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脑梗死脑电图检查】 脑梗死急性期

【www.zhangdahai.com--法律论文】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研究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脑电图(EEG)的特征性变化,及时了解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转变,以便指导临床用药,预测病情转归,判断预后情况。
  1 脑组织EEG 脑组织对完全缺血只能耐受5~10 min,之后将发生梗死。脑电图(EEG)可反映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梗死范围越大,部位越表浅,脑电图异常越明显,而基底节区及后循环梗死则EEG异常出现较晚,程度较轻。对于脑梗死,EEG阳性率与受检时间、病灶部位及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脑电图的阳性率与时间有相关性,发病后越早期,阳性率越高,这是由于脑卒中后脑电活动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大部分的背景活动局部电抑制和慢波的存在对病变有定位意义。慢波活动的程度代表脑部损伤的程度。如为前循环动脉闭塞早期脑电图显示在受累半球有明显的非常慢的δ活动或持续发放,夹杂有θ和α频率的波,也可有一过性尖波活动。急性期后患侧半球的δ和θ混合性慢波变的局限,界限变清。
  2 EEG结果与选择检查时间的关系? 发病早期因梗死灶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故EEG示基本波慢化,α波减弱等特征性改变;12 h~24 h后脑组织逐渐肿胀、软化,毛细血管内血流障碍;72 h后水肿加重,供血停止,病灶周围严重缺血、缺氧、组织坏死,脑机能进一步损害,EEG异常率更高,EEG呈弥漫性慢波活动或双侧明显不对称。2周~4周后,随着病情好转,侧枝循环建立,病灶周围组织供血得到改善,EEG异常率有显著下降,EEG示局部导联慢波消退,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因脑组织损害严重呈不可逆性,而致EEG呈局灶性或持久性慢波存在或懒波现象。
  3 CT检查结果与行检查时间关系? 发病3天内CT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可见脑梗死在发病48 h之内,脑组织尚无明显结构性改变;72 h之后检查CT阳性率高达97.1%,影象学显示组织结构明显占位性改变。可见发病72 h之后,梗死组织水肿加重,脑组织功能进一步受损,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相符,这也说明病理学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4 病灶大小与EEG的关系? EEG示局灶性θ波活动增强,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局部麻木感,或轻度功能受限;病灶直径>20 mm的EEG表现为多导联慢波或一侧慢波,重者呈弥漫性波活动,临床神经系统受累较重,功能明显受限,表现症状相对也较重。脑梗死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该疾病随病情发展、转归,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特征性改变,由CT、EEG检查结果分析可知EEG变化特点随病灶大小、病变所在的部位、所处深度、发病缓急、梗死类型、病程长短及脑底侧枝循环状态不同而异。EEG反映脑的机能状态,其特征改变反映脑组织复原或恶化程度,由于脑电活动在相邻的大脑皮层间互相影响,致使对有些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低和定位不准,又由于脑电活动的扩展导致EEG异常改变较实际病灶大;而CT反映脑组织结构的状态,其定性、定位准确率高。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对患者进行EEG和CT检查,观察其特征性改变,及时了解组织结构和脑功能的不同转变,这对指导临床用药、预测病情转归、判断预后情况等有着重要意义。
  5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
   脑缺血急性期EEG是较敏感的指标,国内报道急性脑梗死的EEG异常率为74%~96.5%。一般脑缺血24 h内CT检查只有半数病人为阳性,而EEG对皮质缺血敏感。脑电活动在血流阻断30 s内即可出现α波波幅降低,在BEAM上则可显示α功率在左右半球不对称,缺血侧呈低功率表现。急性脑梗死的EEG变化是以局限性或广泛伴局限性改变为主,并以中、重度异常明显。虽然局灶的EEG慢波对缺血性卒中是非特异性的,却提示皮质功能损害的存在和定位。在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之前,尤其是皮质梗塞或静区梗塞,EEG则可能早期提示病变部位,有定侧定位的诊断价值。正常范围EEG的CT检查,病变深者EEG改变不显著,范围大者EEG呈广泛性异常,病灶小者可正常;散在的皮质下血管损害,如腔隙梗死,通常没有脑电的改变。当然大部分早期CT阴性的病人最终要出现异常改变,说明二者分别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认识脑缺血,可相互补充。
   BEAM技术能否改善EEG对脑缺血的敏感性尚未被确认,至少常常是敏感性要比视觉观测有所增强。Nuwer等认为δ和α频带功率对判定皮质缺血区最有帮助。而θ频带对定位往往困难,θ功率值在损伤区域可以增高或者是降低,它总是随着δ或α功率值变化。一般脑皮质缺血记录到的最早变化是脑电活动的降低,对轻微脑缺血最敏感的是快活动(α与β波),而多形δ波的出现则提示较严重的缺血。当EEG局限性改变不明显时,可在BEAM上做进一步确定。EEG与BEAM结合应用增加了常规EEG 的信息,并且EEG电子计算机的分析检测将是未来研究中非常有希望的技术手段。综上所述,EEG在评价急性脑缺血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发病早期或CT阴性的病例,EEG可早期发现异常,并可提供定位定侧或普遍性异常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波,陈映雪,黄保元.10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EEG与CT对比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4,3(3):183.
  [2]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3.
  [3]陈芷若 脑卒中的脑电图诊断标准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1995(03)

推荐访问:脑电图 检查 急性期 脑梗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falvlunwen/2019/0327/3857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