中心是:记叙的要素包括人、事、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综合各部分的意思   

  有的段没有中心句,也没有明显的关键句,这就需要提炼各部分的意思,再综合全段的中心意思。

     

  [例段]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巴金:《繁星》)     

  [例段说明]   

  这段起始部分写在海上每晚都看到星星。展开部分具体写在海船舱面上仰望星空看到的独特景象与体验。终结部分写自己的感受。综合起来,全段的中心是:在海上仰望星空的观感。

        

  2.划分层次     

   完全段的层次与它的构成具有一致性。如果展开部分的内容繁多,可作深一层次划分。

    

  [例段]   

  弼时同志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注意群众的疾苦、意见和要求。在陕北,他利用打猎的机会,跑到农民的山庄里,问农民收的粮食够不够吃,帮助他们研究生产门路。他利用行军打仗的机会,和驻地农民谈话,问他们土地改革进行的怎么样,帮助他们纠正偏向,想出贯彻的办法。在北京,他利用警卫人员到街上买东西的机会,调查商人的生意好不好,对政府有什么意见,研究怎样才能把市面繁荣起来。他到颐和园游览,看到管理处的负责同志,耐心地询问园内有多少工作人员,要多少开支朋什么困难;
鼓励他们养鱼、栽花、种果树,争取自力更生,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只注意正面的材料,同时也注意侧面和反面的材料,因此,他了解的材料常常是全面的。他随时都在替群众想办法,群众都愿意把情况告诉他。他向群众请教,和干部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作出结论。

     (李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     

  [例段说明]   

  这段的第1句“弼时同志特别注意调查研究,注意群众的疾苦、意见和要求”是第一层(起始部分),概括全段内容,表明中心。自“在陕北”至“减轻人民的负担”是第二层(展开部分),列举四件事,陈述中心意思。自“他不只注意正面的材料”至结束是第三层(终结部分),进一步强调弼时同志怎样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全段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完全段的层次与构成的一致性。这段第二层(展开部分)列举四件事,其中两件事发生在陕北,另两件事发生在北京,据此可进一步再分为两层。全段层次划分简示如下:
     

   第一层(起始部分):表明中心    

   第二层(展开部分):在陕北、在北京 ,陈述中心。

   

  第三层(终结部分):深化中心     

  [练习]    

  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意思,给这段拟定一个贴切的肯定性的标题。

  

  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赌阳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马南邨:《事事关心》)      

  提示:这段第1句是起始部分表明全段的中心,那么怎样把否定的句式换成肯定的句式,并做到文字简明愿意不变。

     

  2.分析下面两段文字的构成。

  

  段(1)   

  为什么要重视语文学习呢?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地基一样。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年,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语文水平低,讲义看不懂,怎么学好数学?你要解数学题,连题目要求什么都弄不清楚,解题非错不可。语文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也是一门科学,它和数学一样都很重视逻辑推理,其他科学和语文一样,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段(2)   

  毛主席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
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袁鹰:《井冈翠竹》)      

  提示:参阅“段的构成”知识,根据句子的语意,相互关系以及在段中的作用,区分各部分。如果段首是问句,要看是作出回答以后再展开还是直接就展开来断定起始部分。

     

  3.下面一段文字是同学课上的习作,从段的构成上看,不完整。请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一个完全段。

  

  字典用处大      

  字典是我们每个学生必备的工具书,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在学习课文时,常常会遇到生字,翻开字典查一查,就能了解它的形、音、义及基本用法,茅塞顿开;
在作文时,有时提笔忘字,查一,便可手到擒来,也不必前后左右问同学,扰乱别人的思路。

(学生习作)      

  4.运用已知的方法,准确地说出下面各段的中心意思。

  

  段(1)   

