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命健康维度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黄 娟

生态环境与生命健康、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与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两者关系,多次要求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优先战略位置,多次强调重点解决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健康内容,习近平健康中国论述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文明思想,迫切需要学者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交叉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点研究的时代课题,学者们围绕该思想进行了诸多研究并形成了大量成果,但基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维度开展研究的成果鲜见。本文试图从人民生命健康的六个方面梳理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对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促进 “十四五”环境与健康工作,统筹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共建共享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这里的人是指整个人类,自然是指与人类相对应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生命包括了人类生命和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指各种生命构成同一个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用 “命脉”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元素连在一起,“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1](P12)。与此同时,他多次提到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1](P225、275),即大自然是地球上各种生命之母,人类也是自然界中众多生命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同组成生命有机系统,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构成一个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类同等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了人与自然互为生命的本质关系,开辟了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路,找到了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那么保护人的生命必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辩证统一:既要科学认识人因自然而生的道理,坚持自然优先生态优先,也要正确认识自然因人而生的道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自然优先生态优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P135)。这一论述大致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人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来源,人的生命来自于大自然;二是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给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为人类提供生态、物质、精神等产品,满足人类生态、物质、精神等生命需要;三是人可以因自然而生,人也可能因自然而亡,即自然生命决定人类生命,人的生命取决于自然生命。这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虽然人类可以影响和改变自然界,但自然界对于人具有根本性意义:自然界没有人类照样可以存在,但人类离开自然界则无法生存。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但自然与人不是生命共同体。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迄今为止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在可知的未来人类只能生活在地球之上。这就决定了,人类可以利用、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P275)因此,要保护人类生命、确保人类生存必须坚持自然优先生态优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是因自然而生,自然也因人而生。人类与自然界的动植物不同,是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制约,而是推动自然变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的自然界早已不是原来的自然界,虽然各种自然力量可以影响乃至威胁自然生命,但人类才是改变生态环境、自然生命的根本力量,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命的主导力量。我们要确保人类生命的永续存在,就必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共生,“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P12)。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按照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统筹自然生态要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1](P282),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综合治理:治理生态环境不可能依靠一种手段和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1](P20),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坚持协同治理:协同推进美丽城市、小镇与乡村建设,美丽东部、中部和西部建设,以及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建设,“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1](P9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母,而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象征了生命和健康,代表了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1](P15)因此,我们常常称美好家园为绿色家园、美丽中国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为绿色文明。作为绿色的典型代表,森林不仅是各种动植物的生命之地,而且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带给人类生命和健康:森林是天然氧吧,具有绿肺效应;天然净化器,吸收有毒气体;天然空调器,可以调节气候;天然吸尘器,可以减少尘埃;天然消声器,可以减除噪音;天然净水器,可以减轻水污染。并且,森林可以美化环境,使人赏心悦目。可见,森林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1](P25)没有了绿色和森林,地球必将失去生机,人类必将无法生存。由此,建设绿色家园、美丽家园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就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工作,十年来每年植树节都主持植树造林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1](P273)。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必然选择。

植树造林保护祖国河山健康。林草兴则生态兴,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2]。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多年来植树造林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十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1](P73)。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升到现在的23.04%[3]。我国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1](P280)。然而,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3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3]。“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1](P73)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意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弘扬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六老汉精神;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P72);全面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等等,目的是让中华大地生态环境更优美、祖国河山充满生机和活力。

植树造林保护中华民族健康。森林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也是确保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命健康的重大举措。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四十多年来,“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1](P27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行动,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逐步实现了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城市、小镇与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中国、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为保护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确保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我国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1](P70)。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环境、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需要,必须广泛深入开展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扩大城乡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1](P143);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义务植树,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1](P27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1](P248)。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不只是为了绿化环境、美化生态,而且是为了人民群众同美丽环境融为一体,为了子孙后代生活在优美生态环境中,为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能健康永续发展。

在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母、绿色代表生命和健康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和保障的重要观点,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在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自然环境占7%,社会环境占10%),医疗服务占8%,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4](P11),自然环境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5](P372),“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1](P148)。这里所说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而是涵盖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良好生态环境主要包含了清新空气、洁净的水、放心食物、宜居环境等自然元素。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根本基础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清新空气、洁净的水、放心食物、宜居环境等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和人民健康的保障。鉴于良好生态环境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健康环境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一起确立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五大任务,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建设健康环境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良好生态环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命寿命长短与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离开了水、空气、土地等生命元素,人类将无法生存。缺少了健康的水、空气和土地,人类无法健康生活。其中,清新的空气是人类生命健康的根本保证,洁净的水是人民生命与健康之源,干净的土壤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健康,此外,森林绿地、湖泊湿地、适宜气候、生物多样性等也是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且森林、植物、鲜花、动物等元素具有治疗疾病以及保健作用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P280),有力促进了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由于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因此,呼吸上清洁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环境中,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相对于人的生存来说,生命健康安全需要远比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为迫切。为此,我们应 “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1](P225)。

