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风琴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www.zhangdahai.com--中国梦征文】

摘 要:手风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手风琴在传入中国之初,主要是作为伴奏乐器应用,为口琴队伴奏即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近代上海中华口琴会与大众口琴会的手风琴活动以各自创始人的家族成员为中心,围绕着演出与教学展开,是手风琴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之一隅,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音乐艺术;手风琴;艺术史;中华口琴会;王庆善;大众口琴会;石人望;考察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

手风琴自20世纪初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逐步在中国生根并繁衍起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如今手风琴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不论在专业音乐领域,亦或是群众音乐领域,手风琴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广泛。

手风琴在传入中国之初,主要以伴奏乐器的身份示人,这种身份分别涉足声乐与器乐两个领域,例如,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歌曲伴奏即显示了手风琴在声乐伴奏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上海口琴会中的口琴队伴奏则展示了手风琴在器乐伴奏中的重要用途。①

当手风琴在近代中国处于萌芽的发展状态之时,口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在近代是中西文明碰撞的最前沿地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理所应当成为了中国口琴文化的发源地。口琴传入中国之后在上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多个口琴社团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由于口琴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迅猛发展,而口琴乐队出于丰富自身音响效果的需要,遂将手风琴引入乐队之中,于是,口琴与手风琴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口琴在大众音乐生活中的广泛影响,手风琴也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影响也在逐渐扩大。在近代上海口琴会的口琴队中,时常可以看到手风琴的身影,而最能折射出手风琴在传入中国初期与口琴之间紧密关系的当属“大众口琴会”与“中华口琴会”,以下我们便以这两个声名远播的口琴社团为“焦点”来关注近代上海口琴会中的手风琴活动,从而窥见手风琴在中国早期发展之一隅。受本文关注的历史时期以及文章篇幅之所限,故仅将以上两个口琴会中自成立之后至新中国建国之前的手风琴活动纳入研究视野。

一、中华口琴会与手风琴

中华口琴会由大夏大学②教授王庆勋于1929年创办于上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口琴音乐团体,该会的宗旨为“提倡口琴音乐,陶冶性情,移风易俗”。中华口琴会长期举行各种口琴培训班,石人望、陈剑晨等大批口琴演奏人才均由此走出。此外,该会亦时常组织演出和广播,出版唱片及乐谱,在口琴音乐的普及方面贡献良多。

王庆勋家族20余人口琴技艺均具有较高的水平,部分家庭成员亦成为中华口琴会的骨干。在该团体中对手风琴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的人是其弟王庆善,他在口琴队中的角色便是演奏手风琴,同时训练手风琴学生,为手风琴培养人才,促进了手风琴的推广普及。王庆善“是一位杰出的手风琴演奏家,有较高的音乐修养”③,这应该与他曾留学日本,在武藏野音乐学院进修,于那时学会演奏120贝司键盘式手风琴,并且有过作曲、小提琴等学习音乐的经历有关。在曲目的演奏方面,他既可以演奏通俗的世界名曲,也可以驾驭《西班牙圆舞曲》等难度较高的作品。有学者评论:“在某种程度上,他把中国手风琴朝着专业化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④那时的手风琴演出场所多是酒吧、歌舞厅、咖啡厅等娱乐场所,相比之下,王庆善有自己的演奏风格,演奏水平也很高,可以想象,在中国手风琴艺术整体发展程度还徘徊在业余水平的彼时,王庆善更为成熟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彰显了其在手风琴界的地位,从而带动手风琴朝着专业化方向前进。此外,王庆勋的妹妹王秀鹤,女儿王碧云以及王碧云的姐姐也从事手风琴活动,姐妹二人常表演手风琴二重奏。

由于中华口琴会分会众多,遍及北平、杭州、开封等地,规模庞大,达几百人之多,且常举行社会性的演出,手风琴又常常加入到口琴的演奏之中,这便为手风琴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中华口琴会为筹组建宁波分会举行的音乐会上使用了两台手风琴,其中之一为王碧云。”⑤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华口琴会举办的音乐会中,手风琴节目也登上了舞台,例如,在1939年中华口琴会菲律宾分会诞生两周年的音乐会上,便有手风琴家德人CarlBeutel的手风琴独奏《春色悦人》以及手风琴二部合奏《双鹰旗下》,获得了甚佳的演出效果。⑥

尽管手风琴在当时主要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但一些水平较高的演奏者已经具备了独奏的能力,一些外国演奏家以及本土演奏家如王庆善,他们已经有能力令手风琴绽放独奏乐器的魅力,让这件乐器更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大众口琴会与手风琴

