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典籍在阅读疗法中的应用价值】 如何挖掘中华典籍的现代价值

【www.zhangdahai.com--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摘要】阅读疗法由来已久,在国外的应用广泛,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多为理论探讨,对集成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研究则较少。本文试从理论角度,仅以辩证思维为例探讨典籍在阅读疗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阅读疗法;典籍;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86-02
  
  1 阅读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又称读书疗法,阅读治疗,目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给其所下的定义,一是指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二是指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目前国外��[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性别与阅读的关系以及阅读治疗与其他治疗技术的结合这三个领域,阅读治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治疗和教育领域,临床治疗抑郁症、酒精成瘾、惊恐障碍;教育方面体现在:教育发展精神病患者的孩子,不良少年的行为纠正及儿童死亡概念教育。
   国内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从研究领域看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为在校的学生,查阅目前的文献,探讨阅读疗法与图书馆功能结合的文章尤多;在研究性质上多为理论探讨,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多为探讨阅读疗法的含义,理论探讨阅读疗法与图书馆功能的结合,实证方面主要有用阅读疗法治疗抑郁症��[2]�及实验验证阅读疗法对心理健康��[3]�的积极影响。�
  2 典籍在阅读疗法中的价值探讨
   目前国内对阅读疗法的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是有一些人探讨了在阅读治疗中不同书籍的不同作用,更有人开出了阅读疗法书目,但是在所列书目中均较少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典籍。本人查阅目前研究文献,已有人详细探讨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关系,儒释道三家中有益的心理学思想均有人谈及,但均不够详细。根据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辩证思维能够降低人的攻击性��[4]�,而典籍中蕴含了大量的辩证思维,本文拟从挖掘典籍中辩证思维这一点出发对传统典籍的应用价值做一理论分析。
   笔者查阅了儒家《四书》、《五经》、《十三经》,佛教十三经,道家《道德经》等文献典籍,各家典籍卷帙浩繁,渺如烟海,本文分别从三家典籍中仅举几例探讨。
  2.1 儒家典籍中蕴含的辩证思维
   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具体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展示了“三纲八目”��[5]�,“三纲”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这一系列思想正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的过程。《诗经》《尚书》《周易》中所蕴含的明德、亲民等思想,体现出革新的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源泉-易经中变化思想的体现,明德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亲民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另外一部让人不得不提到的儒家典籍是《孝经》,孔子学在《论语》,行在《孝经》,《孝经》是中国几千年孝道文化的源泉,也是上至君侯下至平民起码的行为准则。《孝经》中论证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不是空洞的说教,用辩证的逻辑阐明孝与身、孝与家、孝与国休戚相关的关系,并从天子到庶人,从孝与不孝的正反两面建构来系统辩证地建构人们的行为准则,辩证思维贯穿始终。
  2.2 道家典籍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以《道德经》为例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尤其丰富,《道经》中的辩证思维既是其理论的哲学基础,又是《德经》中治国与行为处事方法的理论依据。老子从“有”和“无”开始,论证了“一于多”、“静与躁”、“大与小”、“强与弱”、“争与不争”、“有为和无为”等一系列的辩证统一关系。先叙述自己的“道”的含义与由来,又论证万事万物对立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接着论述得“道”之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深入浅出,将其辩证思维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庞大复杂而有结构的系统,仅三千言就道尽世间一切现象与道理,无论是从文章体系还是从文章内容,都是辩证思维的绝佳表现。下面仅举几例佐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 佛家典籍中的辩证思维
   如果要非要以儒释道三家对欲望的观点做一比较的话,本人认为,儒家较少限制欲望而入世,道家清心寡欲而出世,佛家则绝情灭欲而脱世。佛家强调一切皆为虚幻,诸相非相,无人无我,无心无佛,也强调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佛教十三经》��[6]�是指:《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本文仅以《金刚经》和《坛经》为例说明。《金刚经》中有“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说法,意谓不要执著于事物的外在相状,万事万物不是如此,而是名为如此,所以一切都是虚幻,如雾如电,如梦幻泡影。体现了外表和内在,动与静的辩证思维。而《坛经》中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坛经》主张自性,心中有佛便能成佛,舍弃众生,更舍弃自我,不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无生灭,不起好恶之心,自性则戒除贪嗔痴。从内外两面论证如何修行,欲对外先扫除内心孽障,辩证统一。�
  3 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蕴含丰富,其中有很多思想能为当下流行的阅读疗法提供素材,本文仅从辩证思维这一角度进行了粗略的挖掘和叙述,以期为心理咨询提供理论论证。但是典籍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自相矛盾之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从典籍中去粗取精,精选材料,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谷静,郭成 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4月第1卷第2期�(转第1988页)

推荐访问:典籍 试论 疗法 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dangyuangerengongzuozongjie/2019/0417/8152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