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大学生心理特点有哪些

【www.zhangdahai.com--党风廉正工作总结】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87-01      高等院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表现不同的心理障碍,近年来部分高校已有报道,笔者就我校学生近几年就诊人数统计,患心理疾病的约占总数就诊人数的20%做左右。大部分以头痛、头晕、多记忆力减退为主诉。经检查无身体器质性疾病,药物治疗欠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药物疗法,采取了以心理疏导为主,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统计了20例,现将其中的3例介绍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 男、20岁。大三学生,因头晕、失眠、多梦、食少乏力、记忆力差多次就诊。尤其临考试症状突出,用药效果差,影响学习,故本人就诊时,要切要切要求医生证明其不能考试。
  例2 男、21岁大四学生,有喘息性气管病史,思想负担重,平常格外小心,不能遇冷空气,不敢活动,甚至不敢大声说话。并多次就诊,精神不佳、乏力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
  例3 女、22岁毕业班学生,正上课时突然晕到,随即哭泣,当时检查,面容愁苦,闭目不语。心肺、血压均正常。同学反映,近日思想不愉快,追其原因是同学间有些矛盾。
  
  2 病因分析治疗
  
  2.1 病因分析:高等院校学生,正值青春期初、中期的年龄,正处于身心发育不平衡阶段,生理和心理正发生巨大变化,生理上逐渐成熟智力发展,学习内容增多加深,与他人的情感交往,意志人格等方面都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他们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还接触复杂的社会,身心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认识不成熟,适应社会和应变能力低。因此,一些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耐受度差,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上出现捆扰。既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又不愿意轻易敞开心扉。因而彷徨、焦虑,导致心理疾病。本文统计20例心理疾病因素有,新生入校后,由于刚离开家庭,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集体生活方式等不适应,而导致大脑调节功能失调,产生孤独、焦虑、恐惧等症,往届学生则因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不协调、面临毕业考试和就业问题,而出现神经衰弱、情绪低落、紧张、悲观、空虚等心理障碍。如例2,有有喘息性气管病史,怕将来不能胜任工作,思想负担较重,情绪低落。因而导致神经衰弱。例3则是因同学间闹矛盾,产生疑病心理,总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她,致使精神紧张,造成逆反心理。此外,还有考试前精神紧张,紧张性失眠,也是学生中常见的。例1,就是因为考前思想紧张,性格内向、孤僻,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同学耻笑,造成每次考试紧张、恐惧成绩不佳。
  2.2 根据当代高等院校的学生心理治疗特点,逐步由心理治疗向社会治疗的模式转变,在心理治疗上要视患者为社会成员,对身体出现的心理症状,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要分析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界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要利用这些关系中的有效因素,帮助患者改变现状,从而消除导致心理疾病的各种心理因素和行为障碍,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劳逸结合疏导,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心理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我们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安慰、引导、锻炼、辅助药物治疗。对因受挫折,因个人愿望未遂,而造成的情绪失控,焦虑不安或疑病者,给予安慰同情,引导其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自我调理情绪,消除多疑,逐步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对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而造成的心理疾病,诱导其敞开心胸,解除思想压力。对用脑过度而致的神经衰弱者,指导科学用脑,动静结合,劳逸兼顾,合理安排作息。另外动员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多接触社会接触人生,达到增强体质和对疾病创伤的耐受度,增强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对比较严重的失眠焦虑等,适当的配合药物治疗。
  总之,心理疾病治疗基本方法是,医生的语言是心理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使患者认识到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改变病理状态。
  
  3 预防
  
  如何预防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关键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高尚的社会情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身心教育,掌握生理心理卫生保健方法,提高适应性和应激能力。医务保健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对患者热情耐心,要从生理心理的状态、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考察患者的健康和疾病。要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心理治疗,能及时解除高等院校学生因心理不平衡,而致的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35
  [2] 雷万胜,陈羽,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5-157
  [3]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50
  
  作者单位:453100
  河南省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
  453100 河南省卫辉新乡医学院校医院2

推荐访问:心理疾病 高等院校 防治 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angfenglianzhenggongzuozongji/2019/0311/937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