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建筑设计院 侯马台骀庙建筑文化初探

【www.zhangdahai.com--法律论文】

  摘 要:本文从建筑和文化的视角出发,以侯马台骀庙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汾河流域特有的水祭祀建筑文化――台骀文化,研究其在祭祀建筑文化中的作用,以求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台骀庙;汾河;水祭祀;建筑文化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ilding and culture,Taitai’s culture as one of the culture of Water sacrifice,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Fen river basin.The role of Sacrifice to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ve been reserched,and Houma Taitai’s templ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us we ca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the regional culture corresponding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words:Taitai’s temple;Fen River;water sacrifice;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51-03
  
  
   1 前言
  古代社会中的祭祀文化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其中水祭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有句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成为“民族情结”融流的重要渠道,山西台骀文化从孕育到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而目前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祭祀台骀的庙宇――侯马台骀庙,在台骀文化祭祀类建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 台骀文化及其内涵
  2.1历史背景文化
  据《左传・绍公元年》记载,台骀是原始社会末期唐尧时期的人物,是金天氏少昊裔子昧的儿子,有学者认为他是古时洮水流域东夷族的一个部落首领。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帝用嘉之”的记载。他便是历史记载中早于大禹的中华治水第一人,因治水有功,当时的帝君将整个汾河流域封与台骀,其丰功伟绩享誉华夏,死后被后人尊为水神――台神。另外,据现代学者考证,台骀还有另外一种文化符号――张氏先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可以说,张姓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笔痕。
  2.2社会背景文化
  台骀治水有方使得汾河两岸的居民以此安民乐道,大大改善了社会自然条件,促进了农耕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受一方百姓敬仰。自晋平公以来,由于古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有一种敬畏心理,汾河流域的祭祀活动不断壮大,其祭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台骀锣鼓秉承晋国的古乐风格,稳健、优美、严肃、流畅,富有表现力。每年除大型社火外,平日还愿活动频繁,可见其往昔的盛况不凡。随着近代战乱的影响,不少庙宇被损毁,社会文化濒临绝迹。
  2.3地域背景文化
  侯马台骀庙所处的晋南地区与史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今天的华夏文明,晋国以来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台骀庙,最早晋国的首都新田就位于侯马市,据《重修台验庙碑记》所云:“汾发源于管滓,蜿蜒千余里而经吾邑。夹岸乡村以百数,而兹村独以台神为名。由此,在千里汾河流域以台神命名的村庄仅此一处。从诸多古籍记载推断,今侯马市西台神村和东台神村很可能是台神村历经千载区域发展分化的结果。其中侯马地区(曾为晋国都城“新田”的郊区)正处于汾河下游,是当时治理汾河重要的工程地段。
   3 台骀文化在汾河流域水祭祀建筑中的体现
  台骀文化是汾河流域特有的文化传承,其物质载体自然同其他水祭祀范畴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区域性特征。自晋文公开始提倡颂扬“台骀治水功绩”时起,开始在国都新田(今侯马)兴建台骀庙,规模宏大,并以此为源头不断在汾河流域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台骀庙曾建有6处,现存4处:经考察、考证,侯马台骀庙当属汾河流域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且最完整的一处祭祀汾神台骀的庙宇;太原所存两处均为东庄高茹出资创建;宁武之处据考1191-1201(金泰和年间)初建于定河村外马头山顶,1506-1521年迁至定河阳方两村的大庙坝处。从现存侯马台骀庙中的《台骀庙怀古十韵》和《重修台骀庙碑记》的描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台骀庙和台骀文化沧桑变迁的华彩篇章。特别是台骀庙作为张姓氏族祠堂,根族氛围浓重,也是发扬根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现在侯马台骀庙的为元、明、清时期重建和修建的,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代所建。其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总平面呈椭圆形,各单体布局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砖砌高墙环绕如城堡状,远望如汾河湾里的一艘扬帆欲航的古船,给人以活泼、神秘的的氛围。庙内建筑均为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7000余m2,丰富的建筑形态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繁荣的台骀祭祀文化。