大众口琴会由石人望于1932年创办于上海。该会开设口琴训练班,并利用当时的新兴媒介——电台来进行口琴教学,此外,还经常组织音乐会和口琴比赛,在培养口琴艺术人才以及口琴音乐教学方面贡献巨大。

在大众口琴会中从事手风琴推广事业的核心人物即是该会创办人石人望。作为一位口琴大师,石人望倾其一生苦心经营自己的口琴事业,在口琴演奏、口琴作曲、口琴教学以及口琴理论上均颇有建树,人们往往因其在口琴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认识这位口琴艺术家。然而,他的艺术活动不仅仅限于口琴领域,在手风琴传入中国的初期,他对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石人望与手风琴的渊源缘自国外商家的商业营销策略,由于德国“和来”公司生产的口琴在中国相当畅销,而石人望与大众口琴会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该公司看准了中国市场,欲借石人望的影响将公司的手风琴产品打入中国市场。“那时,德国老板访问了石人望,送给他一架键钮式手风琴,希望他成为中国第一位手风琴家,并要求他通过举办手风琴学习班推销和来厂的产品。”⑦石人望最先接触并掌握了“和来”公司生产的键钮式手风琴,键钮琴率先进入了大众口琴会,随后,键盘手风琴也进入了大众口琴会。石人望不仅掌握了最新的手风琴演奏法,能够登台表演,也积极从事着手风琴的教育工作,他主要教授键钮琴,他将自己在口琴教授方面的经验应用于手风琴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不少手风琴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是作曲家朱践耳,朱践耳大约在1938年前后正式拜石人望为师学习手风琴,经过半年的学习之后,他即成为了大众口琴会的乐队中的一员,在乐队中司职手风琴拉奏。朱践耳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进入乐队寻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方面是由于他之前有过自学钢琴的经历,学习钢琴的经验累积对他学习手风琴无疑有着促进作用,能令他较快掌握手风琴拉奏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手风琴人才的匮乏以及当时普遍较低的手风琴水平。

为了发展手风琴,石人望让有钢琴基础的妹妹石圣华拜德国人为师学习键盘手风琴,学习时间达两年多。在他的安排之下,1937年,15岁左右的石圣华于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办了个人手风琴独奏音乐会,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由国人举办的第一次手风琴独奏音乐会,在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音乐会反响不错,不论是演出者石圣华、筹划者石人望,还是手风琴艺术,均在此次演出中受益,拓宽了知名度。另外,石圣华也教有手风琴的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连她自己也看不起手风琴这件乐器,因此她自认为并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石圣华似乎对手风琴并不重视,不管是学琴还是开独奏音乐会均非其本意,而是在其兄安排之下的被动接受,但她作为举办手风琴独奏音乐会的中国第一人已经被载入史册,并且她在手风琴教育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或许是因为创办人石人望大力提倡并对手风琴的活动躬体力行,大众口琴会中的手风琴活动比中华口琴会开展的更为更富,手风琴队的创办便是一例。在演出方面,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大众口琴会曾于1938年9月10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举办了一场口琴、手风琴免费音乐会,指挥石人望。同年12月24日,大众口琴会又在震旦大学礼堂举办口琴、手风琴音乐会,节目有一百余人的口琴、手风琴大合奏,指挥石人望。应当说,大众口琴会的演出活动还是相当频繁的,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另外,由上述演出活动可以发现,石人望在当时也作为指挥活跃在舞台之上。除大众口琴会之外,他也指挥其它口琴团体的口琴、手风琴音乐会,例如,在上海联合口琴队举办的音乐会中,石人望也曾担任过指挥一职。

由上可见,石人望虽然是大众口琴会的创办人,但他同时也积极推动着手风琴活动的开展。首先,他亲力亲为,学习并掌握了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在音乐会上登台献艺;其次,他作为一名指挥活跃在音乐界,指挥了多场口琴、手风琴音乐会;再次,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造就了一批手风琴人才,促进了手风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另外,他还安排有钢琴基础的妹妹学习手风琴并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手风琴独奏音乐会,这都是他重视手风琴艺术的有力佐证。当然,作为一名口琴会的灵魂人物,却对手风琴的发展颇为用心,这种“分心”不免会引起当时口琴界人士的议论,当时的资料便有以下记载:“可是因为最近石人望先生热烈提倡手风琴,不能专心一致对口琴经营下去,在技术方面亦没什么显著进步,可石先生努力提倡的精神亦是值得佩服的……。”⑧以上引文虽然是对石人望在某段时间不能专心致志发展口琴,将精力大量投入手风琴事业之中,以致口琴技术似乎停滞不前有所微词,但也正反映了他在手风琴发展中的确付出了心力,其在手风琴方面的践行切实推动了手风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三、中国近代口琴会中手风琴活动的特点

