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新型识字教学

【www.zhangdahai.com--活动方案】

上海市实验学校编写的语文教材与计算机教学密切结合,引入双拼汉字输入方法,把认字、学拼音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A"后就要在计算机键盘上找到它的位置,当学生在键盘击"A"键后,屏幕上显示汉字"阿"(一码字),计算机发出该字的读音,随后发出含有该字组成的词语的句子的读音,让学生从中了解了该字的含义。一节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字母,还学会汉字输入,并能认字和读句。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是多少年来教改企求达到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梦想成真是由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语文教学,它提供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识字量,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有效的多媒体识字教学使神话变成了事实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月后能认1000个汉字。进校一个半月的学生能在电脑中输入600多个汉字,"写"96句话。进校时只认64个字的学生,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训练,能认720个字。有人认为这是神话!不,这是事实。

  上海市实验学校自1991年利用电脑辅助学习汉字以来,学生的识字量逐年提高。1997年多媒体技术介入识字教学后,学生进校两个半月的平均识字量已达990个,1998年竟达到1240个。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小学生用电脑输汉字速度达20个字/分钟,最高达到42个字/分钟。有些进校时就认1000个字的学生,已能在电脑中"写"童话故事,尽管他们还不会用笔写这些字。许多学生能流畅地读《365夜》故事。

  也有人认为进上海市实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神童"。其实不然。1995年将这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推广到对学生入学不加选择的广东碧桂园学校(私立学校),学生能在入学后的三个月中平均认700~800个汉字。1996年上海浦东明珠小学引进了这种教学方法,平均识字量与上海市实验学校持平,达990个汉字。1998年又将该识字教学推广到河南信阳实验小学,学生学习汉字,运用汉字的效果达到了教材要求的各项指标。江苏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新世纪学校、云南昆明春城小学的教学反馈都是令人满意的。

  二、电脑是识字的好帮手

  1991年开始,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语文教材中识字教学引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扶良文教授发明的"智能双拼编码",改变了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内边学双拼输入法,边学1000个汉字。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学生平均识字量逐年提高。

  其中除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等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几年来电脑的迅速发展。

  教学中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其理论早在60年代就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证明了。他提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此外,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而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正能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

  三、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

  (一)认为应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

  许多人认为中国儿童少年阅读起步迟是汉字挡路。若不加分析,从表面上看,汉字确实音、形不一,很难自学,而且许多字笔画繁复,若学字速度加快,还怕产生错别字。于是让入学儿童先学汉语拼音,验收过关后才能教学汉字。其实,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因为一个学生拼音文章读得再流利,最后还是要转到读汉字文章的。"汉语拼音"在教学汉字中起"拐棍"作用,在学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汉字是比较好的方法。

  (二)认为应先学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哪些字是容易学的,哪些字是难学的,历来有分歧。有人认为笔画少的、字形简单的字容易学,应先学,因此,许多教材中大多数是先学:人、口、手;
上、中、下;
大、孝多、少......然后再学字形复杂的字。一般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但实践证明:"天、夫""大、太""石、右"等字学习时容易混淆,而"魔""鼻""脚""嘴"等字,笔画虽多,却一学就会,且不易混淆。究其原因,复杂的汉字能帮助记忆的特征也多,就像人的脸一样,特征多的人不容易被忘记。

  (三)认为应从"看图识字"开始学汉字

  有些教材在小学生初学汉字时,在所学的字上都配相应的图,认为学汉字应该从"看图"开始,不让学生产生汉字难学的情绪。汉字是象形文字,为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字在初学时可以介绍它的演变过程。但是,不要让学生对图产生依赖心理,否则,一旦字和图分开,许多字就不认识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方块图形的特点。可以说,每个汉字本身就是一幅图,加上汉字组字有一定规律,能促进联想,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大可不必因难学而配以太多的图。

  汉字是一种易学的科学的智能型的国际性优秀文字。在日本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一年来连假名都记不住的智障儿童,居然毫不费力地记住了所学的汉字;
重度的智障儿童拼命地学假名,还是记不住,但每天学一个汉字,却几乎都能记住,不仅如此,由于学了汉字,连带地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最后连假名也记住了。

