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探微 大学生幸福观调查报告

【www.zhangdahai.com--拓展训练体会】

  摘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幸福悖论决定了越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越需精神引领物质生活,人们的幸福感才会随之提升。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引领着社会生活的主潮流,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演进起着支撑和主导作用。大学生应彰显读书人的特质,树立"快乐的读书人"内在幸福观,让精神引领物质幸福,获得社会的尊敬和爱戴,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物质丰裕 大学生幸福观 精神引领 内在幸福
  
   一、当今大学生取向――追求物欲满足的外在幸福
   (一)历史的原因导致大学教育倾向功利主义
   遍观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政府更多的精力都是投入到工程学科的发展中去。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经费投入,而且投入产出的周期非常长,这样的负担,急于发展的落后国家难以承担。而工科人才的培养无论从经费、时间来说都相对经济,而且我们建国后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科学人才。所以很自然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计划教育,从客观上,这种体制无法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严肃过程,而是将每一个个体看作有待加工的没有生命的零件,一定程度上偏废了大学人文教育。大学成了一个不是培养完善人格的具有崇高使命的教育场所,而只是一个为社会建设制造职业机器的加工厂。
   加之19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扩招,同时期大量职业院校涌入高校大军,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帮助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在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经济理性的胜利,大学更是承担着专业教育的职能,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这本是大学教育紧随时代要求的题中之义。但随之而来,大学教育的职业教育主义成为大趋势,庸俗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侵蚀了大学生活,大学在人们心目当中只不过是颁发学历和学位的机关,人们读大学也不过就是为了拿一纸文凭好找工作。
   因此,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客观上正在沦为职业培训机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功利性目的。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时,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逐渐在减弱,大学及其大学生活的精神性正逐渐衰落。
   (二)大学教育的精神性衰落导致大学生幸福观偏重于外在幸福
  大学是时代的影子,时代是大学的身子。当今社会重实效、求功利,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对能够产生直接可用效果的学科顶礼膜拜,而对经典人文学科却少有问津,盲目追求实际利益而轻视崇高人格操守。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每年高考志愿中,各省市大量文科尖子生不再报考文史哲类重点学科,理科尖子生也不再热衷于理化、医学类等专业,而是纷纷将目光投向金融、贸易、法律和管理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在他们心目中代表着财富,代表着成功。今天,有的考生高考录取后甚至干脆放弃读大学,直接步入社会赚钱;已经上了大学却辍学者也不在少数,据湖北省教育厅的一项统计显示,2005年,全省一年内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退学的总人数高达2800人。[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技术至上论的学习倾向也尤为明显(因为技能提高待遇),对专业课和专业相关科目重视,而视思政等人文社科既多事又多余,有的根本就持排斥心理不学,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庸俗化。
   社会重实效、求功利,加之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推波助澜,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物欲膨胀,社会浮华,人心浮躁,由于大学教育的精神性的衰落,大学生读书都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所以每当问及今日大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钱”,尤为急功近利。“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人们总是把成功、幸福与财富相连,最大的成功也就是最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的物质享受”。[2]因此,在功利主义主流价值观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就把对金钱的追逐视为生命的全过程,把物质需要的满足视为幸福的全部。
   二、科学认识人生与幸福,走出幸福误区
   (一)幸福悖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3]如果把中国分为“发达版块”和“新兴版块”来看,我国发达的上海、北京等10多个城市某些指标,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广大农村地区也取得长足发展,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达7倍。当前,我国正值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可是,当今社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明示,物质生活的富裕,并没有使人们幸福感得到提升。“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欧洲各国中幸福感最低的是法国人,而亚洲幸福感最高的是印度人。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农村人的幸福感普遍比城市人高。通常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感偏低。这就是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幸福悖论现象”。[4]大量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美国的人均收入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在同一时期内,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5](布伦诺・S・弗雷.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可见,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但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因为“物质生活和幸福之间有着一个临界值,当物质生活低于一定水平时,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提升幸福的主要途径。当社会能够较好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再是提升幸福的主导因素”。[6]因此,人们物质生活富裕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幸福,就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上,不断满足的物质生活失去了精神灵魂,只在乎物质幸福,放弃了精神幸福以及精神对物质幸福的引领,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精神匮乏,灵魂纷扰,生命得不到恰当安顿。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变得富裕的同时,并不见人们幸福感随之提升,有的人甚至感到更为不幸,显然是幸福观出了问题。
  (二)科学认识人生与幸福
  1.人生、幸福和幸福观
