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必要性与有效性的探索_流动党员会自动脱党吗?

【www.zhangdahai.com--工会社团】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下,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他们当中不乏我们的党员同志,外出务工人员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区域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中,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指导以期形成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本文作者作为下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将以玉溪市易门县的外出务工党员现状为调研基础,初步对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的必要性与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党员;流动党员;党组织
  
  2010年初,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关于建立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云南省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一系列旨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开展党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关键,其中,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就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下派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针对流动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日益频繁的现状和特点,笔者以易门县党建工作为基础,对如何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思考,通过对其必要性的分析,初步探索了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有效途径。
  易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占98%,总人口1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1.29亩。基于县内人均占有耕地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主要劳动力开始转向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同行业求职谋生,伴随着流动频率的不断加快,他们当中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全县15个基层党委,858个党支部,10359名正式党员中,就有332名流动党员,虽然目前所占比例仅为3%,但并不意味着党组织应该放松或放弃对其管理和指导,且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多。在新形势下,面对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为其提供学习和帮助的机会等问题,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日益捉襟见肘。
  一、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2006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主要包括在驻京办事处工作的轮岗人员、外聘人员、复转军人、借用人员、合同工、临时工中的党员。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针对我县没有迁移户口,离开原党组织所在地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如农村外出务工党员、企业下岗失业党员中的县内流动党员、县外流动党员。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和难点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当前,在外务工流动党员主流思想意识是好的,但由于地缘关系、生活压力等主客观因素,导致他们中的部分党员思想日益复杂、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加之流动党员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第一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市场经济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产生两重性,部分自身素质偏低、自律性较弱的流动党员,忽视自身修养,党员意识淡漠,在社会转型中逐渐蜕化变质,虽然有了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但是自身免疫力减弱,宗旨意识淡化,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管理,不愿接受党的纪律约束,不愿继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宁愿充当“口袋党员”、“隐身党员”,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之外。
  另外,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城市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党的建设的现象。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只要他们不在家里闹事、不到外边惹事、不给单位添难就行。因此,把流动党员放在一边,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管理的倾向,甚至存在排斥和歧视等主动放弃的心理。
  2.制度化管理难以落实
  一是党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困难。流出党员多在非公企业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偶尔才回一次原籍地,去向很难掌握与了解,他们当中有的流动党员是在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托人代交或邮寄党费,而有的甚至逃避党费或因生活困难不愿缴纳等,造成收费管理难度很大;二是部分流入地党组织认识不到位,排外心理严重,认为外来党员不是自己人,如果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就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愿主动接收;三是党组织不健全。尽管我县也建立了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但与快速发展的非公经济相比,覆盖面还比较小,使对流入到这些企业的党员教育管理失去了组织依托。同时一些企业党组织名存实亡,不仅衍生出了流动党员,而且使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搁浅;四是由于难以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对一些预备党员无法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因此,考察培养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3.组织活动难开展
  一方面,部分党组织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没能与时俱进,探索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的新办法、新举措不多。另一方面,流动党员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难于集中,他们中的一些流动党员虽想报效家乡,但苦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感觉“报国无门”;而另一些流动党员又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要求,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部分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因受不良环境影响,放任自流,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
  4.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
  工作经费缺乏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将增大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目前,县内暂无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项经费保障。
  (二)为流动党员提供关爱和服务的问题和难点
  作为流入地的异乡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难以形成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感,容易产生“受歧视”的距离感、无归属感、不安全感及相对剥夺感等自卑心理与负面社会心理。这样的一种无组织、异化状态,不但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带来了难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员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他们当中的党员分子,同样面临如上问题,由于个体间相互都处于游离状态,没有一个合法的组织形态促使其形成有效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发挥,以至于维权服务,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所规定,但实际上几乎未被实施过。因此,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外出务工者享受“维权”服务提供保证。
  二、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的有效途径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一支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其先进性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探索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管住、管活、管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
  (一)转变观念,增强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认识
  党员作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一部分向外流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常年在外流动的党员,适应能力强、思想比较解放,大部分能够掌握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应打破地域界限、部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教育管理,转变观念,提升流动党员综合素质,加强流动党组织建设。把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工作以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体工作中,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1]一是合理安排教育管理时间。充分利用流动党员途中回家的各种时机和工作周期,基层党组织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党性党纪教育,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创新教育培训内容。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题,贴近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着重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党章》、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党纪国法等教育,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党员党性和致富能力双增强。三是用好远程网络。有条件的党组织应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作为专门用来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的基地。远程教育网络接收站必须向流动党员开放,让流动党员及时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的形象,掌握党的要求、了解党的政策。[2]
  (二)善于创新,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
  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创新组织设置形式,灵活设置流动党支部,不断扩大在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的覆盖面。凡3人以上正式党员集体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地点相对固定的,应认真填写《流动党员登记表》,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1]。采取挂靠、依托和联合等形式,加大在流入地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通过适当方式与流动党员所在地区、单位的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和工作部署。完善县级劳务市场党组织,努力解决下岗职工中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和教育管理问题。健全网络。县委争取调配资金建立流动党员网络服务平台,为流动党员提供必要帮助和服务、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另外,基层党组织可适应新时期党员的个体特点和活动特点,对部分流动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教育与培训,尝试建立党内“QQ”支部,通过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QQ群进行交流,在QQ群上实时发布文件、信息和工作动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双向沟通,保证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及时、有效的双向联系。
  (三)搞好分工协作,强化双向管理,构筑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
  建设工作合力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身牵两头的特点。流出地或流入地任何一方党组织的单向管理,都有局限性。只有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构建有机衔接的双向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两个作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3因而,可以采取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双向管理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一方面,把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检查和考核,确保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到位、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另一方面,注重对年轻党员的培养与教育,通过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考察,发展新党员,为党组织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http://www.myzg.省略/zuzhibu2010/article_view.asp?id=521&c_id=22.
  [2]建立和完善外出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问题研究.http://hbyc.省略/yczzb/view.asp?id=718.
  [3]关于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途径的实践与思考.http://www.jgjs.省略/Html/dcsk/100544510.html.
  
  作者简介:沙蓉,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管理学。

推荐访问:党组织 必要性 有效性 流动党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huishetuan/2019/0316/1605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