  (四)认为应先学"四会字"

  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一开始学汉字就要求"四会",即会读、会理解字义、会写、会用。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要求小学生会读字后即会默写和运用,那学习的量一定不会很大。但汉字若没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是不能阅读文章的,因此就会出现学了几年,学生还不能读浅近读物的现象。这无论是从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

  学习汉字得分散难点,先学"二会"字,只要学生会读会理解字意即可,不急于要求写和用。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
这样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由于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小生字回生率。到学"四会"字时,教学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字形的记忆和书写上,对巩固汉字是很有效的。

  (五)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这是我们多年实验教学中发现的规律。相比之下,一年级学生的记忆力最好。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力越来越减退。早在1975年前就有人证明"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岁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学尽可能多的汉字,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记忆负担过重。但目前的一些教材中,在记忆能力达巅峰的一年级才只让学生学不到200个汉字,在记忆能力逐渐减退时却反而逐年级增加识字量,可以说,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有时是因为我们不按教学规律办事的结果。

  (六)认为在一年级"集中识字"增加识字量就能"提前阅读"

  为解决小学生提前阅读问题,识字教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推广面最广的"集中识字",以学一个字带出一串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识了大量字。但为什么识了1000个汉字的小学生还是不能提前阅读呢?这就要从"先让学生认哪些字"中找原因。学了"青"字后,加不同的偏旁能顺带学"清""请""静""情"等字。从字数上来看,是增加了好多,而且学起来也并不费力,但这些形近字不是高频度字,它们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句和段,即使学了1000个汉字,也不一定能读短文。其实,汉字中的高频度字是非常集中的,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曾对此作过统计。

  实践证明:当一年级学生认识了第一、第二频度总共1000个左右的汉字时,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已基本上没有大的障碍了。

  四、有效的"电脑双拼识字法"

  (一)引进"双拼"编码,运用电脑识汉字

  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其中多媒体识字教材改变了以往先教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方法,引进了"良文双拼"输入法,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识字方法--电脑双拼识字法。这是一种新的自然识字法,它只用26个字母,就能拼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全部音节。每个字的声、韵母只需用两个字母就能正确拼出,它符合汉语固有的声韵双拼规律,具有简洁、易记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使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图像、文字、声音的有效结合,能使学生在一个半月之内轻松愉快地掌握26个双拼字母和识记653个汉字。

  学习了双拼字母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认识了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开始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短文、儿歌;
在愉快的心境中整体地认识一批常用汉字,可以使学生汉字的学习和汉语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同步进行。

  教材中先学的1000个"二会"字是"良文双拼"中的一码字(击一键就能出现的汉字)、二码字和二码词(只需击每个字的声位字母就能出现的词语)。所谓一码字、二码字一栏中的字序、词序,都是按照字词的使用频度高低安排的。

  以往的经验认为:中国的方块字要用手一个一个地去写,那么只能先学笔画少的字,再学笔画多的字。但有了电脑,情况就不同了,笔画再多的字,同样只需击两键就能出现一个字或一个词语。

  汉语拼音是常用的辅助识字工具,因此,学习了双拼字母后,开始将双拼转换成汉语拼音。由于汉语拼音的声韵母的读音,每个字母的写法和拼读音节的技巧在双拼字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为学习汉语拼音打下了基础。在转换过程中,单韵母和声母的转换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们几乎是同一个字母,复韵母部分则需教师指导,运用多媒体软件,使学生建立概念。

  从"先学拼音再认汉字"与"学双拼同时认字再转汉语拼音"两种学习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电脑双拼识字法"的学习效果较好。

  从"良文双拼"与"全拼"输入速度比较中可以看出,"良文双拼"是省时高效的输入法。

  如果你一时忘了韵母的代码,也不要着急,"良文双拼"与"全拼"是兼容的。

  (二)大量识字、提前读写

  儿童只有在他的记忆中积存起一定数量的汉字,才有可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才有可能把他的心理活动物化为物质的现实的东西,读出声音来,讲出话来,或写出字、词、句、篇来。

