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105例临床分析 药物肝病症状

【www.zhangdahai.com--转正申请书】

  [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2-0039-02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DILD患者105例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5例均符合DILD的诊断标准[1]。其中2004年1月~2004年12月24例,2005年1月~2005年12月42例,2006年1月~2006年12月39例。男43例,女63例。年龄8~85(平均48.7)岁,其中18岁以下2例,18~30岁12例,31~40岁16例,41~50岁35例,51~60岁16例,61~70岁15例,71岁以上9例。引起DILD的药物是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36例(34.3%),中草药(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皮肤病、高血压,脑血栓、关节炎等)22例(20.9%),抗肿瘤药(顺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秋水仙碱等)13例(12.4%),抗生素(阿奇霉素、头胞菌素,酮康唑,氟康唑等)11例(10.5%),镇痛药(去痛片、扑热息痛、美沙酮)5例(4.8%),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氯氮平、舒比列、博思清、氯丙嗪)4例(3.8%),抗风湿药(双氯酚酸钠、柳氮磺胺吡啶、帕夫林,扶他林,强的松,追风痛骨丸)3例(2.9%),抗甲亢类(赛治、丙基硫氧嘧啶、优甲乐,甲状腺片)3例(2.9%),性激素类(口服甲睾酮)2例(1.9%),抗排斥药(FK506等)2例(1.9%),其他4例。用药时间最短4天,最长2年,其中两例一次性服用扑热息痛片40片。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黄疸49例(46.7%);有消化道症状的53例(50.5%),包括胃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有腹胀者28例(26.7%);有乏力者78例(74.3%),肝区疼痛7例(6.7%),发热15例(14.3%);瘙痒15例(14.3%);及一些少见的表现:皮疹1例、腹泻3例、肝性脑病9例;关节疼痛7例;无任何自觉症状,首先发现转氨酶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者7例(6.7%)。
  1.3 辅助检查 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101例(96.2%),ALT>AST占78例(74.3%);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碱性磷酸酶(ALP)升高86例(81.9%),GGT与ALP同时升高占56例(53.3%);TB升高65例(61.9%),>171 LmolL(达深度黄疸)37例(35.2%),DBTB>50%占8例(7.6%);PTA下降34例(32.4%),其中[2]。唐镜凌,等[3]对国内近20年所报道的2747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器官损害中以肝损害最多,因此应帮助患者纠正认识上关于“中药安全无毒”的误区,科学地宣传中医中药,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减少患者自行超量长期服用中药。另外抗生素由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损害也日益增加。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最主要场所,很多药物在体内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肝脏的功能与结构,导致各种类型的药物性肝损伤。病理上可累及肝内所有细胞,并可引起所有类型的肝损伤,其中急性肝炎最常见,约占90%[4]。
  药物性肝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变态反应、影响肝实质摄取、干扰胆盐及有机阴离子的转运和排出等方面。根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可区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种。前者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所致,与药物过量或体内蓄积中毒有关,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乙胺碘肤酮、可卡因、盐酸苯环己哌啶、环磷酰氨、环胞素、甲氨蝶呤、烟酸等所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系不可预测性,主要是由于特异体质个体中药物代谢异常及药物介导的免疫损伤所致[5]。此外,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妊娠、长期饮酒、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肝、肾疾病等也都影响药物的代谢。老年人及营养不良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女性较男性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本组的症状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身目黄染、皮肤搔痒、发热及腹泻等,体征有黄疸、肝肿大及皮疹等,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普通病毒性肝炎相比无特异性,如忽略了用药史,易被误诊为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临床上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难度,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误诊或漏诊[6]。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变化无特异性;(2)有的患者病变较轻微或局限;(3)药物性肝病往往被原有疾病特别是肝细胞疾病的表现所掩盖,得不到及时诊断;(4)我国人群中血清HBsAg阳性率很高,这种患者一旦发生药物性肝病常常被诊断为乙型肝炎,而不去深究其用药史。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好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首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性,主要根据用药史和肝功能损害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其次,在药物治疗期间,特别是新药应用,要注意监测各种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血象、肝功能、肾功能等,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用有关可疑的药是至关重要的,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使用解毒剂,一般预后良好。
  由于无好转的病人多数病情严重,部分转院或自动出院,部分病例院外死亡,故实际死亡率应大于1.9%,死亡率较高。分析原因:(1)由于原发疾病本身(如晚期肿瘤)所致,(2)由于发现肝损害较晚,采取治疗措施迟,甚至未及时停用相关药物使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VascoA,MariaT,RuiM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aclini-cal scale for the diagnosis of a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1997,26(3):664-669.
  [2]黄伟,黄汉平.53例结核药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化疗药物杂志,2004,17(4):334.
  [3]唐镜凌,吴蓬.近20年国内中药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华西医学杂志,1999,14(5):377.
  [4]王志耀,邵泮生.药物性肝病的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6):327-329.
  [5]陈成伟.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治[C].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2005:28-34.
  [6]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6):339-342.
  (收稿日期:2007-11-10)

推荐访问:肝病 临床 分析 药物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uanzhengshenqingshu/2019/0402/501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