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www.zhangdahai.com--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专业认同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有及其显著的差异(p<0.001)。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专业认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WBS)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由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部分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关键性的指标[1]。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长、学习任务的加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及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对于我们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并依此制定和实施有效措施有重要意义。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自我国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进入大学之后不能自由调换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在某些高校即使准许大学生调换专业,也设置了很苛刻的条件。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专业认同对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专业认同的角度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能够进一步丰富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引起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大学生调换专业需求的重视。
  2.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济南市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个别施测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18人,女生92人;文科126人,理科84人;大一20人,大二39人,大三119人,大四32人;重点高校59人,普通高校151人;82人来自城镇,128人来自农村。
  2.2 研究工具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量表。该量表是由齐丙春、李志等[3]编制,共34个题项,分为5个维度,即认知度维度、匹配度维度、美誉度维度、喜好度维度和投入度维度。五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都在0.93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是由吉楠、李幼穗等[4]编制,共41个题项,分为8个维度,即自我满意维度、消极情绪维度、生活满意维度、社会性行为维度、精力维度、积极情绪维度、人际关系维度和家庭满意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方式。各因素的同质信度都在0.94以上,重测信度在0.73~0.82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
  3.结果
  3.1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
  3.1.1 专业认同的总体特征
  分析210名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分及其五个维度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M=2.65,总体上处于中等(M=3)偏下水平,在四个维度上也分别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维度平均分高低排列依次为:喜好度>投入度>匹配度>美誉度>认知度。其中,平均值最高的是喜好度,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最低的是认知度,说明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了解程度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3.1.2 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
  分析210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八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平均分M=2.36,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其八个维度上除消极情绪外都处于中等偏下下的水平。其中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社会性行为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生活现状还算良好,但较缺乏同学间互助的主动性。可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不理想。
  3.2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3.2.1 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男女在专业认同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专业认同中,女生在认知度和投入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其他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中男生和女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城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在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总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社会性行为、精力两个维度上城镇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p<0.05),在家庭满意维度上,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p<0.05),见表4。
  3.2.3 其他类型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经过t检验、方差分析后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文理科、学校层次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表6。
  3.3 高、低专业认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
  将210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总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然后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专业认同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为低专业认同组。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差异显著(p<0.01)。也就是说,相对专业认同较低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认同较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见表7。
  3.4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将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8。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自我满意维度、积极情绪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其他维度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3.5 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探究专业认同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见表9。
  在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中,认知度、匹配度、美誉度、喜好度和投入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是8.4%、18.9%、15%、2.9%和13.4%。
  4、建议
  根据本研究得知,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和态度越积极,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相匹配,则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心理素质和健康就会有所提升。同时,专业认同度对专管幸福感的良好预测作用也向我们表明,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上应该着重注视和改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健全大学生调换专业的机制,只有从制度上肯定并准许在校大学生调换专业才能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而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则是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基础。同时,还应该放宽现有的调换专业规定的条件,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让大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第二,加强填报志愿的宣传与辅导工作。很多学生在最初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仅凭自己对于专业名称的理解和对于职业的刻板印象来选择专业,这样就造成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大学生填报志愿之初就应该组织关于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设立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资料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能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第三,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过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大学生能够摆脱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影子,学会独立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分析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接受并适应自己专业的学习。
  第四,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氛围。通过实证研究,专业具体情境例如学校环境氛围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学习行为及专业感受,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3]。一方面要改善学校的环境建设,给大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或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第五,按照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5],在大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应当更加关注理工类、高年级和外向性格的学生,注意培养和保持他们的专业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认识所学专业[6]。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3]齐丙春.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5]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
  11(24):842-844.
  
  作者简介:易涛(1989―),湖南常德人,现就读于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推荐访问:主观 幸福感 认同 关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jingshijiaoyuxindetihui/2019/0317/1879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