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受用度的实证分析】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

【www.zhangdahai.com--请假条】

   摘 要:精品课程网站的受用度是衡量课程建设价值和推广的指标,通过UTAUT模型,从叙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角度,分析影响学生接受与使用课程网站学习的因素,并结论提出建设和提升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受用度的建议。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站 受用度 实证分析
  
   精品课程学习网站是通过网络表现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的网络学习系统。自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己有数千门网络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可见网络课程已经形成规模,在学校范围内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初步建立,已经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高效、充分利用这些庞大的网络教学资源,提升网络教学和学习效率,把网络打造成真正的第二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亟待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1.研究架构与方法设计
   1.1研究模型
   援引UTAUT作为主要理论架构,结合Huizingh对网站特性的研究成果,创造性的将两者结合,提出了课程网站学生接受与使用模型(如图1所示)。这个模型中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使用成本、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首次在国内将UTAUT模型引入学生学习层面,讨论影响学生接受与使用课程网站学习的因素。
   1.2变量定义与量表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根据Venkatesh等人提出的UTAUT模型以及Huizingh等网站特性描述,选择适合本研究的变量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并消去不相关的控制变量,最后开发出本研究的课程网站学生接受与使用量表。
   原始调查问卷在实验室和部分学生中反复进行预试验,以重新评估和有效地修改问卷,从而确保问卷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量表变量定义如下:
   1.2.1网站内容
   网站�容是指网站内容的特征(Website"s content feature) 以及使用者对内容的感受(Perception Website"s Content)。 网站内容特征包括:娱乐性、交易性、信息特征等等;网站�容感受是对网站所提供服务的感觉是否很合适。本研究根据网站使用对象,将网站内容定义为课程网站所提供课程学习信息的特点及学生对网站信息内容的评价和整体感受
   1.2.2网站结构
   网站结构包括设计特征(Website"s Design feature)和设计感受(Perception Website Design)两方面。网站设计特征是指其设计的功能架构,如是否有搜索功能、目录的逻辑分层、信息保护等;而设计感受是指使用者对网站设计的感觉,主要受到设计架构、图片、字体、颜色搭配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根据网站使用对象,将网站结构定义为课程网站所提供课程学习信息的组织特点及学生对获取网站信息的功能特性的评价和整体感受。
   1.2.3使用成本
   在诸多文献中,成本对人群接受与使用网络等新兴技术都有显著影响。Rupp和Smith把成本定义为使用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花费。使用成本是指使用者使用某种产品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所需要增加的费用。
   本研究将使用成本定义为:使用课程网站学习所需要的设备和费用支出。
   1.2.4绩效期望
   绩效期望指的是个人相信使用某一特定系统能帮助或提升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本研究对象为学生,与过去TAM 文献探讨企业系统使用者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绩效期望定义为学生相信使用课程网站能够增进或提升学习质量与成效。Venkates认为绩效期望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有明显影响。
   1.2.5努力期望
   努力期望是指对系统使用所必须付出努力的多少。本研究将努力期望定义为学生认为使用课程网站所付出努力的程度。Venkatesh指出努力期望会影响使用意愿。
   1.2.6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个人察觉其它重要人士相信他或她应该使用新系统的程度,Webster和Trevino指出,社会影响对解释新技术的接受与使用更有力度。本研究将社会影响定义为学生认为受到组织、老师和同学影响而使用课程网站的程度。由于课程网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使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主导和提倡的,因此社会影响是影响课程网站使用意愿的因素之一。
   1.2.7便利条件
   在UTAUT 模型中,便利条件是指个人相信现有的技术与组织架构支持系统使用的程度,Venkatesh认为使用者使用系统的硬件与软件条件是促成使用者使用信息技术的因素.若期望使用者使用该信息技术,必须先提供支持使用的资源,提供相关的资源是为了解决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限制。本研究将便利条件定义为学生认为校方支持系统使用所提供之设备、技术与环境的程度。
   1.2.8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Behavior Intention )指的是个人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意愿。Fishbein和Ajen认为行为意愿反映个人对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愿,也就是从事某项行为的主观概率,是预测行为的最好指标。本研究采用TAM2的使用意愿的解释,并定义为学生将来愿意持续使用课程网站的主观意愿程度,或者愿意进一步推荐给其他人使用的意愿程度。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表现是由其行为意愿所决定的,技术接受模型也指出行为意愿可预测出个人使用技术的实际行为。
   1.2.9使用行为
   本研究将实际使用行为定义为特定一段时间内或特定情况下使用者使用课程网站的次数与方法,以及使用课程网站内容的特征。
   使用次数表明课程网站的使用频度,使用方法是研究在何种学习情景下使用课程网站,使用课程网站内容特征表明学生对何种方式、何种学习资源有更多的喜爱和使用频度。
   1.3研究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统计软件包针对回收量表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叙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3.1叙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
   为了解本研究的样本结构,首先透过次数分析表现样本的分布情形,其次统计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以期对研究样本有概况性的描述。
   1.3.2信效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
   信度指的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 )或稳定性(Stability ),最常用的信度考验方法为「Cronbach ?? 」系数,根据学者DeVellis (2003 )、Nunnally and Bernstein (1994 )的研究,0.7 以上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如果研究者编制之研究工具的信度过低,如在0.6 以下,应该重新修订或重新编制研究量表;效度指的是量表或其它测验工具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经过学者研究并实际测试过的调查题项,往往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1.3.3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
   本研究利用Pearson 相关分析来了解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使用成本、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等变量与使用意图的相关程度。
   1.3.4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
   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一至多个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对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同学使用课程网站的重要影响因素。
   2.资料分析结果
   2.1叙述性统计分析
   在对调查表进行反复预试验和修改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发放纸面问卷共500份,回收了5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0份,有效问卷为480份。共设计八个变量,33个题项,在随后的研究中,将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变量叙述性统计数据如下。
  