  认识了大量的"二会"字以后,教材安排了各种阅读内容,有猜谜语、顺口溜、学儿歌、绕口令、科技短文、古诗等,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掌握的字,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发散性无意识记来达到"大量识字,提前阅读"的目的,使学习汉字不再显得枯燥无味。

  上海市实验学校编写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本,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篇幅也比较灵活,少则两句,多则1558字,不仅知识容量比课内教材大得多,而且每读一篇所接触文字的机会要比读一篇课内教材多四五倍。

  学生识了1000个"二会"字,虽然不会写,但是能在电脑上"写"出来,这就解决了一年级学生识字(四会字)不多,无法读写文章的难题。提早并加速了读写训练,也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在一年级下就能在电脑中创作童话,在教师指导下打印出来,全班的创作集中在一起就是一本充满童趣、充满成就感的《童话集》。

  有人担心,大量识字,提前读写,对初入学的孩子来说,大脑能承受得了吗?从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就可以看出4岁的儿童大脑的成熟度已达到了50%,8岁儿童则已达到80%。可见,我们以前对小学生的认识是不足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水平能承受"大量识字,提前读写"的学习任务。

  五、有多媒体技术介入的新型识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开放化

  在实践中教师感到变化最大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渐明确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观念变了,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式就能自觉主动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同时也改进了教学的方法,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为高新技术与教育结合所产生的令人难以估量的效果而感到无比兴奋。在教改实践中,教师不满足一课一个相对独立的课件,急待设计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需要的速度和方式学习的教学软件--《电子学本》。

  (一)《电子学本》的诞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几千年来,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当年的许多幻想如今已成事实,只有"因材施教"却还是难解之题。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人较少,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说教与指点。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人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去,"一对几"的教学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一对几十"甚至"几百"的班级授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弊病也随之显现,但又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办法。多媒体技术的问世,为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实现"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有人认为,电子课本只适合较高年龄段学生学习,只有他们才懂得要学什么,怎么操作。其实如果从孩子开始学习时就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效果会更好。邓小平同志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不无道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盲打字母速度比高年级快,输入汉字也比高年级快。有不懂的问题经教师一指点就学会了,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复杂。学生哪个字母读不准,哪个字忘了它的读音,一按鼠标就可以得到帮助。由于人的智力有差异,理解、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了解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但一个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能照顾中间,兼顾两头,于是就出现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对理解力强的学生来讲,是对智力的浪费;
对理解力差、困难较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掉队现象。《电子学本》是"机器教师",任何人任何时候请教它,都能不厌其烦地准确地满足需要。在电脑上学习,能因人而异地请教各种问题,直到弄懂为止。一些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超前学,也可以学其他内容,充分发展他的特长。《电子学本》能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可以说,电子课本的诞生可使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得以实现。

  (二)《电子学本》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多少年来,改革者想方设法要破"三中心"的传统模式,但"立"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学习只用教科书,那么学生围着教师在课堂里"齐步走"的学习模式就难以彻底改掉。传统的教科书内的知识和信息多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对抽象的文字作理性思考,若想弄懂不理解之处,就要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往往是很低的,年龄越孝知识背景越少的学生则效率更低。然而,《电子学本》的诞生,给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带来了福音。因为《电子学本》中知识间的联接是非线性的,符合学生思维的组合方式。当学生想学习某个字时,不仅可以马上找出有关这个字的读音、笔顺,还可以根据要求读出每个笔画的名称,以及它能与哪个字组词。当你对课文中"嫁接"一词不理解时,用鼠标一点这个词,有关"嫁接"的方法和过程就会以图像形式一一展示在你面前,这比从字典里查出"嫁接"一词词义要丰富、形象得多。其检索速度之快,记忆效果之佳是任何其他方式无法相比的。这种"各取所需"的学习方式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日程,安排感兴趣的学习课目;
即使在同一教室里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却可以不同并互不干扰。

