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壶”】供春壶

【www.zhangdahai.com--班组建设】

  摘 要:“供春壶”以外形似银杏树瘿状而得名,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关键词:“供春壶”;魅力;创新
  1 前言
  
   在紫砂界,只要提起“供春壶”全都知道,是供春把紫砂从日用功能的范畴带进了艺术的殿堂,“供春壶”(见图1)是后世紫砂艺人顶礼膜拜的神品,也是代代有人临仿的经典。
  
  2 “供春壶”的创作起源
  
   据史料《阳羡茗壶系》记载:学使吴颐山早年为求读书清净,带着一青衣(童子)来到了宜兴湖滏山区的金砂寺中就读,这童子就是供春,供春在服侍吴颐山生活的空闲之时看到寺中老和尚学习陶工之法,“博其细土,捏筑为胎,制成茶壶”,于是偷偷地学习老僧的技艺,可他并没有去生搬硬套,而是敢于大胆创新,看到寺后山上一棵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许多树瘿像一个个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人,他就模仿着用手捏了一壶型,因没有工具,用茶匙掏空壶身,然后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壶把,用手指按平壶的表面,并留下了许多指印,烧成后与众不同、自然朴雅,透出一股灵秀之气。连老僧与吴颐山看了都赞不绝口,这就是被人尊为壶中之首的“供春壶”,也由于吴颐山的看重以及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供春从此就出了名。这段记叙也使供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留有姓名的紫砂艺人,尽管这个名字后世多有猜疑,但并不妨碍供春(或龚春)在紫砂艺术史上作为开山鼻祖的地位,是他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现象浓缩,提炼到紫砂壶和造型设计之中,首开了紫砂壶集日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先河。供春无意有意之间的这一石破天惊的创造,从此把紫砂茶具带进了艺术的殿堂。关心“供春壶”的人,不禁会问,这第一件带有自然派艺术色彩的“供春壶”究竟有多少神秘呢?
  
  
  3 “供春壶”的魅力
  
   “供春壶”面世以后,它的艺术魅力受到文人雅士推崇,不少文人赞美“供春壶”:栗色阁阁,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把这段文字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供春壶”色泽如深秋采摘的板栗,紫中带有红褐色,深沉醇和,壶体胎薄身轻,可看起来却像古代的金属器皿那样的厚重,造型端庄雅致、构思新颖精巧,显露着超凡的神韵和气质。
   清代文人吴梅鼎也是一位紫砂的痴迷者,著有一篇脍炙人口的《阳羡茗壶赋》,其中赞美“供春壶”的一节是这样写的:“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4 创新是对“供春壶”最好的继承
  
   “供春壶”在明代的面世昭示着后辈紫砂人,紫砂艺术从开始的第一天起,“创新”就永远是它的活力和生命,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当代,艺术的创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需求。那么,我们这一代新的紫砂艺人如何做好创作这个题目呢?怀着对“供春壶”的崇敬,谈谈“宝玉供春壶”的创新之处。
   “供春壶”是经典作品,但后世人一味地临摹只会把供春僵化,我们应从发扬的角度,在保留它精神和内涵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气息和我们对紫砂艺术的领悟。在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了“供春壶”的原作品后,创作了一组“宝玉供春壶”。
   首先,在形制上要有供春壶的基本“味道”,但又要有新的面貌。在“供春壶”原作品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壶把,以提梁来替代拗把,增加壶的空间美感,提梁把有规则形、自由形,但一切都以供春“壶身”象形为基础来舒展、变化。
   其次,在壶钮上加强变化,以自然界中的自然之物与“供春壶”相配,增加了“供春壶”的审美情趣。
   其三,为“供春壶”配上二只杯与一只茶盘,增加了“供春壶”的内容,也为品茗者欣赏到“供春杯”、“供春盘”的乐趣。在创新的同时牢牢把握“供春壶”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始终把“供春壶”的精神保留在作品中。
  
  5 感悟
  
   通过对“紫砂鼻祖供春”的领悟与再创作,笔者深深体会到:传统工艺既要继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又要敢于创新,力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能代代相传,弘扬光大。

推荐访问:供春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banzujianshe/2019/0319/224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