如将中华口琴会以及大众口琴会中的手风琴活动进行一番粗浅的比较,便会发现近代上海口琴会中的手风琴活动有许多共通及神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手风琴在口琴队中主要是为口琴伴奏,但随着独奏、重奏等演奏形式屡登舞台,手风琴的发展潜力持续获得开发,吸引力不断获得提升。

手风琴之所以在口琴队中主要作为“绿叶”来衬托口琴这株“红花”,这主要是由于口琴会的社团性质决定了口琴会理所应当以口琴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也是因为口琴会引入手风琴时正值这件乐器在中国发展的起步阶段,手风琴之整体水平有待大力提高,其作为伴奏乐器来使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应忽视的是,手风琴的其它演奏形式,如独奏、重奏、合奏也在口琴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在由口琴会举办的音乐会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口琴与手风琴合奏的风采,亦可以领略到手风琴独奏、重奏与合奏的魅力,中华口琴会之王庆善、王秀鹤、王碧云,大众口琴会之石人望、石圣华等常常参加演出,他们是在手风琴进入中国之后较早进行手风琴独奏表演的中国人。

其二,口琴会中的手风琴骨干乃是创办人之家族成员。

中华口琴会之创始人王庆勋尽管自身并未从事手风琴活动,但其弟王庆善是会中值得称道的手风琴高手,另外,王庆勋的两个女儿以及妹妹王秀鹤也都会拉手风琴。大众口琴会之创办人石人望本人便是会中推动手风琴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的带动之下,大众口琴会的手风琴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甚至建立了手风琴队,其妹石圣华也学习了手风琴。可见,在大众口琴会与中华口琴会中从事手风琴活动的中坚力量基本是创始人的家族成员,手风琴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之下逐渐向周边辐射。

其三,口琴与手风琴的密切关系在口琴会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口琴与手风琴,这两件由外国传入的乐器,实际上均是借鉴中国笙簧发音原理制造而成,故而将它们的传入称之为“出口转内销”。手风琴在步入中国的初期,主要是作为一件伴奏乐器被口琴队吸纳,口琴因为有了手风琴的“相伴”从而获得了更为丰满的和声效果和更佳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时,手风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口琴的影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口琴也带动了手风琴的发展,手风琴伴随着口琴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双赢”、“互利”的效果。

其四,口琴会注重手风琴人才的培养,重视手风琴的推广与传播。在王庆善的影响之下,中华口琴会中不少王氏家族成员对手风琴产生了兴趣,其中,王碧云后来成为了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成长为手风琴界一颗耀眼的明星。王庆善还在提高自己技艺的同时不忘兼顾教授手风琴学生,努力传播手风琴技艺。中华口琴会的石人望也向会中成员传授手风琴技艺,并在会内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手风琴学习班,吸引了大批学习者,其中不乏后来蜚声于中国音乐界的著名音乐家,如朱践耳以及葛朝祉。另外,石人望安排其妹石圣华学习了手风琴,石圣华也教授过一些手风琴学生。一言以蔽之,中华口琴会与大众口琴会都重视手风琴的人才培养,对手风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四、结语

手风琴在中国的生根、生长乃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与中国人的参与息息相关。虽然手风琴与口琴进入中国的时间大致相当,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进度却大有不同,口琴在进入中国之后发展势头迅猛,搏得了众多爱好者的追随,迅速普及成为大众乐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比较来说,手风琴的发展进程则较为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是手风琴在近代主要是作为伴奏乐器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近代大众口琴会与中华口琴会中的手风琴活动主要围绕着手风琴表演以及教学来展开,这些活动并非意在培养高水平的演奏家,主要是为了传播和推广手风琴这件在当时看来较为新鲜的乐器。尽管这些活动仅仅是手风琴在中国发展状况之一隅,对手风琴发展的助推十分有限,因为毕竟这件乐器真正获得长足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当时正值手风琴刚刚传入中国的关键时期,任何一点发展经历都显得不易和珍贵,没有点滴的经验累积,也不会有手风琴艺术以后的枝繁叶茂。总之,口琴会在中国近代的手风琴活动为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做了早期的铺垫,这些活动乃是手风琴在中国早期发展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责任编辑:陈娟娟)

推荐访问:手风琴 中国 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ongguomengzhengwen/2023/0408/58124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