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小伙淋巴丝虫病_上海市南汇区淋巴丝虫病监测点10年监测结果分析

【www.zhangdahai.com--英语演讲稿】

  1997年世界卫生会议确定以根除淋巴丝虫病作为人类公共卫生计划之一,并得到WHO、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救援基金会和其他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中国政府已向WHO正式提出申请,要求WHO确认中国已消灭了丝虫病。上海市南汇区曾是丝虫病流行区,流行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防治,1981年宣布基本消灭丝虫病,1996年达到消除的市评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进一步摸清上海丝虫病传播阻断后原流行区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本市丝虫病的防治成效,自1997年起选择有代表性的丝虫病纵向监测点进行监测观察,南汇区被确定为上海市的丝虫病监测点,按要求进行监测点人群、蚊媒及外来流动人员等的监测,由此反映上海市的丝虫病防治概况。现将南汇区丝虫病监测点10年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997―2006年南汇区作为上海市丝虫病监测点的监测资料。
  1.2方法
  进行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检测,病原检测采用微丝蚴血检,血清学监测采用TFA和IgG;每年定时对人群微丝蚴率、蚊媒感染率、人群丝虫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居民监测、蚊媒监测以书院镇为监测点,居民监测每年不少于500人,蚊媒监测蚊子镜检不少于500只)。
  
  2结果
  
  2.1人群监测
  2.1.1监测点人群监测1997―2006年南汇区书院镇作为丝虫病纵向监测点进行人群和蚊媒监测。在夜晚对村民采血进行病原或免疫检测,10年中免疫检测3 493人,其中19人检出阳性,阳性率为0.54 %;对阳性者进行病原追踪,结果均为阴性;病原学检测2 360人,未发现阳性。
  2.1.2儿童纵向监测 1997―2000年以大团乡小学,2001―2005年以新场镇小学为监测点,每年抽取7~14岁学生至少300名,用滤纸干血作荧光抗体测定(2005年采用血清用IgG检测)。1997―2005年(2006年按要求无需检测)共检测学生�3 641人,未发现抗体阳性者。
  2.1.3外出返沪、外来定居和流动人员监测从2001年起除做好常规丝虫病监测工作外,按方案要求对监测点内外出返沪、外来定居和流动人员进行丝虫病病原、免疫学的监测(2005年用IgG检测,其他年份用IFA检测)。外来外出人员共检测484人,2005年检出抗体阳性2人,阳性率为0.41%,但病原追踪呈阴性;流动人员检测662人,未检出阳性。
  2.1.4原微丝蚴阳性者监测从2001年起按监测点方案对原微丝蚴阳性者每隔2年进行一次病原学检测,共检测了501人次,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2005年对有流火经常发作者和有严重慢丝症状者33人进行免疫学检测(IgG),结果抗体呈阳性反应有6人,对这6人进行病原追踪,均呈阴性。
  2.2蚊媒监测
  以书院镇为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每年蚊子高峰时节捕捉蚊子进行解剖,1997―2006年共解剖淡色库蚊、中华按蚊6 528只,解剖结果腊肠期幼虫、感染前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均未检出,全部为阴性。
  
  3讨论
  
  淋巴丝虫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虽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可导致患者永久和长期致残,被WHO列为第二大致残病因。淋巴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如发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和生殖器官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生活、社交、学习、就业和婚姻等,可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是导致流行区国家和地区贫困和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38个最贫困的国家中,有32个有丝虫病的流行[1]。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表明,在2006年3月30日举行的消除淋巴丝虫病全球联盟会议上,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交申请,请求确认中国已消除了该疾病的传播[2]。
  南汇区监测点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各类监测对象免疫学检测抗体阳性率均很低,儿童和监测镇内村民阳性率均为0,数次血检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2001年起原微丝蚴血症者的监测证实全部转阴,实现了传染源的消除。说明消除丝虫病后,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已较难使媒介自然感染成功;由于密度低,即使感染传播到他人,丝虫感染若为单性的成虫寄生,亦不能形成显性感染。微丝蚴血症者在数年内即可陆续转阴,逐渐失去传染源的作用;即使转阴前偶而感染成功,但由于感染度低,重复感染机会极小,已不具备流行病学上的意义[3],进一步验证了传播阈值学说的正确性,证实本市消除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为上海通过WHO消除丝虫病的国际认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10年的监测点工作中,南汇区各级领导对丝虫病防治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确保了监测点查治工作的顺利进行;3级防治网络把防治措施落实到基层, 开展卫生宣教, 普及丝虫病防治知识,使群众能积极配合晚间采血等工作;培训技术队伍,严格掌握采血、镜检和治病质量关,以及对外来外出、流动人口进行监测,防止外来传染源对本地的影响,均为消除丝虫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纵、横向结合的主动监测是我国消除丝虫病的主要策略和认证依据,WHO制定的停止干预措施后直至消除认证的监测方案已基本采纳了我国实施的纵、横向结合主动监测系统的经验[4],因此做好丝虫病纵向监测点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但有数据显示,当其他热带病在逐渐减少时,丝虫病却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5],如世界上热带地区的城市化增加,使城市的排水设备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过重,而污水池是理想的丝虫蚊媒孳生地[5],使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等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活动频繁,传入性传染的机会加剧,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为防止丝虫病出现死灰复燃,消灭丝虫病地区仍需继续开展监测工作,以确保丝虫病防治成果的巩固。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照料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既是WHO一贯倡导的策略,也是我国消除丝虫病后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参考文献
  
  [1]孙德建.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全球意义[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329-330.
  [2]罗刚. 我国向世卫组织申请确认消除丝虫病[J]. 中国社区医师, 2006,8(9):8.
  [3]张庆军. 丝虫病流行病学中几种数学模型的比较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1995,2(1):32.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f a WHO 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epidemiologic approaches to lymphatic filariasis elimination: Initial assessment, monitpring and certification [R]. WHO/FIL/99.1999: 195.
  [5]邱宗文编译. 淋巴丝虫病:重新认识这个古老的疾病[J].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3,30(6):258.
  (收稿日期:2007-06-06)

推荐访问:南汇区 丝虫病 监测 上海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yingyuyanjianggao/2019/0330/4494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