良好生态环境是心理健康的保障。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健康的理解不能只限于生理方面,心理健康同样重要”[6]。而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促进人们的心理趋向纯净、甜美和完善;倡导森林、荒野、园艺等生态疗法来治愈心理疾病,促使人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完善和健全[7](P232-235)。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和作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1](P23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1](P200)进入 “十四五”时期和新发展阶段,我们应继续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多谋多干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P10-18)。总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必将促进人民心理平衡、心理健康。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和保障,而恶劣生态环境是人类各种疾病之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都因环境污染而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健康影响,早期关心的是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及其健康威胁,2013年他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P33)。2016年,他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从健康环境看,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等问题比较突出,生产安全事故屡有发生。”[6]这时除了关心原来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外,还关注了职业安全、生产安全及其健康影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1](P16),这时重点关注城市空气污染、黑臭水体、垃圾围城以及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影响。针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健康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6],要求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营造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并将之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重点建设绿色健康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健康危险因素,我们必须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不少环境问题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老百姓长期呼吸污浊的空气、吃带有污染物的农产品、喝不干净的水,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1](P148)其中,雾霾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高发与水污染关系密切,水污染还会引起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耕地重金属污染威胁老百姓吃住安全,先后引发了血铅儿童和毒大米等事件。环境污染不仅威胁人民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受。“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P26-27)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这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1](P168)。因此,“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1](P228)。具体包括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人民呼吸上清新空气,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全面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城乡居民喝上清洁安全的水;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1](P174),以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营造绿色健康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影响,而且针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及其健康影响,多次提出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求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生产生活环境。营造绿色健康生产环境:目前,我国职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生产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8](P109)。我们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必须有效遏制重特大职业生产安全事故,“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1](P149),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诉求,为广大职工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卫生、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打造绿色健康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天天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宜居生活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城乡工作应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将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行动,“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城市环境突出问题。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P53-54)。而且要统筹建设美丽城乡与健康城乡,协同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将更多城乡建成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让我国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中。

人类是因为自然而生、绿色是生命健康的象征、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基础,这些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说,人的生命健康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但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殊动物,不同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自然态度和方式必然影响自然,而自然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是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结果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招致自然界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无情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1](P133-134):一是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四千,随后两个月内又有近八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二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三是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二万人。他还提到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 《寂静的春天》,该书主要描述化学农药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伤害,首先造成水、土壤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动植物的大量死亡,最后严重威胁人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典型案例说明一个道理:人类伤害自然生态环境最终伤及的是人类生命,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最后报复的是人类健康。

针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工人阶级的生命健康威胁,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马克思在 《资本论》等著作中都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提出 “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1](P230-231)。无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还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深刻影响上:当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就能得以有效保障;当人类掠夺自然、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文明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必然受到严重威胁。历史经验再三告诫我们,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迫切需要人类调整并转变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和方式,这也是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基本共识。然而,人类的本性与特性决定了,只是为了自然生态环境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往往动力不足,只有为了人民生命健康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才会产生强大动力。这是因为,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古今中外人类的共同追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命之重,有贵千金’”[6]。正因为如此,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P88)。这里的眼睛是指人的眼睛,生命是指人的生命。这一论述的真正含义是说,要像保护人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像对待人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生态环境,要将自然生态环境当作人的生命一样对待,要像人的生命一样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这是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人性化表达。显而易见,与善待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相比,人类更愿意善待自己的眼睛和生命。只有当人类养成对待自然的绿色态度和方式,即像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珍视人的生命健康一样珍视生态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现代化强国梦,共同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要像对待人的生命健康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人的生命健康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问题,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能重来,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身体健康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9]。而人的生命健康深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1](P249)。这一论述告诉我们,破坏生态环境必然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要求将人民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各项工作坚持 “为人民健康服务”[10](P366)。这意味着,人民健康也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 “为人民健康服务”,即坚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至上,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为重。只有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才能像对待人的生命健康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强有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避免传染病等环境性疾病侵害,才能守护好人的生命、保护好人民健康。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显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得到极大保障,相应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十四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阶段实现美丽现代化强国梦,不仅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更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命健康安全需要,一定意义上说,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实质是生命健康安全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地位,把人民生命健康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标准,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目标,将人民生命健康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政策、制度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要系统评估现有生态文明规划和政策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健康影响,将人民生命健康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相关配套政策;要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1](P148),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建立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环境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重点污染单位确定、环境监测指标设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功能区划分、排污许可设置等方面优先考虑人民生命健康与安全需要等。

相对于为了生态环境去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生态文明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人民生命健康至上、从人民生命健康出发将为我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要提供强大动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是 “十四五”时期重要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1](P11),根据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确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具体工作而言,要紧紧抓住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期盼;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绿色家园、美丽家园新需求,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植树造林、国土绿化高质量绿色发展;根据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需要不断改善职业环境、加强安全生产,根据人民群众在宜居环境中生活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根据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需要净化绿化美化生产生活环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P260、291)。总之,只有为了人民生命健康才能更好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只有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健康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健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视角梳理解读与分析研究,人民生命健康维度无疑是一个新角度。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生命健康维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而且内涵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生命健康维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大深远、内涵极为丰富,既要继续加强加深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也要广泛开展多视角、多维度研究。鉴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极端重要性,迫切需要从人民生命健康维度展开研究,这是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视野。本文是从人民生命健康维度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尝试,尽管保护自然生命健康最终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但类似问题尚需学术界展开深入思考与研究。

第二,生命健康维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包括自然是生命之母、人是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是生命健康的象征,包括森林是绿色的代表、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人类兴;良好生态环境是健康的基础,包括良好生态环境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基础、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包括建设绿色健康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打造绿色健康的宜居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即像对待人的生命健康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健康一样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人民生命健康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

第三,生命健康维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逻辑性。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是核心,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主题。具体包括:一是生命共同体论、绿色生命健康论,主要是说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绿色是生命健康象征,这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动因与意义。二是环境健康基础论、健康环境建设论,是说建设绿色健康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环境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与任务。三是对待自然生命论、生命健康至上论,是说要像对待人的生命健康一样、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和动力。

第四,生命健康维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环境与健康思想,继承与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环境健康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所在。二是指导 “十四五”环境与健康工作、促进人民健康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行动指南。三是可以为世界各国科学处理环境与健康问题、打造绿色健康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人类 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推荐访问:维度 生态 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23/0427/5900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