  集教师、课堂和书本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学本》,是一种"公共资源",一旦上网,利用它进行学习的学生就会不计其数了。就能够形成"处处是课堂,人人有教师"的局面,开放学习也就成为可能。

  (三)《电子学本》的诞生使学生自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教改一直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目标,但任凭师生怎么努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难达到预想的要求。因为,传统的教科书的语言,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一旦理解了就要学新的知识了),没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内容又要记住,于是只能求助于死记硬背。因此,花在记忆上的时间多于思考,背出的东西也不一定理解,这种学习方法等于是用别人的头脑在思考,学习的效果是很差的。特别是对缺乏知识背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辅助读物作支撑。全拼音的读物虽然能给人帮助,但它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因为不是每个字都需帮助的。读到不知其义的字,就得放下书来(自学能力的一种),查到后,其解释又有多种,还得"根据上下文意思"择义,等一切完成,读书的兴趣索然。若读物多处需要如此,有谁还有勇气继续往下读呢?试想,一个小学生当他跨入神往的学校大门后,迎来的却是一个紧接一个的"拦路虎",犹如一垛垛的高墙,能逾越的有多少人,而碰壁甚至退缩的又有多少人?看来传统的印刷课本是有较大弊端的。若用《电子学本》学习,学到的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因为《电子学本》中的知识结构是非线性的,它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快速便捷,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

  "能积极、主动、部分地在学生自己的控制下学习"称为"自学",教师不用多考虑怎么讲得让学生懂,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己学懂。尤其重要的是:会找不懂之处自学。《电子学本》能够把支配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为可能。而且,《电子学本》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电子学本》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教师给学生补课是常事,学生中途插班、病假、事假也属难免,以前教师、家长最担心这类事的出现,然而现在有了《电子学本》,这些麻烦事就解决了。这位"教师"永远与学生同行,随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那么是否今后的教学就不再需要教师了,或者说教师的功能减退、地位下降了?不然!使用《电子学本》后,学生理解课文所需时间少了,教师可用更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讨论,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未来社会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上下工夫。在计算机前工作久了,人的情绪会有变化,可能出现急躁、焦虑的心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编写出适用于学生的《电子学本》,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充分接触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其中无法量化的师生之情永远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多媒体《电子学本》实现学习开放化

  1997年6月上海市实验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学校的计算机也开始升级,装上声卡、光驱等设备。同年7月,上海市实验学校成立了实验推广部,并接受了国家级课题"21世纪中、孝幼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中的子课题"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任务,从此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为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计算机搬进教室与电视机相配合,实施多种媒体的教学实验。实验推广部的教材编写者与程序设计员根据教学需要编制了各种教师用的《电子课件》和学生用的《电子学本》。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家庭,使教和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抽象之词比划不清而痛苦;
学生不再为复习时无人辅导而苦恼,家长陪读现象大大减少。运用多媒体软件辅助识字,学生识字数超过了教师所教的字数,"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成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近年来,上海市实验学校实验推广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已将一年级语文配套的《电子课件》和《电子学本》编制完成,经过边使用、边研讨、边修改,软件日臻成熟。

  1998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陆续正式出版由上海市实验学校自编的语文实验教材。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学校教材要反映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研究、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机构。1950年建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教社不仅先后研究、编写、出版了九套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中小学教材,也陆续研究、编写、出版了一批供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选用的试验教材、实验教材。人教版教材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即以教科书为核心,配以各种视听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市实验学校语文实验教材,表示人教社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学教改研究与实验,尤其是支持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与实验,支持中小学教材建设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希望这套实验教材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推荐访问:识字 多媒体技术 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odongfangan/2021/0211/117346.html

  • 相关内容
  • 02-11 有效地学习生字词

    我们都很清楚,低年级的教学是以拼音字词教学为主,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觉得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是培养

  • 02-11 小学识字教学心得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

  • 02-11 “诱思探究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尝试

    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对儿童来说,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

  • 02-11 识用结合,增强识字与生活联系

    今年8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召开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会,感受颇深。回来之后认真

  • 02-11 开放识字,多认少写,把握规律

    在我国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