  3.1选址规划
  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汾河滩地南侧,侯马属晋南盆地,处于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海拔高度在420―457m之间。自古地理条件优越,境内具有丘陵、谷地、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广阔,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旧时汾河水域丰富,常年有船摆渡,水陆交通极为发达,沿岸植被茂盛。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 将晋国都城迁至新田。可见侯马有着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
  3.1.1历史文化的体现
  台骀庙建筑群居于古翠岭之上,据明清《曲沃县志》的记载,古翠岭是古时翠金山的一处小丘陵,地势南略高于北。体现了古时祭祀的“高台情节”。经考古勘测,据此庙500m处有三处的夯土台基,被推断为古台骀神庙遗址区域,台基南面祭祀带集中环绕,如此集中的祭祀区左侧曾是晋景公宫殿,显然是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可见当时的台骀庙很可能已经被尊为晋国的社神来看待了。事实证明,现存台神庙与原古台神庙遗址近在咫尺,有一脉相承的正宗地位。
  3.1.2社会文化的体现
  台骀治水的功绩开拓了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使汾川两岸变为大片富土,曾被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姬侨推崇为“雨师”、“雨神”,以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改革。历史上曾被两次封号:公元936至944年(后晋天福年间),被追封为昌宁公(如宁武县定河村的台骀神祠,名为“昌宁公家庙”);宋代追谥为灵感元应公,赐号宣济元外郎。
  3.1.3地域文化的体现
  侯马的台骀庙最早建于晋平公时期,其中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台骀治水时期,今侯马一代水患极为严重,危急苍生,以开凿新河道疏通了汾河,根治了当时的水患,无疑是晋南地区百姓的救世主;第二,据《左传》记载,台骀死后曾被当地沈、姒、蓐、黄等小国祭祀。说明早在台骀死后已经开始在民间形成祭祀文化了,随着各部落的消亡,曾一度湮灭,直至晋文公得知台骀功绩,以祭祖的文化心理开始兴建台骀神祠。如今的台骀庙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以建筑文化的形式代代相传。
  3.2总体布局
  尽管整座庙宇为椭圆形的城墉护围,但建筑群整体布局形式基本还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模式分布有序。台骀庙的空间布局为合院式,主题院落平整,后院为缓坡,布局紧凑(现三处配殿无存)。建筑轴线的处理主要有一个实轴(主轴)和一个虚轴(次轴)两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以台王宝殿为主体建筑的主轴贯穿了整个庙宇的中心,布局对称。(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台王宝殿、祭祀台王的大献殿、倒座舞台、山门,随着各朝代尊奉主流的变化,台王宝殿和台王大献殿东西两侧产生了开间数对称而体量略异的次级神殿布置。
  清道光29年,在庙北端的坡势上增建了春秋楼(即关公楼),成为寺庙整体纵向空间的制高点,似乎与台神的主体性发生矛盾,然而有关学者认为,由于关羽神格地位的关系,可能是以其德、义、勇的最高等级微震于此,为保证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取两殿中心之延长线布局,说明它并没有宣兵夺主的意义,台王宝殿和娘娘殿间的道口上悬着”春秋楼“的牌 匾表现了儒家尊孔子的敬意,且视觉上达到了引导和空间延伸的效果。可以说,以关帝庙为主体的虚轴亦鉴于此,使得台骀庙整体布局依势北上,错落有致。由此,也体现了台骀文化发展至今包容各种文化的精神,将儒、释、道三教的崇拜有机而互不冲突地融为一体。
  3.3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台王殿始建于明崇祯八年间,即公元 1635年。乾隆21年,即公元1756年时进行一次大的重修。其主要构架属于明代遗构。平面形制与献殿相同,进深四椽,面阔三间,单檐硬山筒板瓦顶,脊饰为简洁砖雕花纹,正脊两端饰鸱吻。明间分为六株隔扇,两次间设直棂窗,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抬梁式五架梁,且梁架上粉饰素云,上设瓜柱承接,无托脚,当心间五架梁雕饰成月梁式,内柱柱头无铺作,柱身卷杀不明显,檐下斗拱为单�且体量小无昂,出檐短,正是体现了明代建筑构件的简化程度,远比唐、宋、金、元构件显得细弱,整体风格表现了一般民间祭祀庄重简朴的特征。殿内两旁有四十多个碑刻,大多是历代重修台验庙的碑记和一些文人学士的墨迹。如:朱彝尊的《台验庙怀古十韵》等。总体看来,整体空间与献殿构成了紧密的祭祀秩序。 警世大匾“能三不能”,金漆炫彩,熠熠生辉,赫然高悬于献殿前檐中央 ,对今人仍不失为一道难得的训勉碑,将台骀的文化精神流芳万世。
  
  
  
  
  
  
  
  
   4 结语
  侯马台骀庙作为市级保护单位,历经沧桑,近年来随着文管部门和各界重视,重塑台王金身,翻修东西献殿,重建文昌阁,恢复山门楼,补竣城墙堡若金汤,铁箍春秋楼以巩固,绿化内外、青砖铺地,旧貌新颜,前后呼应,其建筑布局疏朗,错落有致,凝重而不失新田文化之浑厚底蕴,含蓄而彰显晋国古都之旷世风骚。尽管如此,台骀庙作为一种古祭祀建筑,其建筑形制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探讨,以解读早期古祭祀建筑中特殊的文化意蕴,为当地地域文化乃至汾河流域的人居文化的研究成果注入新的能量和血液。
  参考文献:
  [1]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第六辑).1996.
  [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牛彩霞.治水第一人台骀.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8月/22日/第007版.
  [4] 李炳海.汾神台骀考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5] 左国保,李彦,张映莹.山西明代建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侯马 初探 建筑 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falvlunwen/2019/0320/2419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