  
  
  
  
  
  
  
  
  
  
   2.2信效度分析
   效度指的是量表或其它测验工具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根据UTAUT模型,选择适合本研究的变量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针对研究需求进行适当变量调整。因此本问卷应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信度是指真实分数的方差与观察分数的方差之间的比例,是判断测验分数是否可信赖以及量表题项内在一致性的一项常用指标。为了确定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一般都要进行信度分析。在Likert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a系数值介于0―1之间,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0以上,各变量信度系数在0.70以上,如果分量表的系数在0.6以下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 80以下,则应考虑重新修订量表或增删题项。
   下表显示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使用成本与使用意愿等八个变量信度的Cronbach a值和总量表信度的Cronbach a值。各变量的Cronbach值都大于0.95,总体量表的Cronbach a达到0.99以上,说明该问卷具有非常高的信度。
   2.3相关分析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各变量的相关程度,八个定义的变量之间呈现正向高相关性。而且都在p <0.01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表明选择的变量对使用意愿有重要影响。下表列出了相关参数。
   2.4回归分析
   首先以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与使用成本七个变量,对使用意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七个预测变量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与使用成本对使用意愿皆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多重相关系数R=0.975,多重测定系数R2=0.95,表明95%的使用意愿可以用建立的模型解释。这进一步证明模型对使用行为解释的准确性。
   3.结论与建议
   3.1分析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网站内容、网站结构与使用成本对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都有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在设计课程网站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网站使用的便利性、上网的便利性、老师的上网要求、课程内容和网站的结构设计都对网站的使用有着直接的作用。
   上述调查表明:
   3.1.1学生使用课程网站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模式,有老师要求和具体利用网站的工作任务是使用课程网站的主要动机,而上课时使用网站的情况很少,这与不在计算机房上课有很大关系。
   3.1.2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目地,主要是提交作业、获取课件和课程资料、以及习题等内容。
   3.1.3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网站内容比较满意,但普遍反映内容更新不及时、没有互动功能或没有进行互动交流,以及学习资料不够丰富。
   3.2提高课程网站使用率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和实际教学网站建设和使用经验,提出以下提高课程网站使用率的建议。
   3.2.1教师通过具体任务和学习要求,促使学生利用课程网站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是在教师要求和提交作业时才会使用课程网站,学生通过网站获取作业答案、获得实时答疑、指导的需求强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网络教学和学习内容的安排。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讨上多下功夫。一是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通过课程网站可以对教学与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作业提交与批改、教学测评等。
   3.2.2建立课程网站的客观考核标准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希望网站的内容能够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如文本文件、电子课件和视频文件等类型最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希望网站内容能经常更新。目前,课程网站的建设在主观上有较多的功利倾向,指导思想不端正,许多是为冲击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建设,目的是评上“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评比,在许多方面已经异化,成为学校公关能力的比赛,成为网站设计技术、网页美工水平的竞赛。因此,凡是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上规定的都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花架子很多,但对学生学习的资源不足,对学习帮助不大,都忽视了直接服务的教育对象,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课程网站建设的考核中,要把学生浏览量、把学生的反映、学生实际使用和互动记录作为主要指标来考核。如课件、参考资料下载的次数;各页面的浏览量和停留时间,学生的留言和教师辅导的内容等,这些客观指标更能够考核网站的实际使用状况。而且,这种考核要从长期、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不能只凭一时的使用,促使教师真正把课程网站使用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为教学需求而设计开发课程网站。
   3.2.3注重课程网站的实用性
   调查表明:学生对课程网站的互动交流功能、网上测验功能等有强烈的需求。课程网站的直接使用者是学生和教师,因此课程网站的实用性应直接体现到学生和教师的应用上。在学生的应用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能上网的场所都可以从网上学习高水平的名师名课,学会精品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利用课程网站,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与教师和学生互动和交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同时,学生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自己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网站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就应建立成交互式网站,使精品课程网站具备网络教学的互动功能,及时更新和充实网络课程资源,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确实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2.4建立课程网站长效维护机制
   目前,课程网站的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建成后的使用情况却难于乐观,根据对本校课程网站的调查,许多网站每天只有二三十人次的访问量,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课程网站的后续维护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支持措施。尽管广东省每年都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使用状况调查,但缺乏日常动态监管。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到位,没有建立网站维护、更新的制度性安排,全凭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没有维护资金,使改进的功能和内容无法实现,教师维护的积极性较低。
   因此,有必要建立课程网站的长效维护机制,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要求,比如网站在一到二年内必须进行内容更新,互动交流必须达到一定的指标等等,促使教师更新网站,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在维护资金上,要对教师的劳动给予一定的资助和鼓励,调动教师维护网站的积极性。
  
   课题名称: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C5-GYC67),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链式”会计训练平台建设研究 ”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亚强,浅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学术纵横,2008(7),117.
  [2]Venkatesh,Morris M G,Davis G B,Davis F 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s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3]王珠珠等,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2):40-44.
  [4] 黄宝玉,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5] 梁好翠,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6] Hiltz, R. S., Virtual classrooms: 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 Ablex,Norwood, N.J., 1994.
  [7] Polyson, S., Saltzberg, S., and R. Godwin-Jones. (1996). A practical guide to teaching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作者简介:
   顾瑞鹏(1976-),男,汉,籍贯江苏扬州,现就职于苏州市职业大学,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税收实务。

推荐访问:实证 受用 精品课程 高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qingjiatiao/2019/0321/2716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