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28例病因分析_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ppt

【www.zhangdahai.com--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主要病因,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3年来收治的22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因素85例(37.2%),母乳性黄疸66例(29.2%),感染因素36例(15.8%),血液系统因素30例(�13.5%),不明病因11例(4.30%)。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管理,改进分娩措施,合理应用药物,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24-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占住院新生儿的30%~5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多样,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将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性脑病,可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现将我院2006年6月~2009年7月新生儿病房228例住院患儿病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8例患儿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35例,女93例;年龄4000g者12例;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48~584μmol/L,平均258μmol/L,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黄疸出现时间日龄7d 31例。临床表现均有明显皮肤巩膜黄染,有58例患儿有吃奶少,反应稍差,嗜睡或烦躁不安,其余患儿反应及吃奶良好。
  
  1.2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umol/L;②足月儿>220.6umol/L,早产儿>255umol/L;③血清直接胆红素>34umol/L;④血胆红素每日上升>85u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W或进行性加重。
  
  1.3 检查方法:患儿入院后即检测血常规、尿粪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ABO及Rh血型鉴定、TORCH血清学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G6PD定量测定,血培养、胸片,部分行头颅CT、肝胆B超等检查。监测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值,微量元素检测。
  
  1.4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针对病因给予双面蓝光治疗,母乳性黄疸予以停止母乳喂养,并辅以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茵栀黄注射液等)、ABO溶血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注意保暖,保证热量供应,纠正低氧、酸中毒、低血糖,抗感染等治疗。补充核黄素,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或白蛋白的药物。
  
  2 病因分析及转归
  
  2.1 病因分析:根据22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历档案对病因做回顾性统计分析。围产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或胎儿窘迫、剖宫产、使用催产素引产、妊娠并发症、头颅血肿、早产、阴道助产及胎膜早破;感染因素包括脐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肠炎、败血症、新生儿脓疱疹和TORCH感染;溶血病包括ABO血型不合溶血、Rh血型不合溶血和G-6PD酶缺陷病;母乳性黄疸包括迟发型、早发型和不明原因者;其他原因包括新生儿硬肿症、咽下综合征、低体重儿、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胎粪吸入综合征。
  ①围产因素85例(37.2%),其中剖宫产64例,产钳助产3例,臀位助产4例,催产素引产12例;体重500μmol/L,转入外院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病,黄疸与很多因素有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酸中毒、败血症、颅内出血等诸多因素有关,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差异;如不同地区、民族、环境、低出生体重儿,男性,母乳喂养、受孕时使用避孕药、孕期健康状况、分娩时的各种异常因素,均对血清胆红素有影响,大量资料证实围生因素(如产伤、休克、缺氧、低温、酸碱紊乱)占高胆红素血症的35.7%~56.8%。本组病例围产性因素最高,占37.2%,包括母亲和胎儿两方面的各种因素,当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慢性心脏病、肾脏病、贫血等,新生儿可因缺氧而致红细胞增多或影响肝酶活力而致高胆红素血症。围生期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导致的缺氧酸中毒抑制了肝酶的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窒息后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潴留、呕吐、腹胀、便秘等均可加重黄疸的程度。产钳助产、胎头吸引、臀位助产也可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性。在感染已被逐渐控制的今天,围产因素已逐渐突出,成为首位重要因素,其原因可能为多方面的,而不容忽视的是剖宫产率的增加,国内学者发现剖宫产组高胆发生率为39.6%,非剖宫产组高胆发生率为22.8%,近年来,我院推广无痛分娩,麻醉药也可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血循环中,影响新生儿肠蠕动能力,抑制胎便排出而使得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低锌、镁缺乏也可使血胆红素升高。[1]其次为母乳性黄疸占(29.2%),自2005年我院创建爱婴医院来,开展母婴同室,大力提倡母乳喂养,随着母乳喂养率的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目前认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生后早期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吸收增加。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由于初乳中β2葡萄糖醛酸酐酶(β-GD)含量高及活性强,可水解结合胆红素(CB)成未结合胆红素(UCB),UCB极易通过肠黏膜吸入血。而导致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1][4]。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赖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排除其他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亦可进行试验性诊断,对怀疑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监测血清胆红素,若超过205.2~256.5μmol/L者,可试停母乳改喂配方奶3~5d后,黄疸消退,胆红素降低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为母乳性黄疸[1]。感染也是导致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占14.8%)其发生机制是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又可抑制肝酶活力,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也可由于肝脏排泄功能障碍而致胆汁淤积。近3年来,感染所致的新生儿黄疸比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我院对感染高危儿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有关。另外随着孕妇接触狗、猫的机会增多,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增加,从而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大。血液因素致黄疸30例,占13.3%,主要是由于G6PD缺乏是和新生儿ABO溶血引起,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至的溶血症。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可能属于:生理性黄疸;及试验室不能诊断的黄疸。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在新生儿期若不能及时诊治,将导致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低下,故找不到其他明确病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应警惕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可能。因此在临床中我们要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发生率,要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管理,预防各种高危因素发生,防止早产、难产及防治孕期感染,降低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合理应用药物,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高危因素,即使未达到高胆红素程度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干预,以降低高胆红素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率。
  

推荐访问:胆红素 新生儿 病因 血症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gerenduizhaojianchacailiao/2019/0311/86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