  人生,即人的一生,是人一生的生活过程,生活的目的则是幸福。人生观则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的生活可能有很多追求,但终极的追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幸福是人的生活的终极价值和追求。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7]人们为了幸福而生活,而不是为了其他而生活。因此,恩格斯把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视作“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8]可见,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那么,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追求、创造和体验幸福的过程。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作为一种心理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满足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快乐和愉悦的状态,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和目的得以实现所产生的持久的内心愉悦状态,所以幸福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幸福观是对幸福的总体认识,是人们对幸福所持的根本态度和观念体系,是对什么是幸福的价值判断,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幸福问题上的体现,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幸福是人的天性,是生活的动力,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准则。
   2.完整的幸福观
   关于怎样的幸福观才是完整的,科学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人的生活前提,物质生活是人的第一生活需要,因此,物质幸福是人的首要幸福,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但是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精神需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扈中平教授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是人性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的幸福的根本所在。”[9]可见,生活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满足物质需要的幸福是物质幸福,满足精神需要的幸福是精神幸福,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因此,“缺少物质的幸福是‘病态’的幸福,缺少精神的幸福是非‘人’的幸福。”[10]离开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将人降格到等同于动物,那不是人的生活,而只是动物的生存。因此,离开了物质需要,人不能生存;离开了精神需要,人无异于动物。在完整的幸福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物质幸福是基础,精神幸福是根本,精神是幸福的灵魂。
   三、树立“快乐的读书人”的内在幸福观,建构幸福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建构。[11]冯建军教授把这一观点进一步引申为:德育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人的幸福生活的建构。[12]高校思政教育除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还承担着幸福教育功能,使德育教育以人为本,彰显人的生命本质。要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必须努力加强其幸福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建构幸福生活。
   (一)引导大学生追求境界崇高的幸福生活
  大学生正处于“灵魂发育期”,首先应注重接受成“人”的教育。冯友兰大师把做人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学生称号绝不仅仅是文化形象的代表,而是神圣职责的象征。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负起对民族国家的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该有一副宗教精神。”这副宗教精神,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就是要树立对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高度责任感和虔敬的理想信念。幸福源于人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源于背后的理想信念。因此,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除了接受科学技术教育,还应注重积极接受人文社科知识的滋养,积累知识,启迪思想,感悟人生,有理想、追求、志向和抱负,把个人的幸福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有机统一起来。在追求人生幸福过程当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到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奋斗者常常是充实的,奉献者常常是幸福的。
   (二)引导博学沉淀,彰显大学生特质,过精神充实的幸福生活
   大学生要懂得大学绝不只是职业培训场,大学教育传授技能技术,只是今日大学紧随时代特征的功能之一,读大学绝不只是为了拿一纸文凭好找工作,也不只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而获得高薪,绝不仅仅是只为获得明天的物质富裕。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世人急功近利的条件下,大学生在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应该坚守博学沉淀,经得起浮华,耐得住寂寞,要把持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把持好清寒与穷酸、小康与庸俗的关系。如果清寒把持不当,就会变成穷酸,小康处置不当,就会陷入庸俗。要做到清寒而不穷酸,小康而不庸俗,关键就看当事人是有书卷气还是市侩气,也就是看当事人是否重视读书汲取知识营养,是否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占有财富并不等于拥有幸福,财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别人的尊敬和爱。如果财富的创造欠进取,财富的累积欠正当,财富的分享欠慷慨,那么财富带来的将是令人憎恶的铜臭。这样的“大学生”步入社会,顶多也只可能有朝一日发迹而物质富裕,终会落入精神空虚的泥潭,物质富裕并非就一定幸福,这是在现实中已明证的。有人说,外国上流社会是看不见的阶层,中国今天的“上流社会”把地位穿在身上,顶在头上,远远不具备上流社会的属性,中国的上流社会需要大学生们将来去掉这个引号!
   (三)引导大学生一生不断求知,过凡而不俗的日常幸福生活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必须的,但开放的前提,恰恰是对心灵圣地的坚守与回归,而且是在一个全新基础上的回归与向往。因此,大学生作为“士”的阶层,如果把自己当作真正的大学生、当作知识分子,那么作为读书人,一生应该在读书中不断进取,懂得知识的无穷性,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变得做人谦卑。在谦卑之中,学会虚心、耐心和充满爱心。一个胸怀虚心、耐心和爱心的人,即使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也不会有令人反感的铜臭;即使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政治权力,也不会变成令人讨厌的官僚;即使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学术成就,也不会有令人失望的自负。因此,大学生应抖搂一身的庸俗,做快乐的读书人。读书人的幸福并不排斥物质富裕所带来的物质幸福,但更崇尚精神层面的追求,过的是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敬和爱的生活,这样才能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幸福感,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武汉晚报[N].2009年12月31日
  [2][6][10][12]冯建军.德育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高等教育2011,(5)
  [3]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人们出版社,2011
  [4]幸福八问――四名知名学者谈幸福[N].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1期
  [5](布伦诺・S・弗雷.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
  [7]费尔巴哈哲学选集[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374
  [9]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11]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推荐访问:新时期 大学生 探微 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tuozhanxunliantihui/2019/0322/2903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