  一天黄昏,我和母亲在院子里乘凉,彭老总精神爽逸地来到我家。他穿一身染成了黑色的旧军服,脚上一双旧布军鞋进再普通不过了。他和蔼可亲地询问我母亲的年龄,母亲告诉了他,他爽朗地笑着说:“你比我大两岁,你是我的老姐姐”。从此,他便一直喊我母亲“老姐姐”,我的母亲也乐意地认下了这个找上门来的“弟弟”。后来,他便常常到村里一些人家去串门,询问人们的生活、队里的生产、拉家常、问疾苦、亲亲热热,无间无隔。谁也不相信终日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位如此平易的老人,竟是当年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元帅。

      (李凤章:《普通的人伟大的心》)   

  段(2)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老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
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没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胡绳:《想和做》)      段(3)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白玉雕成的,很有点玉洁冰清的韵致,落花也不萎蔫,风吹花落,很担心花瓣会摔碎。那硬挺的样子,仿佛哈口气会化,碰一碰会伤。但是梅花可并不是娇嫩的花,它能在数九隆冬带着雪开哩。“众芽摇落独鲜妍”,天气越冷,开得越精神。这株腊梅既然是鲁迅早年的游伴,现在读足满一百岁了吧?“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为好,看这株梅花开的热闹劲儿,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轻的。就季节说,梅飘香而送暖,雪六出以知春,梅花开的时候,也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吴伯箫:《早》)      

  提示:题中所说的“已知的方法”,指利用中心句、利用关键句和综合各部分的意思。

     

  5.为下段划分层次,要求用单竖线标明第一层,用双竖线标明第二层,并说出理由。

     

  花粉还能供药用和食用。松树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的功效。香蒲的花粉称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的功能。松花粉还可以酿酒和食用。有一种用糯米粉做的点心“松花团子”,上面沾上一层黄粉,爽胃可口,有一股清香,这层逗人喜爱的黄粉,就是马尾松的花粉。美洲印第安人还喜欢用玉蜀黍的花粉做菜做汤吃。花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富于营养。

  

  (文侣:《花粉》)      

  提示:参阅“划分层次”知识及“例段说明”。

     

  6.组织一个完全段,先口述,经评议,修改后写成书面文字。要求:自选材料;
有标题;
全段应包括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

  

  练习参考答案          

 1.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2.段(1):第1、2句是起始部分,表明全段中心:“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第3句至第7句为展开部分,主要论述学习数学和具备的语文水平之间的关系,印证中心。第8、9句为终结部分。第8句过渡一 下,第9句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呼应中心。

      -  

 段(2):第1句是起始部分,陈述井冈山的竹子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点明中心。展开部分则提供细节,并运用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鲜明、形象地展示井冈山竹子这一品格。最后两句为终结部分,深化了中心意思,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3.缺终结部分,全段结构不完整。可在原文末履增补以下文字:我们每个学生备一本字典是非常必要的,它会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

     

  4.段(1):这段末句是中心句,调整为:当年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彭德怀元帅是位平易近人的老人。

      -   段(2):这段起始部分说“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终结部分说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都是关键性的语句。把这些语句的意思再加以提炼,就是本段的中心意思: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就要从实际出发,实践、认识、再实践。

      - 

  段(3):这段的内容是写梅花,先写盛开的梅花玉洁冰清,再写梅花耐寒,植株以年老为好,最后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归纳起来,就是赞美梅花高洁的风韵,坚韧的品格,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到来。

     

  5.这段的层次与段的构成一致。第一步,按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二步,根据展开  部分是从药用和食用两方面举例,再划分为两个小的层次。

     

  6.(略)。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uanzhengshenqingshu/2021/0205/112156.html

  • 相关内容
  • 02-05 ·高考写作两个“等级”

    ·高考写作的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的要求  (一)符合题意  高考作文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首先要

  • 02-05 高考作文写作例谈

    高考作文写作例谈  为了透彻、全面地说明问题,笔者拟从两方面予以阐述:  一、1998年高考作文命题

  • 02-05 ·“夸张”有几种方式?语素

    ·“夸张”有几种方式?语素夸张的方式包括扩大、缩小和超前三种、而不是大家惯常认为的仅限于夸大。1.扩

  • 02-05 ·设问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

  • 02-05 ·比拟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