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两会心得体会:读姜伯驹等专家两会“提案”有感

【www.zhangdahai.com--争先创优】

初来乍到!各网友多多关照!
看了姜老“提案”一文,深感不安和失望。教授、院士与普通一线教师的眼光不同吧!我做为一名新课程的一线实施者(正在教华师版七年级),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海含。

1.教授、院士、专家是课程的规划者而不是实施者,私下里怀疑,他们自己有没有详细地系统地看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是不是象我们部分一线教师一样每一页的看、每一题地做?而且还通过考试评价学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要拿到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有没有自己先参加过教育部的相关培训?是否也象下面的另一部分老师一样,培训时,逛街找老朋友聊天去了。看看下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的“过于”两个字,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做得是“过于”了,应该要改革,如果这些目标能实现的话,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就能真正做一些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不知院士们教过中学数学没有?怎么会有“数学新课标”是“方向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关于“学生负担过重”、“题海战术”等问题已经是长期存在的了,我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知道,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些弊病,本来我们一线教师认为“学什么就考什么”,可事实上呢!现实变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为分数而教了,学生也只为分数而学,分数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这四个字,那些数学家们把重心放在了“数学”上,学校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场所,我们教师一直都是在 “教书”而不“育人”,现状就是这样的......这些问题不应该改吗? 院士们怎么把这些问题也变成了新课程带来的呢?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到了数学?怎么评价?是不是现在的那张试卷得了100分,就说明数学学好了吗?,如果再过20年仍拿那张试卷来考,他还能是100分吗?这个时候我们又怎么评价他学的数学呢? 都说新教材"降低了数学水平,对理解数学没有多大作用",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吧!从我正在用和用过的两本华师版来看个人觉得并没有降低.什么样的数学是有水平的和没有水平的?这个标准怎么定?我想要出一套题来考倒老师和学生也不难,就说没数学水平了吗? 数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我以为在过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上看,强调的是数学知识学习,尽管声称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外在形态进入到了教学活动,包括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部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常常是被动地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一类教学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以使学生快速积聚知识,但是,因为把“学”与“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整个的学习历史考察,这种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智慧。现在的新教材从我使用的情况看,是对这一类学习情景的描述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部形态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这一类教学,学生不再是冷漠的看客,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体,过去由老师讲述强塞给他的知识,现在,由他自己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而获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创造过程,他品尝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果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类教学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具体存在,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对于课程改革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去推动,而不是抱怨,有问题才会改,改了当然也会有问题,就是要在不断的改才会有进步....

3.“家长找老师补课,补旧教材….”“高三一年都是题海战术…..”这话真不敢相信是从一个院士口中说出的,这些问题怎么会和新课程联系上?没进行新课程以前就不补课了吗?不搞题海战术了吗?全国都在“补”和“题海”吧!那时候补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数学专家们不要坐在研究院、办公室里搞课改、找问题,应该下到最基层来调查、看一看,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说怪话,多提建议;
不要逃避,勇于实践;
扎根课堂,积极创新。

4.关于“新课改使数学没了体系,没了逻辑,顺序乱了.....”

我例两个例子来谈谈个人看法:

如“点、线、面、体”,老教材先学“点、线、面”然且学“体”,而新教材先学一点“体”然后才学“点、线、面”,顺序是与原来的不同了,新教材之所以这样调整我认为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小孩出生后第一次张开眼睛应该看到的首先是有大有小的几何体,而不是“点、线、面”....

再如“直线”与“线段”概念,老教材是把“直线”作为原始概念不加定义,然后在“直
线”的基础上定义了“线段”,而新教材是把“线段”作为原始概念,试想想哪一个作为原始概念更合理些,学生更能理解些,我赞成后者,因为学生并不是最先认识无边无际的“直线”...

. 我们一线教师有太多的例子能说明现在很多孩子的思维并不象我们数学家、老师一样,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就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人给学生挖的陷阱, 老师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细分析这句话,无论“鱼”也好,“渔”也好,都是老师“授”给学生的,而没有孩子自己独特的思维。

难道老教材的体系和逻辑顺序我们就不能怀疑吗?它压制了很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我觉得对新教材的态度更多的是去想它为什么要这样去改?而不是一看见和以前的有所不同就采用否定的态度,再就是我们应该去看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改革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督导评价工作,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改革最终取得实效。新课程不是“万金油”,新课程也“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来应对新课程下学习方式革新,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 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新课程

不逃避,不退避三舍。新课程全面推行在即,作为一线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逃避不是好选择。不抵制,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课程应该有她值得称道的地方,或许还有不足有待完善,但她至少是建立在对原来课程框架的改进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屏除成见,敢于应用新的教学内容,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主动了解新课程。很多时候,偏见与畏惧情绪来自于不了解。走近新课程,认识她,了解她,参与她,推行她,您就会慢慢喜欢她…………………………….

二、 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新课程

从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课程结构,从课程内容到教学过程再到课程与教学评价,新课程都提出了崭新的理念。系统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形成对新课程的整体认识,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会有指导作用……..

三、 以踏实的态度实施新课程

更新教育理念,武装思想头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自己紧跟教育前进的步伐,才会有更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领会课标精神,渗透课堂教学。从《纲要》到《课程方案》,再到各科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的规定与解释,应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直接依据。学习课标,领会精神,转变教学方式,才能自由应对课堂教学秩序中的新情况………………………..

唉!!!有很多话要说、还有很多的例子要举,不过说了也没有用。长期以来我们已被数学专家们指东就往东,指西就往西,“指挥棒”左右我们的教学,都习惯了,就讲到这里吧!!!

 

推荐访问:两会 心得体会 提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zhengxianchuangyou/2021/0227/14745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